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祛风除湿方治疗慢性唇炎的临床观察
2020-03-21曹艳红潘富强贾恒陈楚敏谢佳芯眭道顺
曹艳红, 潘富强, 贾恒, 陈楚敏, 谢佳芯, 眭道顺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广州 510405)
慢性唇炎又称为慢性非特异性唇炎,是唇部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病变,病程迁延,反复发作,临床表现为嘴唇干燥、脱屑、皲裂、疼痛、瘙痒、渗液,甚至渗血,多发于进食过烫食物、工作压力大、焦虑以及口红过敏的人群[1]。目前,西医治疗该病大多在避免日光过度照射,停用或停食可疑的药物或食物,避免干燥、高温风吹的环境,改掉舔唇等不良习惯,以及保持局部润湿和疮面清洁的基础上,采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维生素和免疫调节剂等治疗,但疗效大多不太理想,且容易复发和副反应较多。慢性唇炎属中医“唇风”范畴,研究[2]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具有较好疗效;同时,也有研究[3]证明针灸治疗本病疗效确切。基于此,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观察针刺疗法联合祛风除湿方治疗慢性唇炎的临床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就诊的90例慢性唇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要求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17版《中国临床皮肤病学》[1]中有关慢性唇炎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慢性唇炎的诊断标准;②自愿接受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等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患者;②孕妇或哺乳期妇女;③年龄在2岁以下的患者;④恐惧针灸或晕针的患者;⑤患有精神性疾病或无法坚持治疗的患者;⑥依从性差,未按规定接受治疗,或自行加用其他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和方法,从而影响疗效判定的患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给予常规西医治疗。(1)内服:复合维生素B(生产厂家:广东邦民制药厂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4022314),每次1片,每天1次。(2)外用:干燥脱屑者,用典必殊眼药膏(生产厂家:ALCON CUSI s.a.;批准文号:注册证号H20160337)局部涂抹,每天2次;有糜烂、渗液者,用硼酸溶液(生产厂家:上海运佳黄浦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1022883)局部湿敷。共治疗4周。
1.5.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刺疗法联合祛风除湿方内服外敷治疗。(1)针刺治疗。取穴:唇部周围取水沟穴、地仓穴和承浆穴,并取章门穴、太白穴、脾俞穴以健脾,取中脘穴、丰隆穴和内关穴以祛湿化痰[3]。针刺方法:采用常规针刺,留针30 min,每周1次,共治疗4周。(2)中药治疗。祛风除湿方的基本组成:防风8 g,荆芥穗10 g,白鲜皮10 g,浮萍10 g,紫草10 g,地骨皮10 g,皂角刺10 g,甘草6 g。随症加减:湿热明显者加猪苓、泽泻各10 g;脾虚渗液明显者去紫草、浮萍、白鲜皮、皂角刺,加党参、白术、苍术、厚朴各15 g,砂仁6 g;充血明显者加菝契15 g、升麻10 g;大便溏泄者去防风、荆芥穗、皂角刺,加葛根10 g、桔梗5 g;瘙痒明显者加蝉蜕10 g。每日1剂,煎取300 mL后取200 mL内服,并取剩下的100 mL药汁外敷患处20 min,每日2次,共治疗4周。
1.6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症状、体征评分的变化情况,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对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并作相应的处理和记录。
1.6.1 症状和体征的评分标准 参照《皮肤病性病诊疗指南》[4],综合拟定本病的症状和体征的计分标准。主要症状包括瘙痒、疼痛和紧唇感,主要体征包括干燥、开裂、红斑、肿胀、脱屑、结痂。(1)瘙痒/疼痛程度。0分:无瘙痒、疼痛及紧唇感;1分:瘙痒、疼痛均较轻,或仅有轻度紧唇感;2分:非持续性疼痛或瘙痒,不影响睡眠,紧唇感明显,影响唇部正常功能;3分:持续性疼痛,疼痛明显甚至难以忍受,唇部正常功能丧失,难以张口,严重影响生活。(2)干燥、开裂程度。0分:无干燥、开裂;1分:自觉唇部干燥程度较轻,未见明显裂痕;2分:自觉唇部干燥明显,可见较小裂纹;3分:唇部开裂明显,可见较大裂纹,可有渗血。(3)红斑、肿胀程度。0分:无红斑,无肿胀;1分:肿胀较轻,红斑较小,分布较散在,不影响唇部功能;2分:肿胀较明显,对唇部功能影响不大,红斑面积较大,整个唇红部可均有分布;3分:肿胀明显,唇部功能明显障碍,难以张口,红斑颜色深,病变部位可蔓延至唇周以外皮肤。(4)脱屑、结痂程度。0分:无脱屑、无结痂;1分:脱屑结痂均较少;2分:脱屑较明显,可遍布整个唇红部,痂皮较多;3分:脱屑严重,可见大量黄色脓痂或血痂,病变部位可蔓延至唇周以外皮肤。(5)皮损面积。0分:无皮损;1分:一半以下唇红部出现皮损;2分:一半以上不及全部的唇红部出现皮损;3分:全部唇红部出现皮损。
