APP下载

和合文化的传承与外宣
——基于寒山的域外影响研究

2020-03-21徐海艳

鄂州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寒山伦理思想文化

徐海艳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

寒山是我国中唐时期的隐逸诗人,亦是中国白话诗人的先驱,其现传世的诗作所体现出的寒山伦理思想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是和合文化的重要体现。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海外传播的经典,更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寒山在传统文化中被束之高阁,在日本、韩国、美国、欧洲等众多海外国家却得到广泛传播,影响并推动了寒山的国内研究,这是多元文化交互的特例,成为现代传统文化海外传播的成功范式。由于主客观因素限制,笔者以中、日、美为典型代表,针对现传世的寒山资料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归纳,对其域外传播进行研究和准确把握,并对借力当代信息媒介延续、丰富和合文化的域外传播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一、寒山在中、日、美文化圈的基本情况

(一)寒山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

1.寒山个体的概括研究。从史籍的记载看,个体概括研究主要涉及其生卒年代、生活经历、家世背景等方面的考证,并形成“寒山肯定说”“寒山否定说”和“寒山混合说”三种不同的观点。寒山个体存在与否,学界尚未形成定论,但多数学者对其生活年代所进行的考证成果更能推进“寒山肯定说”的价值和可行性。

2.寒山诗的流传、著录与版本方面的研究。据现有传世资料可以看出,在中国,自晚唐起,寒山诗独特的表现手法与意境就已在李山甫等文人阶层和诗僧贯休等禅门中有所流传,共三百零六首。至宋代后,寒山诗受到王安石、黄庭坚等诸多著名文人的喜爱与重视。诗坛对寒山其人其诗的推崇一直延续至元、明、清各代;从书目著录的情况来看,自宋代起,藏书家和目录家宋王尧臣已编“寒山子诗七卷”。胡震亨《唐音统签》收有寒山诗六卷,共计三百零六首。从版本角度来看,寒山诗自编本最初数目为600首,最早存于宋淳熙十六年(1189)国清寺,后经修编,形成徐灵府采编本和本寂注释本,计300余首。寒山诗的现代版本,包括中国大陆、台湾地区的整理校注本、日本及美国的翻译本等等,总数达百余种。[1]

(二)寒山在日本的传布与接受

1.寒山诗藏书状况。寒山诗藏书首先包括“成寻本”、元贞丙申朝鲜版寒山诗一卷、正中二年宗泽禅尼刊五山版寒山集一卷等版本。其次是寒山诗注本情况。寒山诗的注释本在中国荡然无存,但近百年来在日本却有诸如宽文年间之《首书寒山诗》三卷等多种注释本流传。

2.寒山诗研究。自北宋年间流传日本后,日本学界和出版界对寒山诗的兴趣愈发浓厚。直到20世纪30年代以后,截至1980年底,50年间出版寒山诗及相关论文和著作、译注高达十余种,并继续在日本延传。除校译、注释和文学评论外,寒山和寒山诗也成为日本美术作品和小说创作的热门题材。

(三)美国寒山热

以时间为主线,梳理学术界的成果,可以看出寒山与美国的契合及现代发展。

1.寒山与美国受众的契合。寒山诗英译本最初由著名汉学家阿瑟·韦理在《相逢》于1954出版,但并未引起反响。1958年美国诗人加里·史耐德在《常春藤评论》发表24首英译寒山诗而扬名,从而成为美国诗歌的经典。1962年,著名汉学家白顿·华特生《唐代诗人寒山的100首诗》,真正点燃当时美国的“寒山热”。寒山诗的各种英译本也纷纷问世,相关研究也逐渐兴起。

2.21世纪背景下,美国对于寒山和寒山诗依然热情不减。除学术界,在通俗小说领域,美国人对寒山诗亦是热情甚高,其影响从五、六十年代的“垮掉运动”和“旧金山文艺复兴”一直延续至今。毋庸赘言,以上梳理足以显示寒山与其诗作的经典性,并助推其在信息化时代的延传。

二、亚美韩山热的成因

综观寒山诗在日、美、中的经典建构历程,不仅可以看到寒山诗在亚美文学界建立的持久影响,也可以看到在自然和生态话语日益受到重视的今日美国人对寒山形象以及寒山诗中所体现出的宇宙观和生命观的认同与接受。域外的“寒山热”有其历史合理性。

1.寒山个体的诗性特征。寒山本身就是一个传奇,闾丘胤序展现的是一个超脱物累、狂放不羁的有道者形象,其言行虽难被礼仪之邦的故国接纳,但作为一个诞生于古老文明的传说,却因其神秘色彩而颇具吸引力。

