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题演讲

2020-03-21

人类居住 2020年4期
关键词:社区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杨保军先生发表演讲

2020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的主题是“提升社区和城市品质”,这个主题回应了全球城市化面临的挑战,把握了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契合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思想,更突出了社区建设的重要作用。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重塑社区价值,共创美好生活”。

从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城市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化水平已突破60%,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也得到显著改善,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1978年的6.7平方米提高到2019年的39.8平方米,地级市以上城市主城区设施相对齐全的居住小区有53.2万个。但在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城市的整体性、系统性、生长性、宜居性和包容性不足,城市治理风险加大,人居环境质量不高,许多居住社区配套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不高,环境不够友好,生活不够便利。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城市正从大规模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从城市扩张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加强社区建设,重塑社区价值十分重要。

首先,社区是宁静自守的港湾。美国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谢谢你迟到》一书中指出,在科技、市场和自然三大主导力量的交互作用下,当今世界进入了“加速变革时代”,每个人来不及思考就被裹挟到不断加速的洪流中。为了应对各种未知的风险和挑战,克服变动不居的世界给个体带来的迷茫、焦虑、孤独、无助,应该采取以慢制快的策略,回归健康社区,重拾传统价值,重建社区文化。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过程中,社区充分发挥了价值。

其次,社区是增进认同的舞台。数字技术产生了虚拟世界,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关于传统城市和社区的定义。但虚拟世界只能丰富而不能替代真实世界,数字技术只能充实而不能改变城市和社区的本质。人类是天生的社会性动物,这种社会属性需要相互靠近的空间来定义,需要彼此熟知的场所来滋养,需要通过持续的互动来实现。社区就是这样的舞台,它可以增进人对自身的认同,也可以增进对地方和家国的认同。

再次,社区是滋养信任的场所。信任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成功和繁荣的关键,如果信任感普遍存在,群体和社会就可以自发地合作,迅速地适应各种外部化学的变化;如果信任感缺失,将会带来更多的矛盾和冲突。信任如此重要,却不能通过命令而产生,而只能通过健康的社区培养和激发,通过优秀的文化涵养和增强。社区内人与人之间密切的交流、户与户之间真诚的关照,能创造出一种有归属感的社区文化,这是虚拟社交难以达成的。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有利于厚植社会资本,促进社会和谐。在社区文化建设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依然蕴含着当代价值,如孟子倡导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病老相扶”。

社区是人民生活的家园。亚里士多德说:“城邦始于求生存,成于求幸福”。中国城市发展到今天,人民已经到了“求幸福”的阶段。由于人的一生中大约70%的时间是在社区中度过的,因此,社区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是人民生活质量高低的表征。提升社区品质,就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度;除了物质空间环境的改善外,还要让社区居民享受家庭温暖,体会邻里温馨,感受社会温情。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和社区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区治理的重要论述,指出“做好社区工作十分重要”,强调“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彻底改变粗放型管理方式”“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更好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这些指示为加强社区精细化管理,提升社区人居环境品质提供了根本遵循。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提升居住社区建设质量、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今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13个部门,提出推动建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区,把居住社区建设成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求的城市基本单元。完整居住社区是提供幼儿园、综合超市、老年服务站、卫生服务站等基本服务和设施的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也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还应是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单元,是三个基本单元在空间上的合一,与5分钟生活圈相对应。若干个完整居住社区构成街区,统筹配建中小学、养老院、社区医院、公园等设施,与15分钟生活圈相衔接,为居民提供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

建设完整居住社区需要对城市空间进行优化重构,保障社区居民在步行尺度内拥有完整的设施环境、完备的生活服务、完善的管理机制,满足居民社区生活的基本需求;需要对社会进行重组,修复社会关系,形成共同的社区文化,营造良好社区氛围。同时,倡导社区管理由政府主导向社会多方参与转变,既要发挥政府在设施建设、基本服务中的兜底作用,也强调发挥居民和社会组织的主体作用,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体系,通过“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建设美丽家园,凝聚社会共识,塑造共同精神。

下一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深入推进完整居住社区建设工作。借鉴试点工作形成的好经验,加快构建配套设施齐全、公共环境优良、社区服务完善的居住社区,提高社区人居环境质量和共同精神文化,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当前中国居住社区建设发展面临新机遇、新挑战,推动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我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福州烟台山群众生活 图|王文奎 摄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社区虽小,但联着千万家”,居住社区的核心是人,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逐步完善社区市政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提高物业服务质量。在社区建设层面,注重“绣花功夫”,以小规模、渐进式节奏,积极稳妥推动各项建设工作;在社区管理层面,考虑人性化生活需求,使社区环境更加体贴人、温暖人。

