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生回家“画”作业
2020-03-20邓保生
邓保生
课外作业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布置作业是每个老师每天的必修课。但是,一些重复机械的作业,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那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学生的今天,如何让作业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让学生乐学而又真正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呢?许多老师绞尽脑汁,已经在作业的创新性、灵活性和多样性方面下功夫了。笔者尝试用“画”来为学生的作业晚餐添加美味的作料。
一、画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我们知道,小孩子都非常喜欢绘画,那鲜艳的色彩,那简明的线条,那纯真的构想,最能调动孩子们学习的兴趣。绘画还能让平时调皮的孩子注意力集中。对于一幅图画,孩子们会专心致志地去构思、去设计、去想象、去描画。因此,笔者时常客串成美术老师,根据课文的内容,布置一些画的作业,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涨。他们会深入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画出他们满意的作品。对作画的兴趣,进一步带动了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例如,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理解诗意,让空山新雨、明月松林、清泉流淌、浣女喧闹、渔夫下船等动态和静态的画面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笔者趁热打铁,布置孩子们回家“画”作业,他们兴致盎然。第二天交来的作业,孩子们完成得特别棒,一幅幅画作虽然略显稚嫩,但是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称赞,会让孩子们乐此不疲。
二、画出学生的“读”与“悟”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已是语文老师形成的共识,但检查预习效果,却发现不少学生走过场,究其原因,是孩子们对学习的厌烦。有时候教师可以利用“画”的作业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效果是不错的。如,让五年级学生预习《四季之美》时,笔者让学生先借助拼音熟读课文,然后再让学生把读到的内容画出来,怎样理解就怎样画。学生的作品五花八门,色彩鲜艳。在讲读课文时,笔者展示出学生的作品,让他们自己来讲解内容,课文的理解就完成了。如果没有预习时多次的读,孩子们绝不会有精彩的悟。在读——悟——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地把阅读与理解融合到了一起,不仅发展了孩子们的思维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又如,在教学中年级课本中的《咏柳》后,笔者改变了单纯背诵和译文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理解的诗的意思画几幅图,用图意来表达诗意,怎样理解就怎样画。大部分学生的作品是这样的:碧玉妆成一树高——画一幅远景柳树图,涂上翠绿的颜色;萬条垂下绿丝绦——图象拉近,用无数的绿线条代表垂下的柳条儿;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几枝飘逸的柳条儿上是细细的翠绿的叶子,二三只燕子张开剪刀似的翅膀飞行其间。透过一张张生动的图画,仿佛看到孩子们时而在大声吟诵,时而在凝神静思,时而在挥笔作画……如果孩子们没有对这首诗的深入理解,是不可能有这一幅幅生动的作品的。这样的作业,孩子们喜欢。笔者把孩子们的杰作逐一展示在教室的“作业专栏”中,孩子们特别开心。
实践证明,在老师视为“传统”的抄抄写写读读背背的作业中,适当布置画的作业,创新作业形式和内容,会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思维,提高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