2.寒山诗的人性特征。①寒山诗的语言特征。寒山诗文用词通俗,质实畅达,多采用口语,较少使用典故。虽很难被庄重典雅的中国正统文化所认同,但易被中国传统基地大众接受。而向异文化传播时,短、平、快的翻译语言和诗意特质都较之那些意象抽象的诗受众面广。②寒山诗涵泳着深厚的生命境界和生命气质。寒山诗风格清新,体现出返朴归真,安闲淡泊等气质和境界使寒山的生命得到了积淀和升华。寒山诗所承载的生命情志使其移植到任何适宜的土壤,都将繁荣茂盛起来。

3.意识形态的契合。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异文化的接受是原文化自身解构与重构过程中势必夹杂着对异文化的建设性解读或误读。日本民族一向有较浓厚的宗教色彩,寒山诗追求心灵超脱的隐逸思想,难以为本土文士所接受,而对日本读者而言恰是亲切自然。此时,禅宗由日本传入工业文明高度发达但深受危机侵害的美国社会,其展现出的回归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新境界和遗世独立的精神契合了嬉皮们特立独行、追求自我的价值追求。

三、寒山的现代发展态势与不足

(一)传播内容主要以文本翻译为媒介,“他塑寒山形象与定位”认知模糊

寒山的域外文化交流的意义,是整个现代寒山研究的起点。而寒山跨文化意义,大多研究只是涉及寒山部分诗作的翻译以及其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意义,这些研究的重要性不置可否,然而只能说是第一步,寒山与其被异质文化接受并产生影响,除部分文本翻译外,还必须考虑到其他诗作所体现的和合伦理思想,异质文化的容纳氛围,何种社会文化空间,此种社会空间接纳的是何种寒山,各种寒山翻译版本的差别和欧美对于寒山诗拟作的意义在哪里?[2]换言之,目前对寒山跨文化传播实践过程并没有掌握一手的数据,对所传布的海外国家的意识形态也尚不了解。

鉴于此,挖掘文本信息并梳理寒山海外传播的主要话语模式,用数据描述寒山在西方英语受众群体的定位、成因、特点等方面将是未来的重要课题。

(二)传播途径与海外人群的新媒体阅读特性契合度有待提高

寒山的日、美传布途径主要得益于中、日、美非政府组织间(NGO)的传统僧人交流和美学交流。新媒体背景下,作为传播主体,其海外传播的意义仍举足轻重。然而,在重视其传统价值的同时,寒山的海外传播也需与新媒体背景下海外人群的阅读方式和情感需求相契合。目前,随着全球人群学习方式与学习环境都依托互联网平台,微博、微信、FACEBOOK、youtube等国外人群喜爱的社交媒体早已以更全面、多角度、深层次的方式沁入彼此的生活。因此,在积极挖掘、整理和总结寒山文化内涵的同时,需思考如何继续发挥传统媒介的优势并借力更科学有效、具有亲和力的传播方式。

(三)缺少卓有成效的寒山和合伦理思想本土化普及

寒山的三百多首诗歌思想内涵丰富,体现了寒山的和合伦理思想,与习近平主席所提倡的尚和合不谋而合。要成功将以寒山为载体的中国和合文化生态观展现于各国民众,并使其受益于和合文化,我们自身必须首先热爱、熟悉寒山个体与寒山诗歌、寒山的和合伦理思想。在台州地区,政府铺陈了一系列教育主题,如和合公园、和合书吧。而浙江省内某网站的一个民调显示:近半的网友对“和合”二字有所耳闻,但提及和合文化涵义却是通过自学而来。寒山文化在国内尚不够普及、如何能在域外广为传播。寒山的和合伦理思想文化体系至少包含身与心和合伦理思想、家庭和合伦理思想、众生与佛和合伦理思想、生态和合伦理思想。寒山个体、寒山诗歌所蕴含的“精神财富”,应该在国内大众中得到普及,并以此作为向海外传播的大众基础。

四、信息化背景下寒山域外延传的对策建议

自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以来,中国政府和民间组织为推介中国文化,进行了许多尝试,取得不少成果。但如美国中国媒体观察员查尔斯·卡斯特所说:“中国如果不探索出与国外受众最好的交流方式,效果只能事倍功半”。[3]因此,针对寒山海外传播所存在的不足,课题组从语料库建设、海外传播路径、参与主体三方面,对寒山的域外宣传提出对策与建议,以期寻求与国外受众最佳的交流方式,深层次助力和合文化的外宣,提高台州国际地位。

(一)建设寒山海外文本历时语料库,分析海外他者的认知态度,为制定传播政策提供数据支持

寒山在海外的接受与传播过程,既是一种原生态文化与他文化的选择和理解,也是再造与重塑。接受者对寒山精神的推崇与我们所提倡的寒山和合伦理思想是否基本一致?假设双方对寒山的解读认知相似度不高,那么接受者所追求的寒山精神形态是什么?如何去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受众,考虑受众的的理解能力,我们对国外寒山热的分析是否科学全面?对目标国的社会因素、意识形态、道德观念等接受环境的把握是保证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3]