第二,促进绿色发展。提升社区绿色化水平,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应大力推进绿色社区创建行动,促进社区居民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加快补齐社区在绿色发展方面存在的突出短板,努力实现社区人居环境更加整洁、舒适、安全、美丽,让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更便捷、更通畅,实现城市美好生活、人居环境与生态系统共生发展。

第三,鼓励智慧创新。社区建设正在向智慧社区、未来社区迈进,应以数字技术为核心,以空间落地为抓手,加快社区各类设施智能化改造,搭建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鼓励社区物业企业大力发展线上线下社区服务,突出智慧技术和社区建设管理的集成应用,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融为一体,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未来城市和智慧城市的突破口。

第四,增强文化认同。以塑造社区共同文化和集体价值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搭建沟通议事平台,发挥社区居民主体作用,发布居民公约,建立奖励机制,培育积极向上的邻里风尚,营造具有共同精神的社区文化,提高社区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实现共建共享美好家园。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兴行在民趋于正”。中国政府立足国情,顺应潮流,改革创新,执政为民,在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生态环境修复、历史文化保护、城市品质提升、居住社区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很多生动的实践,福州就是其中的典范之一。我们一方面学习借鉴了其他国家城市更新和社区建设中的有益经验,另一方面也愿意与国际社会分享中国的实践体会。让我们秉持文明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在广泛交流中取长补短,在深入讨论中相互启迪,共同推进全球人居环境建设,协力促进社区与城市品质提升,让社区文化精神点燃希望,让城市文明之光照耀未来!

联合国人居署全球报告与趋势部门负责人阿里玛先生发表演讲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对《2020年世界城市报告》的一个简要介绍。《2020年世界城市报告》的主题为可持续城市化的价值,深入理解这一主题,将为有效执行与可持续城市化有关的国际发展议程奠定基础,这些议程包括2016年通过的《新城市议程》,以及《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尤其是其中的可持续发展目标11,即“建设包容、安全、有韧性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住区”,还有《巴黎气候变化协定》、《仙台减少灾害风险框架》、《亚的斯亚贝巴行动议程》等等,这些都是对于实现可持续城市化具有重要意义的国际发展框架。

下面我们着重介绍一下本书的几项关键性的研究成果。首先从可持续城市化的经济价值开始,也就是说,城市如何创造经济价值。在这方面我们发现,良好的规划能够促进城市的繁荣,提升城市生产力,创造出更多的就业,促进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那些有良好规划的城市,更能够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提升城市竞争力,带来普惠的繁荣。这种繁荣应该是能够惠及所有人的繁荣,没有人被边缘化,弱势群体也能从城市产生的经济价值中获益。

2. 可持续城市化的环境价值

我们发现的另外一点是非正式经济是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命脉,在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地区,非农业就业中有超过半数都是非正式就业:在南亚占82%,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占66%,在东亚和东南亚占65%,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占51%,中东和北非地区是其中最低的,占45%。这说明非正式部门对城市经济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为城市地区的经济价值作出了贡献。

我们还发现,城市化的经济价值从资金方面为帮助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新城市议程》奠定了基础,城市的繁荣和生产力,也有助于帮助世界从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衰退中复苏。密集的城市网络起到经济增长加速器的作用,但如果不能对城市密度进行妥善管理和规划,会导致过度拥挤,这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会造成问题。

关于可持续城市化在环境层面的价值,这份报告显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为在城乡连续统中实现城市化的环境价值提供了一条综合性的路径。当我们说到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我们指的是生态系统、水治理、空气净化、碳封存等等,这些方面如果能做好,都能够提升可持续城市化的环境价值。环境保护方面的实践和项目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可能会产生预期外的影响,特别是对于边缘群体。有时候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改善,房地产的升值,造成低收入群体和边缘群体不得不搬迁,可能造成我们不愿看到的影响。

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破坏性影响,但其防控措施使碳排放量下降,城市空气质量在短期内得到了改善。预计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下降8%(26亿吨),比2008~09年全球经济危机期间的碳排放下降还要显著,印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在40年来首次下降,这些可归因于煤炭需求的减少。但这些影响大都是短期的,国家和城市不能够寄希望于新冠疫情来改善空气质量,还是需要进行持续的投资,以提升能源效率,促进使用清洁能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空气质量提升和环境改善。

