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缝合技术对子宫憩室形成的影响

2020-03-21曾仰珠杨臻

临床医学工程 2020年1期
关键词:全层肌层剖宫产

曾仰珠,杨臻

(潮州市中心医院 产科,广东 潮州521000)

子宫憩室为剖宫产常见严重并发症之一,与剖宫产切口引起肌层、浆膜层、内膜层向外突出形成憩室有关。剖宫产后子宫憩室会影响产妇子宫正常解剖结构,可导致月经不调、不孕、憩室妊娠等,对其健康、生理及心理均造成严重影响[1]。研究[2]表明,剖宫产术中子宫缝合与术后子宫憩室的发生密切相关,如缝合层数、缝合是否避免子宫内膜、缝合松紧度等。全层连续缝合为剖宫产产妇的传统缝合方式,但其对子宫内膜层保护程度不足,影响子宫愈合[3]。本研究探讨不同缝合技术对剖宫产产妇子宫憩室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行剖宫产的产妇50例。纳入标准:①于在我院住院首次实施剖宫产手术;②向产妇讲解本研究治疗方法,获得其同意。排除标准:①凝血功能障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②血红蛋白≤100 g/L,体温≥37.5℃;③合并免疫功能障碍、血液系统疾病;④子宫畸形。将50例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中,年龄20~33岁,平均年龄 (26.5±4.3)岁;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 (39.4±1.3)周。对照组中,年龄21~34岁,平均年龄(26.4 ± 4.7) 岁; 孕周 37 ~ 41 周, 平均孕周 (39.3 ± 1.5) 周。两组产妇的年龄和孕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1.2 方法

两组产妇均在腰硬联合麻醉下实施剖宫产手术,取子宫下段作横切口,逐层切开,吸净羊水,取出胎儿和胎盘,充分清理子宫后实施缝合。观察组患者采取全层连续缝合联合连续褥式缝合。首先进行全层缝合,缝合完成后实施褥式缝合,不穿透子宫内膜层,缝合时注意对切口角部加压缝合,缝合间距为1.5 cm,针距切缘为1.5~2.0 cm,以保障相当量肌肉组织被缝合,确保缝合稳定性和止血,缝合过程中适当拉紧。对照组患者实施子宫全层缝合2次,缝合时注意对切口角进行加固,缝合间距为 1.5 cm,针距切缘为1.5~2.0 cm。术毕,给予产妇头孢预防切口感染,住院4 d后出院。

1.3 观察指标

①围手术期指标:统计并比较两组产妇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②子宫憩室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复查超声比较两组产妇的子宫憩室发生率、子宫憩室肌层厚度和子宫憩室容积。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围手术期指标

两组产妇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肛门排气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产妇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产妇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s)

组别 n 手术时间 (m i n) 术中出血量 (m L) 肛门排气时间 (d)观察组 2 5 3 2.2±8.4 2 1 2.2±4 3.5 2.5±0.4对照组 2 5 3 1.9±8.6 2 1 6.8±4 5.6 2.4±0.6 t 0.1 2 5 0.3 6 5 0.6 9 3 P 0.9 0 1 0.7 1 7 0.4 9 1

2.2 子宫憩室情况

观察组的子宫憩室发生率为4.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00% (P<0.05);观察组的子宫憩室肌层厚度高于对照组,子宫憩室容积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的子宫憩室情况比较 [n(%),±s]

表2 两组产妇的子宫憩室情况比较 [n(%),±s]

组别 n 子宫憩室 子宫憩室肌层厚度 (m m)子宫憩室容积 (m L)观察组 2 5 1 (4.0 0) 6.6 8±1.1 4 0.3 9±0.1 6对照组 2 5 6 (2 4.0 0) 5.1 8±1.0 6 0.5 8±0.1 7 χ 2 /t 4.1 5 3 4.8 1 8 4.0 6 9 P 0.0 4 2 0.0 0 0 0.0 0 0

3 讨论

子宫憩室为剖宫产后切口部位变薄引起子宫肌层、内膜层、浆膜层等突出形成疝囊样病变,为剖宫产产妇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4-5]。子宫憩室会影响产妇的子宫结构和功能,引发月经周期紊乱、盆腔炎症、不孕、瘢痕妊娠等,对产妇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研究[6-7]表明,子宫憩室发生的影响因素较多,如剖宫产后缝合技术、切口愈合情况、产后盆腔感染和压力等。子宫憩室重点在于预防,减少引发子宫憩室的影响因素,如减轻术后盆腔压力、提高缝合技术等,对降低子宫憩室发生率有重要价值。

王燕燕等[8]的研究表明,剖宫产术后子宫缝合技术与子宫憩室发生具有相关性,加强子宫切口缝合稳定性,能够降低子宫内膜、黏膜损伤程度,提高子宫切口愈合程度,降低术后子宫憩室发生率。本研究中,观察组剖宫产产妇采用全层连续缝合联合连续褥式缝合,而对照组则采用2次全层连续缝合,两组产妇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肛门排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子宫憩室发生率较低,子宫憩室肌层厚度较高,子宫憩室容积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表明全层连续缝合联合连续褥式缝合能够降低产妇术后子宫憩室发生率及子宫憩室发生程度。全层连续缝合联合连续褥式缝合首先进行一次全层连续缝合保障子宫肌层紧密贴合和稳定性,再实施褥式缝合加强固定,与两次全层连续缝合相比,更能减少对剖宫产产妇子宫内膜的损伤,促进子宫切口愈合。有相关研究[9-10]在剖宫产产妇中同样采取全层连续缝合联合连续褥式缝合,显著降低了产妇的子宫憩室发生率。另有相关研究[11-12]在剖宫产产妇全程缝合完成后采用褥式缝合,亦有效降低了产妇术后子宫憩室发生率。

综上所述,全层连续缝合联合连续褥式缝合技术应用于剖宫产产妇中,能够有效降低子宫憩室发生率及发生程度。

猜你喜欢

全层肌层剖宫产
高频超声鉴别诊断部分及全层小撕裂型肩袖损伤的价值探讨
全层心肌线性消融术治疗室壁瘤相关室性心动过速
一胎剖宫产,二胎必须剖吗
剖宫产之父
腹膜外剖宫产术应用于二次剖宫产的疗效观察
肩袖全层撕裂不同亚型术前超声诊断价值
经口内镜黏膜下隧道食管固有肌层肿瘤切除术的护理体会
腹腔镜下贲门肌层切开术及Dor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临床分析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诊治现状及进展
非肌层浸润膀胱肿瘤灌注治疗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