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颅底内外沟通瘤的临床分析

2020-03-21周幽心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脑膜开颅入路

姚 林 冯 鸣 王 中 周幽心 周 岱

颅底内外沟通瘤同时侵及颅内、颅外,解剖结构及肿瘤来源复杂,术后肿瘤残留率及复发率较高。颅内外沟通瘤首选手术治疗,手术入路选择应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性质、累及范围综合考虑,且往往需要多学科联合,术前共同讨论,包括术前准备、颅底手术入路、各科室手术先后次序、术后治疗方案等。本文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48例颅底内外沟通瘤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8例中,男22例,女26例;年龄22~79岁,平均(51±14)岁。头晕、头痛30例,嗅觉障碍6例,视物模糊8例,突眼6例,鼻衄、鼻塞4例,听力下降5例,面部麻木6例,口角歪斜8例,面部肿物8例,四肢感觉、运动障碍6例。

1.2 影像学资料 入院后均行头颅CT及MRI检查了解骨质破坏情况及病变范围。6例考虑肿瘤血运丰富,术前行DSA检查并栓塞部分供血动脉,以减少术中出血。肿瘤位于颅前窝-眼眶8例,颅前窝-鼻腔7例,颅前窝-眶鼻5例;颅中窝-翼腭窝或颞下窝19例;颅后窝-颈静脉孔5例,颅后窝-枕骨大孔4例。肿瘤最大径3.5~10.0 cm,平均6.5 cm;肿瘤最大径<3 cm8例,3~6 cm22例,>6 cm18例。

1.3 治疗方法 术前联合头颈外科制定手术入路,所有颅面联合入路均开颅处理肿瘤颅内部分,切断肿瘤与颅外的关系。术中沿肿瘤边界切除,注意保护肿瘤与周围动脉、静脉、神经等重要组织,最大可能达到全切肿瘤,对于侵犯海绵窦、颈内动脉、颅神经等组织的肿瘤,可予以近全切除或部分切除,残留肿瘤术后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颅前窝-眼眶沟通瘤8例中,5例采用眶-额下入路,3例采用眶-翼点入路;颅前窝-鼻腔沟通瘤7例中,4例采用神经内镜手术,3例采用冠状开颅入路;颅前窝-眶鼻沟通瘤5例均采用冠状开颅联合鼻侧切开入路;颅中窝-翼腭窝或颞下窝沟通瘤19例中,8例采用颅外入路,6例采用颅内入路,5例采用颅内外联合入路;颅后窝-颈静脉孔或枕骨大孔沟通瘤9例中,6例采用乙状窦后入路6例,3例采用枕下入路。术中全部行自体筋膜、骨膜、人工脑膜等修复颅底。6例因颅骨骨质破坏面积较大,去除骨瓣,其中4例行同期钛板修复。术后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制定放疗或化疗方案。

2 结果

2.1 病理类型 脑膜瘤28例,转移瘤7例(鼻咽癌5例,涎腺癌2例),神经鞘瘤6例,胆脂瘤3例,肉瘤2例,淋巴瘤2例,软骨瘤1例,朗格罕氏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

2.2 手术结果 肿瘤全切除30例(图1、2),次全切除10例,部分切除8例。无围手术期死亡。

2.3 并发症及预后 术后出现脑脊液漏6例,予以预防颅内感染、腰大池持续引流后治愈;颅内感染5例,予以腰大池引流、抗感染等治疗后治愈。术后出现新的颅神经功能障碍5例,予以激素冲击、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后4例好转。2例出院后失访,其余病人随访3~50个月,平均20个月;6例恶性肿瘤死亡,34例肿瘤未见复发,6例术后复发再次手术。

3 讨论

头颈部CTA、MRA等可评估颅底内外沟通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如果血运丰富及有颈外动脉系分支参与供血,术前栓塞可使瘤体软化,减少术中出血[1,2]。本文6例进行术前栓塞,术中出血明显减少,视野较清楚。对与血管、神经关系密切的肿瘤,术前行多模态影像融合,如3D FIESTA序列,可较好地显示肿瘤与神经的关系,同时术中电生理技术、术中TCD技术可以提高手术安全性[3]。

