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情·共理?共行

2020-03-20王武辉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24期
关键词:学业成绩女排共情

王武辉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确保将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引导学生建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责任,课堂追求教学的共情、共理、共行与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相符合。笔者有幸观摩中山市第一中学梅慧民老师在厦门开展的全国卓越课堂中执教的“增强生命的韧性”一课(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九课第二框,以下简称“本课”),试分析共情、共理、共行三者合一之妙。

一、共情

对于一节课来说,共理容易共情难,而梅慧民老师这节课让笔者感受到了一节温暖的课,一节有情怀的课。

教学片断1:共情的起点

师:小组合作分组依据:小调查:从小到大,你遇到的最大挫折来源于哪个方面(单选)A、学业成绩  B、人际矛盾(与父母、与同学)  C、生理缺陷   D、其他

温馨提示:1.每人只能选一个选项。2.选择后请起立并集中。

生:根据自己对遇到的最大挫折来源的理解自由分组。

只有情感才能唤起情感,情感的共鸣不可能是单方引起的,肯定是其中一方唤醒对方内心的共鸣从而产生情感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来源于亲身的体验。这种共情开始于梅老师的一次课前小调查和自由分组。一般情况的小组合作都是由教师根据学习情况来分组,但是梅老师将分组的自由交还给学生,分组依据的选项也是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来决定。这一小小的举动,充分体现了梅老师心中有生的教学理念,将课堂还给学生,问题是学生的问题,分组也是学生自由组合,这自然能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教学片段2:人文关怀、师生共情

情景一:

师:小调查,调查本组同学如果长期沉浸在学业成绩的挫折之中,会有什么危害?你是如何应对学业上的挫折的?

生1:成绩会越来越差,我会求助同学。

生2:影响情绪,甚至会会得抑郁症,影响人际关系,我会自己调节情绪,总结学习经验,争取下次取得进步。

师:用积极的心态发挥挫折的积极影响,把每一次挫折都当作是成长进步的阶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成长的道路上可能会遇到多方面的挫折,有些挫折我们可以克服,但是有些挫折当我们没有办法克服的时候,我们也要学会放弃,放弃并不是懦弱,适当的放弃也是为了更好地奋斗。

情景二:

師:在解决与父母的交往挫折的情景表演中,孩子的哪些想法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生:控制易怒情绪、平静沟通解释、理解父母。

师:我们要学会理解父母,父母也有父母的难处,我们要学会感恩。下面,老师送给大家一首诗: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道法课程最难的不是知识的讲解,最难的是走进学生心里。梅老师的那句“有些挫折当我们没有办法克服的时候,我们也要学会放弃”。笔者想,这时候梅老师已经走进了所有学生的心里了,温暖了每个学生的心。这种人文关怀梅老师对学生的关心,是对教育的情怀,更是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听了梅老师的课,有几处让笔者的眼睛都有点红,梅老师的“真”,真问题、真情境、真感情。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道法课程教学资源和素材的选取很假,但是梅老师的课堂情感很真,本课梅老师有三次朗读诗歌,当梅老师朗读诗歌的时候,一点作秀的感觉都没有,而是真情的流露,因为真实,所以学生不是配合,学生所做出的各种反应,是一种由衷的,对老师的情感上的回应和反馈。因为真而共,因为共而美,这使得我们的道法课程很美,这种美来自我我们老师对知识和教材的把握,更多是来自于我们老师一种情感的体现,相信我们自己,相信我们的道法课堂,因为只有做到相信才能做到真实,只有真实才能共情。

教学片段3:家国情怀

师:铿锵玫瑰最迷人,追梦健儿最美丽。10月1日,天安门广场群众游行花车上的女排姑娘们引人瞩目。此前结束的2019年女排世界杯比赛中,中国队取得十一连胜的骄人成绩,成功卫冕世界杯冠军,第十次荣膺世界排球“三大赛”冠军,为新中国70华诞献上一份沉甸甸的礼物。一路走来,中国女排获得过胜利和荣耀,也经历过失败与挫折。中国女排已经成为了中国的精神符号,“女排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请观看老师准备好的视频并讨论:让女排从低谷到重振辉煌的精神力量有哪些?

