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基复合肥中添加新型硝化抑制剂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2020-03-21邓松华梁富忠叶坤国
邓松华,梁富忠,叶坤国
(新洋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 荆门 448000)
新型硝化抑制剂(DMPP)产自德国,外观为灰白色粉晶状固体物质,分子式为C5H8N ·H3PO4,其通过专一抑制土壤中能够将氨氧化成亚硝酸盐的亚硝化单胞菌属的活性来起到硝化抑制效果[1]。作为新型的硝化抑制剂,DMPP 具有以下特性:对作物没有毒害作用,在植物体内残留量也极小[2];能显著降低硝酸盐的淋失,同时自身没有淋失的趋势[3];其在土壤中的降解速度慢,有利于维持较长的抑制时间[4];迁移性小,不易与土壤中的铵态氮分离[5]。
笔者发现将DMPP 用在以硝酸铵为氮源的不同配方复合肥中,玉米产量可提高8.3%~30.5%。考虑到DMPP 的加入成本及用户对肥料的需求,笔者将占施氮量0.26%的DMPP 加入到以磷酸一铵、氯化铵和尿素为氮源的复合肥中以生产含DMPP 的尿基复合肥26-5-6,并进行肥效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湖北省荆门市新洋丰子陵试验基地,盆栽用土壤为黄棕壤,其pH为8.28,w(有机质)为2.39%,w(全氮)为0.12%,w(碱解氮)为104.1 mg/kg,w(有效磷)为44.5 mg/kg,w(速效钾)为602.4 mg/kg。
1.2 供试作物及肥料
供试作物为玉米,品种为三峡玉9 号。供试肥料为含DMPP和不含DMPP的尿基复合肥26-5-6。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2 个处理,处理1 施普通复合肥26-5-6,处理2施用添加了硝化抑制剂DMPP的复合肥26-5-6。玉米于 2018 年 6 月 12 日播种,6 月 25 日间苗后移至户外,8 月5 日收获。其中复合肥按玉米大田施肥量的3 倍,与土壤充分混合,每盆定植1 株玉米,重复5 次。除试验因素外,其余田间管理条件均一致。
1.4 试验数据测定及统计方法
在玉米的苗期、拔节期、小喇叭口期直到大喇叭口期,均测定玉米的株高、茎粗、上部4 片叶片的SPAD 值,并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结束试验,剪取玉米地上部,测定玉米的生物量。采用Excel 2010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生育期玉米农艺性状的变化
不同生育期玉米农艺性状的变化见表1。由表1 可知,从苗期到大喇叭口期,处理1 的株高、茎粗和SPAD 值均小于处理2。其中从苗期到大喇叭口期,处理1 的株高比处理2 分别低21.8%、10.5%、1.8%和1.8%;处理1 的茎粗比处理2 分别小 31.73%、11.40%、5.71% 和 3.85%;处理 1 的SPAD 值比 处理 2 分 别 小 9.0%、 4.0%、5.0% 和3.0%。另外,处理1 和处理2 的SPAD 值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这是由于试验期正值高温天气,盆栽玉米蒸腾作用过强而肥料供应有限,导致玉米叶片偏黄。
表1 不同生育期玉米农艺性状的变化
2.2 不同试验处理玉米生物量
处理2的生物量(179.22 g)比处理1(154.05 g)高16.34%。分析原因是未加DMPP的处理硝化过程较快,产生的硝态氮在自然降水条件下,随水淋失较多,其总养分含量低于添加DMPP 的处理,进而导致玉米的长势和生物量都不如添加DMPP的处理。
2.3 不同试验处理土壤养分变化
不同处理土壤养分变化见表2。由表2 可知,两个处理的EC 值、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都分别比试验前低。但处理1 和处理2 的土壤养分含量差异不明显(见表2)。而处理2 的玉米生物量明显高于处理1,进一步证实了DMPP 具有提高肥料利用率的作用。
表2 不同处理土壤养分变化
3 讨论
施用含DMPP 复合肥的玉米,其农艺性状均优于施普通复合肥,说明将DMPP 应用在以铵态氮和尿素态氮为氮源的复合肥中,其用量只占施氮量的0.26%时,仍然可促进玉米生长,提高玉米生物量,尤其是具有提高肥料利用率的作用。
另外,在本试验中,从苗期到大喇叭口期,添加了DMPP 的复合肥处理与普通复合肥处理相比,玉米的长势越来越接近,且试验结束时,二者的土壤养分含量一致,这一现象与肥料的消耗有一定关系,也与一定量的DMPP 其硝化抑制作用发挥的时间有一定关系。俞巧钢等[6]发现,在尿素中添加占尿素氮量1%的DMPP,能在60 d 内有效抑制土壤铵氧化反应的发生。而杨剑波[7]发现,施用DMPP 显著减少了N2O 和CO2的排放总量,在潮土中DMPP 的适宜用量为施肥氮量的1%。本试验中DMPP 的使用量仅占施氮量的0.26%,其硝化抑制时间相应会短于前述研究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