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的问题群:写作任务创设的思维操作系统
2020-03-20闵铮
闵铮
2019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题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写作材料直击时事热点,立体化的背景体现了价值引领的命题导向;创设多元任务隋境,既能引导考生回归历史的真相,又能驱动考生展开对未来的想象,充分展现了创新性的考查要求;多种应用文体的考查清晰地呈现出命题的实用取向。本文将以此题为例,从写作要求^手分析写作任务仓帔的思维操作系统。原题如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②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③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④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
⑤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要求增添“切合身份”这一新指令。试题虽然没有指明“青年学生当事人”的确切身份,但是提供了有关“青年学生当事人”的时间、地点、角色、处境、行为、目的等信息。考生需要根据这些信息确定“青年学生当事人”的具体身份。比如第—个写作任务,时间是1919年5月4日,地点是学生集会所在地,角色是演讲者,处境是学生集会的现场,行为是发表演讲。考生通过准确、全面地提取出信息,并进行整合、思考,可以精准定位“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现场向参加集会的学生发表演讲的青年学生。以此类推,考生可以确定另外四个写作任务中“青年学生当事人”的具体身份分别为: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给家人写信的青年学生;1979年129月15日参加开学典礼后给同学写信的青年学生;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 00周年大会”后写观后感的青年学生;2049年9月30日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写国庆节慰问信的青年学生。
这五个“青年学生当事人”尽管身份各异,但是他们的身份信息却有共同之处,都是在回答一些隐性问题: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情境,以什么角色与(为)谁做什么。这个隐性的问题群才是命题人设定“青年学生当事人”具体身份的底层逻辑——思维操作系统。命题人依循这个特定的问题群精心编制答案,对五个“青年学生当事人”进行清晰的人身定位。
考生在審题时如果能对“青年学生当事人”进行精准定位,实属不易,但是就本题而言,这些信息显然还不够全面,必须结合“背景”进一步思考,也是落实“贴合背景”这一写作要求的必然动作。本题的背景设计具有层次性。一是微观背景,即写作任务本身所构建的具体情境。如第一个写作任务中,听众的反应、现场氛围等是写作的具体背景。二是中观背景,即写作任务的时代背景。例如,材料中与第一个写作任务对应的“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中观背景通过明确的价值引领,对“青年学生当事人”进行人心定位。综合人身定位与人心定位两个维度,才能精准定位“青年学生当事人”的确切身份——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现场向参加集会的学生发表演讲、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的青年学生。以此类推,可以确定另外四个写作任务中的“青年学生当事人”的具体身份分别为: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投身于祖国建设新征程的给家人写信的青年学生;1979年9月15日参加开学典礼后,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洪流的给同学写信的青年学生;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宣誓“强国有我”的写观后感的青年学生;2049年9月30日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写国庆节慰问信的接续奋斗的青年学生。
此外,不可忽略的是,试题精选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五四运动100周年、新中国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用简笔勾勒出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130年宏阔历史画卷,这是五个写作任务共有的宏观背景。
虽然这五个写作任务的时代背景各异,但它们共同的思路是把青年学生当事人的个体成长与时代使命、民族境遇、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旨在引导考生深入思考“青年学生当事人”为什么做、这样做有什么价值。至此,试题蕴含的所有问题全部呈现出来:谁、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情境、什么角色、身边有谁、做什么、为什么做、这样做有什么价值。这个隐性的问题群就是命题人创设写作任务的思维操作系统。
经过上述对“身份”与“背景”的分析,我们可以透视本题的命题思路:通过立体化的背景设定价值导向,引领微观个体的具体行动,再借助个人的实际行动,去解决时代面临的特定问题。只有正确把握具体情境中的个体,才能更好地完成时代赋予的特殊使命。
依据前述分析,我们知道这五个写作任务基于同一个问题群而创设,只是每个写作任务对同一问题设定的答案不同而已。比如,对于“写给谁”这个问题,第三个写作任务预设的答案是“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的大一同学”,第五个写作任务给定的答案是“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因此,写作任务是针对命题人甄选的问题群而精心编制的“答案群”。结合前述分析,我们以建构写作任务的六个主要问题为切入点,对五个写作任务具体分析(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