颅前窝底内外沟通瘤可透过筛孔、眶上裂等间隙向颅内外生长,形成颅鼻沟通、颅眶沟通、颅鼻眶沟通瘤。颅鼻沟通瘤可选择冠状切口开颅,可以较彻底地切除肿瘤,同时最大程度满足病人对容貌的要求。近年来,随着神经内镜技术的成熟与发展,神经内镜下切除颅前窝底内外沟通瘤,可以充分暴露和切除肿瘤,同时有效地避免对脑组织的牵拉[4,5]。本文4例颅鼻沟通瘤采用神经内镜手术,取得较满意效果。颅眶沟通瘤可行眶-额下入路及眶-翼点入路,前者主要适合于前颅窝硬膜外肿瘤、颅眶交界区内侧及眶内球后的肿瘤,后者主要适用于侵犯蝶骨嵴、鞍区、颞底的肿瘤。对于颅鼻眶沟通瘤,肿瘤较大,侵犯范围广,可行冠状切口开颅联合鼻侧切开[6]。

颅中窝底原发肿瘤,如神经鞘瘤、脑膜瘤,可通过颅底间隙侵入颞下窝或翼腭窝,同时颅外肿瘤如鼻咽癌、肉瘤、腺癌也可通过间隙侵入颅底。颅中窝底内外沟通瘤要根据肿瘤的主体位置决定手术入路。对于肿瘤主体在颞下窝或翼腭窝,可采用颅外入路;肿瘤主体位于颅中窝,采用颅内入路切除,常用的颅内入路为额颞眶颧入路。本文2例采用额颞眶颧入路,术中将颧弓断离,切除髁状突,暴露颞底、颞下窝等结构,对脑组织牵拉少,可以很好地显露并切除肿瘤[7],但由于额窦常开放,术中应处理得当,避免术后出现颅内感染。对于颅内及颅外肿瘤均较大者,需采用颅内、颅外联合入路切除。

颅后窝内外沟通瘤可采用乙状窦后入路和枕下入路,术中要避免损伤颈内外动脉及后组颅神经。乙状窦后入路适用于主体在硬膜内及位于颈静脉孔上半部位的肿瘤[8]。枕下入路根据病变的部位设计切口,对于病变向颈静脉孔或桥小脑角延伸至脑干前外侧时,可选用曲棍球杆行切口;对于病变位于枕大孔后上、后外时,可采用中线垂直切口。

颅底修复是预防脑脊液漏与颅内感染的关键措施,也是颅底内外沟通瘤切除术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6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主要考虑术前颅底骨折破坏严重以及术中未能完整修补破损的脑膜。术前设计切口要充分考虑颅底修复问题;术中分离与脑膜粘连的肿瘤时,应谨慎、轻柔,尽可能减少破坏脑膜完整性;术中切除肿瘤时,要注意保留颅底脑膜残缘,不要一味强调全切肿瘤而将脑膜过度切除;术中要有足够的帽状腱膜及骨膜,备用于做硬膜修补材料[9,10]。直径<4 cm的颅骨缺损,采用带蒂骨瓣膜或帽状腱膜严密修复硬膜,不需行颅骨修补术;对于直径≥4 cm颅骨缺损,应考虑行颅骨修补术[11]。若术后出现脑脊液漏,可行腰大池引流术,若保守1个月后仍存在脑脊液漏,可行手术修补漏口[12]。

术后综合治疗是决定颅底内外沟通瘤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良性肿瘤,如脑膜瘤,若肿瘤已侵犯海绵窦、颈内动脉、颅神经,手术难以全切时,残留肿瘤可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于恶性肿瘤,因病理类型多、位置深、解剖关系复杂,手术切除常涉及神经外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眼科,其治疗也常需肿瘤科的参与。手术切除及术后放疗适用于嗅神经母细胞瘤、腺癌、早期鳞状细胞癌及大多数转移瘤等;手术切除联合术后放化疗适用于较晚期的鳞状细胞癌、高级别肉瘤、恶性黑色素瘤[13,14]。目前顺铂、紫杉醇是头颈恶性肿瘤常见的化疗药物[15]。

猜你喜欢

脑膜开颅入路
外伤撞头莫轻视硬脑膜下或血肿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与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
正中入路手术和肌肉间隙入路治疗壮族人群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的比较性研究
伴听神经侵犯的肺腺癌脑膜转移的T1-SPACE或T1-CUBE MRI强化特点分析
脑脊液药物浓度与结核性脑膜脑炎疗效的相关性
Ommaya囊与腰大池介入对结核性脑膜脑炎并脑积水的疗效对比
单一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疗效分析
浅析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住院时间、出院安排、90 d并发症和翻修率:一项比较直接前入路、后外侧入路以及直接上方入路的研究/SILJANDER M P, WHALEY J D, KOUEITER D M,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6):1658-1661.doi: 10.1016/j.arth.2020.01.082. Epub 2020 Feb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