生:梦想、意志、勇气等

师: 梦想是增强生命韧性的钥匙!《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梅老师通过女排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女排女孩的坚韧,看到了梦想是增强生命韧性的钥匙。透过女排的坚强,让我们看到了不论经历怎样的磨难,但她们对生命的热爱、对梦想的追求从未停止。这让学生对于挫折的认识进一步升华,激发他们面对挫折之时仍不忘热爱生活,笑对人生。

一个短视频,一首诗歌(下转第10版)(上接第9版)激发了我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女排的敬佩之情,而这些情感在梅老师的讲述中缓缓而来。师生之间,情感交织,是一场的美丽相遇。而在课件、视频和诗歌的流转中,我们似乎也能感受到我们生命的韧性,从我与国家,从挫折到梦想,我们的生命值得每一次的期待,带着对生命的期待,对梦想的追求,课堂缓缓走向高潮。

二、共理

生命教育的重点在于生命之间彼此引发的共鸣,而共鸣发生于对于彼此生命的认知。本节课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加深对于挫折的认识,实现师生之间彼此对于挫折的共同认识,梅老师在课堂中设计了小组合作的活动设计,而小组合作的主题选择来源于对学生的调查,话题是学生的话题、问题也是学生的问题,用学生的生活引领学生正视挫折,学会化解心理疑难,正确解决情感冲突。

教学片段1:

师:小调查:调查本组同学(至少五人)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有哪些?请发言人宣读调查结果。

生:没有认真听课、考前没有复习、家里人经常吵架、上课听不懂等等。

师:造成挫折的原因多方面的,主要分内因和外因。

师:如果长期沉浸在学业成绩的挫折之中,会有什么危害?

生:如果长期沉浸在挫折中不能自拔,危害巨大。

教學片段2:

师:在我校初一学生中的调查结果表明:从小到大,认为人际矛盾是挫折最大来源的同学中,有63.8%的同学认为挫折是在与父母交往中产生的。小调查:造成我们和父母产生交往挫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生:理解、情绪、观念等方面的问题

师:如果与父母交往所造成的挫折长期持续下去,会发生什么后果?

生:长期处于负面情绪和行为中,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有危害。

不同的人对挫折的理解不同,这个事情在你看来是挫折,可是在其他人看来可能是小事一桩,不能一概而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挫折,而根源在何处呢?为此梅老师通过挫折问卷调查,设计了学业成绩、人际矛盾 、生理缺陷等三个不同方面的挫折讨论,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分析,发现在不同的挫折背后,是每个学生不同的人生经历。

从不同挫折的梳理,从造成挫折的内因和外因分析,我们会发现,只有来自学生自身理解的挫折,才能对挫折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越全面,引导学生将挫折分析由外因引向内因,开始从自身的角度认识和思考挫折,引领他们从对自己遇到挫折的认识到挫折需要自我去战胜,实现了从认识到跨越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中,梅老师还引入了与会老师参加“卓越课堂”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结合自身的实际经历和同学们的分享,让课堂更加贴近学生,让挫折在学生的认知中更加清晰。

三、共行

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而这个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引导,满足学生情感发展的需求。梅老师在学生对于挫折的认识逐步深化,陷入人生茫然状态的时候,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共同讨论应对挫折的方法,帮助学生自己跳出挫折困境,正视自己的人生难题。

教学片段1(学业成绩组):

师:小调查,调查本组同学,他们是否有提高学业成绩的方法?如果有,具体有哪些改进措施?效果如何?请发言人宣读调查结果。

生:我们组讨论的结果是:到外面的补习班补习,效果一般。

教学片段2(人际矛盾组):

生:情景表演背景:小慧父母答应小慧周六可以上网一个小时,这个周六小慧因要完成道德与法治的拓展作业,需收集一些面对挫折自强不息的感人故事。因被这些感人的故事所打动,不知不觉上网超过了一个小时。但小慧父母并不知情,觉得小慧不遵守信用,沉迷网络,严厉的批评了小慧。

师:在解决与父母的交往挫折的情景表演中,孩子的哪些想法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生:控制易怒情绪、平静沟通解释、理解父母。

教学片段3(生理缺陷组):

师:请大家观看视频《2022年冬残奥会会徽》,请问视频中残疾人运动员的表现,对你在面对和战胜生理缺陷上有什么启发和帮助?

生:身体的缺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精神的支撑。

在学生认识到自身所遭遇的挫折之后,跳出思维的局限,将对自身挫折的关注转移到对他人挫折的反思,在对他们的人生坎坷的阅读中,回应课堂,大家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梅老师也给予他们一种思维,总有些苦难,你无法解决,比如,家庭、亲情之间的变故,一己之力难以改变,所以,梅老师告诉我们“有些挫折当我们没有办法克服的时候,我们也要学会放弃”,这绝不是作为老师的劝告,而是作为同行者对生活历程的总结、对生命意义深刻理解的分享。在当前无数的“生命教育”中,问题解决式的理论教导我们无论如何去解决问题,但面对千丝万缕的情感冲突和人生变故,“解决”有时候显得苍白,而梅老师的课堂正视让同学们直面这些变故,“无奈”之中渗透坚韧。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笔者观赏梅老师的课堂之后内心深入浮现的一句话,其中的乐观豁达之情溢于言表,而生命教育之后能让学生产生如此之感也更突显生命教育的意义。

猜你喜欢

学业成绩女排共情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浅谈体育锻炼对中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夺冠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不科学的安慰会伤人
让人振奋不已的“女排精神”
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养方式
学习策略、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情绪调节特征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