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读书经验

2020-03-20冯友兰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2020年3期
关键词:死读书读的书古代汉语

我今年87岁了,从7岁上学起就读书。一直读了80年。其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精其选(选经典,读精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只供翻阅的。

所谓精读,是说要认真地读,扎扎实实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所谓泛读,是说可以粗枝大叶地读,只要知道它大概说的是什么就行了。所谓翻阅,是说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不要一句话一句话地读,也不要一页一页地读。就像看报纸一样,随手一翻,看看大字标题,觉得有兴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没有兴趣的地方就随手翻过。

所以,书虽多,真正值得精读的并不多。下面所说的就是值得精读的书。

怎样知道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必发愁。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评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现在我们称为“经典著作”或“古典著作”的书都是经过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书。

精读的时候,先要解其言。这就是说,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语言有中外之分,也有古今之别。汉语有现代汉语,有古代汉语。古代汉语统称为古文。攻破这一关,要先做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之类。这是当然的事,这里就不多谈了。

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书的时候,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还未必能知道写书人的意思。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間,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司马迁说过:“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如果仅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死读书的人就是书呆子。

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以后,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要过河拆桥。

上面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下,还可以再加一句“意不尽理”。读书仅至“得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如果明其理了,我就有我自己的意。这个意是我的,我就可以用它处理事务,解决问题。好像我用我自己的腿走路,只要我心里一想走,腿就自然而然地走了。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活学活用,把书读活了。

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把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把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六月的雨摘自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冯友兰读书与做人》)

猜你喜欢

死读书读的书古代汉语
我看的不是书,是我走过的路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卢梭反对死读书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高考改革将改变“死读书”现状
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提升学生在古代汉语课堂中参与性的应用对策
语文教师应该读的书
吸取书中有益的东西
不要误解了别人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