报告中还提到,尽管基本服务尤其是水和卫生设施在全球的覆盖率有所改善,在全球产生了广泛的环境效益,但是针对一些群体我们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特别是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和南亚,这些地方还有很多人居住在贫民窟。

谈到可持续城市化的社会价值,城市权利是驱动城市化的社会价值方面极其重要的因素——所有人,特别是弱势群体,不管其阶级和地位如何,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获得城市资源、商品和服务。没有一个人被落下,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还发现,城市化的社会价值在于包容性,即促进性别平等、保护少数群体和弱势群体的权利,以及确保社会包容性。包容性和城市权利两者具有相关性且相互促进。

我们发现的另外一点是,在城市地区进行目标精确的投资更能减少贫困,这一点在全球都是这样。以中国为例,7亿多中国人走出贫困,这些都得益于中国的专项投资以及有规划的城市化。在拉丁美洲,巴西和墨西哥的城市中,再分配政策成为减少不平等、提升城市化社会价值的关键因素。菲律宾也复制了类似这样的情况,那里也通过再分配政策来减少贫困,提升社会包容性,增加城市化的社会价值。

我们也发现,新冠肺炎疫情使不平等加剧,使弱势群体进一步边缘化,让更多的人陷入贫困,从而侵蚀了城市化的社会价值。根据联合国人居署的研究,很多国家的城市地区存在比较严重的不平等,而疫情加剧了这种不平等状况。边缘化的群体因为疫情而更加边缘化,越来越多的人因为疫情的影响而陷入贫困。老人、女性和移民成为最脆弱的群体,受到疫情冲击最大,因为有很多国家和城市还未对这些人群采取足够的社会保护措施,带领他们渡过新冠肺炎疫情的危机。

就积极方面而言,我们发现文化多样性能够让城市更加有活力,更加繁荣,更加包容,更加具有竞争性,以及树立更加正面的形象。具有文化多样性的城市更有活力,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与此同时,他们看待事物时也更具多样化的视角,因而有助于提升城市化的社会价值。

德国联邦环境、自然保护和核安全部国际和欧洲事务、气候保护司司长卡斯滕·萨赫先生发表演讲

“提升社区和城市品质”,对今年的世界城市日来说,是非常及时和恰当的口号。

对抗新冠肺炎疫情的行动是一场战役,城市处于这场战役的中心。根据最新研究成果,面对冠状病毒的影响,城市尤其脆弱,由于城市的人口密度和城市污染等原因,病毒似乎更容易传播。同样地,城市也特别容易遭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城市正变得比周边地区更温暖,大城市的温度通常会高出4- 6度。即将发布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可能会提供更多关于城市热岛效应的证据。城市的密度以及因基础设施建设而硬化的土地,进一步增加了发生洪灾的可能性,使后果更加严重。

这些与各国的沿海城市尤其相关,沿海城市不仅受到极端天气事件的威胁,还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影响。但城市同时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战场:城市是创新的驱动力量,创造了全球80%的国内生产总值。同时,城市也排放了全球75%的二氧化碳,消耗了全球2/3的资源和能源。地方政府是应对这些挑战的关键层级,城市是公民能够最直接发挥影响力的场所,他们制定政策,参与决策。开放的参与式流程,帮助我们确保将行动聚焦在缓解和适应行动最有效、也最被需要的领域。

我们现在有机会学习如何重建美好未来,恢复绿色城市!

世界资源研究所估计,将有多达20万亿美元用于重建绿色复苏。这是一个重大机遇,可以加速转型,创造一个气候更友好、更有韧性的未来。同时,这也是一个建设前瞻性城市的重大机遇。

特别要记住,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前,建设气候友好型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缺口每年全球超过1万亿美元。在德国和欧盟,我们非常认真地对待这一任务。欧洲绿色协议为欧洲指明了道路,目标是使欧洲成为第一个气候中立的大洲。欧洲的复苏计划有1.8万亿欧元的预算支持,将帮助欧洲走上可持续的、有韧性的复苏之路。

在德国,我们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危机,已推出一套前所未有的经济刺激计划,总额高达1300亿欧元,包括补贴地方营业税收入的损失,这是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此外,我们还将给予各城市更直接的支持。