1.6.2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5]。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治愈:治疗后唇部症状和体征消失,疗效指数在95%~100%之间。显效:治疗后唇部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疗效指数为61%~94%。有效:治疗后唇部症状和体征略有减轻,疗效指数为20%~94%。无效:治疗后唇部症状和体征没有减轻或者持续加重,疗效指数<20%。愈显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7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表1结果显示:治疗4周后,观察组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88.9%和91.1%,对照组分别为31.1%和46.7%。组间比较(卡方检验),观察组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表2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干燥开裂、疼痛瘙痒、红斑肿胀、脱屑结痂和皮损面积等症状体征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患者的各项症状体征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降低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in the two groups [n/例(p/%)]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scores of symptoms and sign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分)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scores of symptoms and sign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分)
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组别观察组N/例45 45时间治疗前治疗后t P对照组45 45治疗前治疗后t P皮损面积2.04±0.82 1.47± 1.37①②5.343<0.05 2.20±0.75 1.76±1.07①3.665<0.05干燥开裂2.42±0.69 1.33± 1.33①②5.742<0.05 2.27±0.751 1.29±0.991①6.094<0.05疼痛瘙痒2.04±0.58 0.75± 0.91①②10.058<0.05 2.06±0.58 1.29±0.99①5.786<0.05红斑肿胀1.09±0.87 0.24± 0.74①②7.112<0.05 1.18±0.83 0.82±0.80①4.972<0.05脱屑结痂1.98±0.78 1.40± 1.32①②5.363<0.05 1.93±0.86 1.24±1.15①5.285<0.05
2.3 不良反应情况 在治疗过程及治疗后1个月的电话回访中,2组患者均未见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慢性唇炎是唇部常见的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吸烟饮酒、反复舔舐嘴唇或风吹日晒等有关,其临床表现以干燥、开裂、脱屑、疼痛或糜烂、渗湿、瘙痒为主,容易反复发作,极大地影响患者外观和生活。本病目前尚无确切的治疗方法,其反复发作亦是医学界尚未解决的难题。西医治疗以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维生素和免疫调节剂等为主[6],虽然治疗手段较多,但疗效大多不太理想,而且副反应较多,如抗生素使用的耐药问题、糖皮质激素使用后患者的依赖性问题,以及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较多的问题[7]。
该病属中医“唇风”范畴,较多研究证明,采用中医药方法治疗唇风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但从古至今各医家对该病的认识不同,提出的证型和治法种类较多[8]。眭道顺教授认为,本病的病因主要为风、湿、热邪,病机是脾胃湿热,与风邪相搏于唇而致病。正如《外科正宗》所言:“唇风,阳明胃火上攻,其患下唇发痒作肿,破裂流水,不疼难愈”[9];又如《诸病源候论》所言:“脾胃有热,气发于唇,则唇生疮,而重被风邪,寒湿之气搏于疮,则微肿湿烂,或冷或热,乍痊乍发,积年累月,谓之紧唇,亦名沈唇”[10]。由此可见,饮食不节,脾胃内生湿热,加之体虚之人易外感风邪,或病久津亏内燥、血虚内燥,内燥生风。风为阳邪,易袭阳位,唇位于头面部,属阳,故易受风邪所侵袭。风为百病之长,易合并他邪,风邪可引动湿热之邪上犯于唇。总之,慢性唇炎的发病与脾胃密切相关,脾胃有湿热,又夹风邪,风与湿热相搏于唇,则发为本病。
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拟定基础祛风除湿方,其中防风、荆芥穗祛除风邪,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浮萍祛风止痒,紫草清热消肿,地骨皮清热滋阴,皂角刺活血消痈,甘草调和药性,诸药合用,共奏祛风除湿之功效。临床应用时还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灵活随症加减,如脾胃热盛者可加黄连、升麻,渗液较多者可加茯苓、薏苡仁,阴虚明显者可加麦冬,血瘀明显者可加当归、益母草等。同时,研究[3]证明运用针灸疗法治疗慢性唇炎的疗效确切。因此,本研究采用针刺联合祛风除湿方的针药结合方法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对干燥开裂、疼痛瘙痒、红斑肿胀、脱屑结痂和皮损面积等各项症状体征评分的降低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过程中,2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充分说明针药结合能更好地展示中医的优势,用其治疗慢性唇炎疗效好,副反应少且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