近年来,以实证和量化为显性特征的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愈来愈多地用于分析文化中的语言现象。基于语料库,我们可以在语言实例和数据的基础上,对文化中的语言本质、构成和功能的描写做出客观判断,而不是依靠经验和直觉做出主观臆断。从接受端视角出发,“建设寒山英文原创文本历时语料库,寒山日文原创文本历时语料库,寒山欧洲原创文本历时语料库,”深入接受端文化,从海外传播话语入手探察寒山学在英语世界国家的受纳状况,为制定文化海外传播对策提供依据。

(二)全媒时代下创新域外宣扬路径,助推新旧媒体融合,延传和合伦理思想

首先,继续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完善寒山文化传统传播机制。传统媒体主要包括报纸、书籍、杂志等印刷媒体和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正确地引导和帮助国内大众了解寒山的和合思想,需继续发挥报纸、杂志、期刊,特别是主流报纸、期刊的优势。首先,刊发与中国寒山文化内容相关的论文、专刊;出版与寒山文化主题相关的书籍、专著。其次,在数字电视、广播节目中加大寒山和合伦理思想的传播与宣传。在电视中可设立寒山诗歌及作品相关的赏析栏目,投放与寒山和合文化相关的公关广告,拍摄寒山和合文化题材的电视片。在文化馆中设立寒山文化专题讲座,对话和访谈等栏目。博物馆中可增设与相关寒山主题的专区。

其次,迎合国外大众的阅读特点,利用新媒体进行寒山文化海外传播。①从表现内容来看:除美国1954年-2005年间,史耐德等人翻译的182首寒山诗外,寒山的其余诗作、寒山形象的画作、中国的寒山文学、寒山音乐、寒山艺术、寒山寺、寒山习俗等都可称为新的表现内容。②从表现形式来看:基于寒山在亚、美、欧等地的现有影响,可充分基于互联网平台,做好网络视频、视听媒体的三网联动。如通过博客、微博、共享、社区以及微信、Twitter、facebook、app 等国外人群喜爱的社交媒体,全方位、多角度地向外继续传播中国寒山文化的相关信息,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力;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新媒体海外传播是大趋势,具备自然的适应性和丰富的体验感,无疑是传统和合文化传承与外宣与时代相容合的关键步伐。

(三)构建以政府为主导、NEO为主体、全民参与的多元化机制,做好海外传播的本土化普及工作

1.以政府为主导

各级政府应当在提倡“尚和合”与和合文化的海外传播中形成一种正确的政策导向。政府传播和合文化,与一般大众媒体的海外传播有所不同,“政府传播也可从其表现形态来理解,该表现形态亦即政府行为和解释政府行为”。[4]因此,政府组织本身的言语、行为,方针就是一种最为实际的传播。[5]政府应在寒山文化海外传播方面提供顶层设计的支持。

2.以NEO为主体

通过资料梳理,寒山的海外传播得益于非政府组织间的文化交流,因此,笔者建议发展致力于和合文化传播的寒山专业组织机构,以此为主体,使之成为政府的有益补充。NEO非政府组织分为不同类别、不同层级,主要通过与国家之间的制衡、参与、合作互补,达到维系社会民主和平、促进社会发展的共同目的,[6]从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到社区管理等各个领域都有其职能显现。

近年来,文化对外传播成为NEO重要关注议题之一。以儒学的海外传播为例,孔子学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中举足轻重。而对中国和合文化的学习,不仅是文化交流的需求,也是促进国际发展的本质所在。寒山学院或专门组织的建立作为中国和合文化议题的传播,有着充分的现实可能性。例如在外交部、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及涉外院校等影响力较大的政府指导下,设立传播中国和合文化的寒山专业组织机构。可从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传播队伍和建立广泛的人力传播资源两方面着手,扩散和合文化的辐射力。

3.公众参与

日益发展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传播生态。新媒体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降低了大众传播的门槛,大大提升发言的自由度,这也为中国寒山文化全民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政府、非政府组织、媒体着力进行中国寒山文化的海外传播以外,普通民众也应承担起海外传播的重任。

寒山是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核心价值主体,于内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不可分,于外与彰显我国软实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息息相关。基于寒山,中华和合文化的传承与外宣既需从语料数据建设着手,科学评估对外传播效果,也需认真思考国际传媒和受众的新时代特性,积极地利用海外媒体资源,更需着力构建政府主导下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推动和合文化内化于心、外宣于行,提高中华传统文化的海外影响力。

猜你喜欢

寒山伦理思想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寒山化育一身诗
Poet’s Peak
当代美国文学中的寒山与寒山诗
书法作品欣赏
谁远谁近?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两方对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伦理思想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