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缺血型烟雾病的联合脑血运重建术治疗
2020-03-21马继伟赵新利赵树鹏梁书锋申法政周文科张新中
马继伟 赵新利 赵树鹏 梁书锋 申法政 周文科 张新中
烟雾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以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起始部慢性进行性狭窄或闭塞为特征,并继发颅底异常血管网形成的一种脑血管疾病[1]。目前认为,颅内外脑血运重建术是烟雾病及烟雾综合征的唯一有效治疗方式[2~6]。2015年9月至2018年9月采用血管重建技术治疗成人缺血型烟雾病57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57例中,男性22例,女性35例;年龄21~64岁,平均(41.7±9.6岁)。根据Suzuki标准分期:Ⅱ期4例,Ⅲ期25例,Ⅳ期22例,Ⅴ期6例。根据Matsushima分型标准:Ⅰ型8例,Ⅱ型21例,Ⅲ型12例,Ⅳ型9例,Ⅴ型7例。所有病人均行脑CT灌注成像检查,获取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平均通过时间(mean tuansit time,MTT)及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等脑血流动力学参数,证实责任侧大脑半球低灌注(CBV和/或CBF下降,MTT和/或TTP延长)。
1.2 治疗方式 手术均选择在脑卒中恢复期、神经功能平稳后进行。采用颅内外联合血运重建术,即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流术+颞浅动脉分支贴敷+硬脑膜翻转术。先沿颞浅动脉走形游离颞浅动脉主干及额支和顶支(暂不离断),然后骨瓣开颅,注意保护硬脑膜供血动脉。受体血管直径应不小于1 mm,尽量避开大脑功能区及中央沟前后动脉,将颞浅动脉额支或顶支与受体血管行端侧吻合吻合。另一分支做贴敷,将硬脑膜翻转敷于脑表面。骨瓣复位,注意避免颞浅动脉损伤或受压。
1.3 疗效评价 观察术后脑卒中(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复查脑CT灌注成像,评价手术效果;术后6个月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评价预后。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7例均成功实施单侧手术,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发生吻合口出血1例,癫痫发作6例,肢体肌力下降7例,失语3例,均经对症治疗后好转。术中过血试验或吲哚菁绿荧光造影证实吻合血管即时通畅率为100%。术后6个月复查CT灌注成像,桥血管血管吻合口通畅40例,通畅率为70.18%(40/57);烟雾状血管较术前减少,颞浅动脉较术前扩张,脑灌注好转(图1);局部CBF[(0.75±0.21)ml/(100 g·min)]较术前[(0.56±0.17)ml/(100 g·min)]明显改善(P<0.05)。术后6个月,mRS评分[(1.17±1.21)分]较术前[(2.20±1.27)分]明显改善(P<0.05)。术后随访6个月~2年,52例(91.23%)未再出现手术侧半球相关脑卒中事件;5例出现手术侧半球相关脑卒中事件,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例,脑梗死2例,此5例年龄均大于55岁,桥血管闭塞,侧支循环不良。
3 讨论
烟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存在10~20岁和35~50岁两个高峰年龄段[7,8]。脑血运重建术是治疗缺血性烟雾病的有效方法。对于成人缺血型烟雾病,我们应用颞浅动脉分支-大脑中动脉皮层支分流术+颞浅动脉分支贴敷+硬脑膜翻转术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该术式中,颞浅动脉分支与大脑中动脉皮层支直接吻合,属低流量动脉分流,为慢性缺血脑组织提供即时有效的血流,同时减少高灌注;颞浅动脉分支贴敷、硬脑膜翻转及部分颞肌贴敷为脑组织可提供长期稳定的、匹配自身需求的血运供应。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脑局部血流动力学受损是烟雾病发生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9,10]。本文病例手术指征包括:影像学明确诊断为烟雾病,同时有相关的临床症状;DSA证实未建立足够的颈外动脉分支代偿,灌注成像证实存在与临床症状相关的明确低灌注区。由于,烟雾病手术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预防性”手术,病人有较高的期待,对于临床症状与影像学表现不一致等“血流不稳定平衡”病例,我们趋向保守治疗。烟雾病病人对麻醉及手术耐受性差,围手术期容易出现并发症。术前应进行充分的评估,包括影像学评估、血流动力学评估等,以制定最佳的手术方案。术中控制安全合理的手术时间及临时阻断时间,保证血容量、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在正常范围,维持血压稳定在术前水平。术后注意防治癫痫发作、疼痛及情绪的控制,若术后出现过度灌注时,应在保证循环容量和较低血黏滞度等基础上,适当降低血压,以达到既能降低局部高灌注又不造成严重全脑低灌注的目标,切勿大幅度降低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