为了保护当地的气候,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部德国联邦环境、自然保护和核安全部宣布了一项1亿欧元的复苏计划,用于城市和市政府采取气候应对措施,这是在国家气候行动倡议现有资金之外的投资。自2008年启动以来,该倡议已向32,000多个项目提供了支持,融资总额超过10亿欧元。在德国和欧洲之外,德国联邦环境、自然保护和核安全部也参与了多项以城市为导向的国际倡议。例如,我们刚启动城市气候融资缺口基金,这是在今年9月份的纽约气候周启动的。缺口基金是第一个专门用于在项目开发的极早期阶段支持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城市的全球基金。它通过提供技术援助和赠款资助对城市予以支持。有了缺口基金,城市可以度过最初的艰难阶段,使项目具备财务可行性。

我们与卢森堡和(德国)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部一道,共同承诺投入总计5,500万欧元,启动这项至关重要的倡议。缺口基金计划中的预算至少为1亿欧元,可以撬动40亿欧元的投资用于实施城市气候规划。缺口基金也对中国城市开放申请。缺口基金是城市气候投资领导倡议的一部分,该倡议有个好听的缩写叫LUCI,这是我们在去年的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上提出的。LUCI汇集了多方合作伙伴,来自政府、银行、城市网络、智库等等,旨在加快整个融资生命周期的投资。借助这些国际倡议,我们想要支持一种已在全球范围存在的趋势:即地方政府怀着大胆的设想,经常走在了前面。

4. 《德国2050年温室气体中和》政策文件

举例来说,全球有10,000多个城市,其中有许多在中国,这些城市已设定各自的减排目标,并起草了具有约束力的气候规划。许多城市的行动都超前于所在国政府。约翰内斯堡、阿克拉、里约热内卢、墨尔本和哥本哈根,这些城市的目标是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立。

德中两国已经展开深度合作,为解决气候问题,实现环境友好的城市化,展开各种交流和项目。今后,我们会继续推动这种富有成效的合作,再接再厉。实际上,很多计划已在进行之中,侧重于在地方层面落实中国的气候承诺。

对地方城市采取的气候行动来说,最重要的是就全球气候制定远大目标达成一致。毕竟,今年是《巴黎协定》签署五周年。第二十六届联合国气候大会很关键,大会是否成功,其衡量标准很重要的一条将是:各国是否能就新一期国家自主贡献提出远大目标以及长期战略,包括绿色复苏计划,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1.5℃以内。

在欧盟,我们决心到2050年实现气候中立,目前正在讨论提高2030年的气候目标。欧盟委员会提议,到2030年将欧盟国家自主贡献减排目标从40%提高到55%。德国担任欧盟理事会主席国期间的计划,是在明年将欧盟轮值主席国移交给葡萄牙之前,于年内通过一项雄心勃勃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更新,为明年的重要磋商做好准备。近期关于绿色复苏的决定,加上绿色协议,以及随之而来的影响评估,将形成一个计划,以此确定欧盟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根据计划,欧盟将采取繁荣和可持续的方式,实现到2050年的气候中立。换句话说,绿色协议是欧洲一种新的增长模式,一种创造商业机会的成功模式。作为提高全球目标的一部分,我们欢迎中国提出的控制排放并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令人鼓舞的是,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走上一条通向气候中立的明确道路。

我相信,源自中国和欧盟的气候行动的趋势必将带动其他大型经济体。我们非常希望中国的新气候目标也能被坚定地纳入中国下一个五年计划,并通过下一个五年计划得到实施。关于这一点,我坚信,这对中国的经济转型是有益的,因为既有雄心又及时果断的气候行动将推动创新,促进经济增长。这也是欧洲绿色协议的基本设想。德国和欧盟愿与中国共同努力,落实新的气候目标。制定远大目标很重要,实施更重要,包括在基层的实施。

新冠肺炎疫情总有一天会结束,但气候变化将伴随我们的一生,我们在福州“世界城市日”上进行的讨论,将塑造中国城市的未来,对中国履行2060年脱碳承诺产生深远影响。中国城市的未来也影响着全球气候的未来,以及我们所有人的未来。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展局局长黄伟纶先生发表演讲

香港是全球国际城市当中最集约,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根据相关机构公布的2020年各个城市人口密度的排名,以每一平方公里计算,香港的人口密度超过25000人,远高于伦敦的5600人,东京的4600人,以及纽约的1700人。在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城市当中,只有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人口密度与香港接近,每平方公里超过24000人。过去,香港这种集约、高密度的城市发展模式有一定优势,特别是集中人流、货流及服务,比较容易提升经济规模和效应。同时,也比较容易促进集群交流,鼓励创新,为城市增添活力。

事情有利也有弊,香港高密度城市发展模式,也面临不少挑战。例如狭小的居住和工作空间、社区设施的不足、交通堵塞、热岛效应等等。发展局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在规划政策方面的决策单位,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以上的各项机遇和挑战,香港政府规划署现在正进行一个名为《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香港2030+》)的研究,目标是更新香港的发展策略,让香港成为宜居、具有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的亚洲国际都会。

《香港2030+》当中提出了五大范畴:健康安全的城市、富蓝绿资源的城市、具抱负及互助的城市、平等共融的城市和独特多元的城市。简单来说,我们希望一个既安全也充满活力的环境,让每个人都可以生活得更健康,与大自然和谐共存;让市民有公平、公正、均等机会的环境,鼓励他们追求理想,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同时,我们也希望香港独特和多元的城市特点能够得到尊崇和尊重。

《香港2030+》的研究当中,包括很多针对改善香港公共空间的工作,希望提高香港的宜居度。当中动态设计的研究,希望能让动态设计成为未来城市和建筑设计的考虑因素,为市民提供更理想的活动空间,鼓励他们多做运动,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另外,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希望能以开放的思维,从政策目标、规划设计以及建设和管理方面提升及改善香港公共空间满足市民的需求和期望。

《香港2030+》研究提出一套智慧、环保及具抗御力的策略,希望从三方面应对气候变化,并为宜居提供合适的方法和工具。第一,进行可持续规划和城市设计。包括优化土地的运用,促进低碳和智慧型的经济和可抗拒气候变化的规划等。第二,设计一套智慧、环保及具抗御力的基建系统,包括绿色楼宇、可再生能源、可持续的排水及防洪设施等等。第三,促进智慧出行,包括采用交通、土地用途及环境的综合策略规划思维以及基建设施等,我们也正在努力,在规划的阶段把智慧环保及具抗御力的措施融入建设环境。

希望跟大家分享两个例子:第一,在香港不同的发展区,我们会以低碳排放为目标,透过综合基建系统,使废物转化为能源及有用的物料。在可再生能源方面,我们一方面鼓励民间多采用可再生能源;在设计不同公共设施的时候,我们也会加入可再生能源的运用。第二,我们努力建设智慧社区。我们在商贸区推广智慧城市的发展,为城市提供大量有用的数据,包括利用多功能智能灯柱收集城市数据,实时的停车位咨询,还有专业化的室内外路线建立。未来,我们会进一步把绿色手机应用程序推广到其他的社区运用。

5. 建设宜居香港的重点建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先生发表演讲

我是世界城市日设立的亲历者,想跟大家回顾一下世界城市日的源头、要义和未来的方向,分享这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

2014年,首届联合国世界城市日开幕,我作为唯一的中国学者发言,报告得到了世界对中国城市的高度关注和认可。在这次讲话过程中,也慢慢有了今天的整个布局。

什么是世界城市日?它是中国政府在联合国推动设立的唯一一个国际日。它来源于上海世博会的精神遗产。

作为上海世博会的总规划师,我全身心投入世博会,也听到了很多声音,希望世博会能够留下点什么。实际上,每一次世博会,各国的展馆必须由该国投钱建设,会后还要把原场馆拆除,这是历史上形成的规矩,一直没有改变,上海世博会还是这样,大家都觉得很可惜。这个时候我们商议,能不能将上海世博会做成不要落幕的世博会,将10月31日闭幕之日定为“世界城市日”,我们提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每年10月的第一个星期一是世界人居日,这是联合国人居署最大的一个节日。要让联合国人居署再设立和管理一个“城市日”会非常难。我们做了大量工作,推动设立世界城市日。后来,联合国人居署在每年10月会号召各国城市,集中举办城市主题相关的各类活动,也称为”城市十月”。从“世界人居日”(每年10月的第一个星期一)开始,到“世界城市日”(10月31日)结束。城市日官方庆典活动固定在10月31日当日举行。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有一个特别的日子,因为“十一”是国庆节,从10月1日到10月31日,中国人都在庆祝。

6. 世界城市日发展历程

一路走过来,我们特别高兴的参与了很多工作过程。从最早2006年,和时任上海市副市长杨雄访问联合国人居署提出这个设想开始,大家为实现这个目标付出了艰辛努力。2013年12月6日,中国成功推动联合国设立“世界城市日”,这是一个特别激动的日子,是中国人的骄傲,在联合国那么多节日中,中国人为人类作出了一次伟大的贡献,获得了联合国全体会员国的支持。

一路走来,我理解世界城市日有八大要义:其一,人类第一次变为城市动物;其二,中国从农业社会变成城市社会;其三,人类文明进步都和城市相关;其四,城市碳排放,地球不得安宁;其五,城市的经济充满创新和活力,世界就有活力,世界经济就有希望;其六,城市已经成为全人类文明之间交往还是冲突的关键网络节点;其七,地球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城市里,社区是人们生活的基础单元;其八,社区生活的幸福,决定了人类整体的幸福程度。

世博会的时候,我们说“城市,让人类更美好;城市,让地球更美好;城市,让人人更美好”。关键是这三条: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和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和谐关系,历史与未来之间的发展和谐。2016年建设北京副中心时,有这样四句话:城市自然相融,人民共享家园,历史创新未来,城市凝聚古今中外的智慧(也包括今天的智能)。相信这四句话会影响未来人类城市日的发展,这里面实际上包含的首先是人民,然后是和自然的关系,再者是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最后是历史的遗产如何变成未来创新的动力。城市的品质、安全、幸福都是基于社区,而人民城市是智慧、绿色、创新的,未来这些关键词会继续反复出现,在世界城市日的明天。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先生发表演讲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一个非常良好的愿望。围绕一个核心问题,是中国应该给市民提供一个什么样的城市?

“人民美好的生活需要”,是十九大对我国政治和社会进步最重要的一个贡献。重新定义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指出了中国社会应该怎样发展,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如何满足老百姓的美好生活需要。

今年9月22日,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将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人类和气候环境史上里程碑的事,是中国在国际社会的一次勇敢担当。

那么,城市设计怎么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如果用过往高碳排、高消耗的路径去实现,对全世界和中国人民都是灾难。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提出,给我们指明了非常清晰的发展方向:绿色繁荣。我们需要繁荣,需要现代化,但是必须走绿色低碳的道路。

经历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工业化、城镇化“下半场”必须面对三个基本变化:发展主体的变化、发展模式的变化、发展逻辑的变化。如果说前40年的主题是改革开放富起来,那么后40年的主题一定是绿色低碳好起来或者美起来。中国社会40年的经历,从追求温饱到追求质量、追求品质,再到追求品牌,是一个产品消费的过程。但是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达不是随着发达程度提升,不断的增加产品消费,而是可以转向服务消费,再进一步转向体验消费。

7. 北川新县城公共服务设施环境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收入阶层的分化,城市居民的需求会更加多元化、多层次。满足不同收入群体需求的差异化供给是城市高品质生活目标的核心命题。

今天,用城市设计来指引城市和社区建设至关重要。城市设计更关心人的活动,更关注人的尺度、场所的特质、文化的体验。从追求开发效率转向满足人的需要,就是美好生活的需要。从功能的碎片化转向多元融合的混合开发,从宏大的形象到关注人的尺度,从开发效率到场所精神。

为什么雄安新区规划,一定要做窄路、密网、开放街区,这样一个全新的城市。我说,雄安新区是中国城镇化下半场的探路者,总书记想在这里建理想城市,为我们树立城市发展、建设、规划的标杆和样本。

当时,做北川新县城规划,我们的布局也是选择了城市设计图,通过自然山水、人性化尺度、建筑风貌等打造城市特色。考虑公共服务的配套,我们做了环状布局,可达性最高,使用更便利,把所有重要的建筑都放在了最好的位置上。

我们讲控制建筑高度不仅仅是一个建筑形态、建筑城市风貌的问题,同时也一个绿色低碳发展的问题。因为回到城市的碳中和问题,至少涉及六个方面:土地空间问题、人的问题、治理体系的问题、住房基础设施问题、金融和税务体系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从城市建设角度来讲,会涉及三个方面:国土空间、人、基础设施和住房,这些方面都充满了竞争。

中国要过上好日子,绿色低碳是唯一选择。绿色低碳,实现绿色繁荣,是当下中国城市发展或完整社区建设,城市和社区价值提升越来越重要的问题。而通过绿色技术创新与实施,助推绿色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将成为社会主流选择,建设绿色繁荣、低碳集约、循环利用、公平包容、安全健康的美丽城市,也将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样本”。

猜你喜欢

社区
仁·社区美术馆
郎官驿创意社区
社区大作战
影像社区
社区团购大战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2015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