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卫生人力资源发展状况及需求预测分析
2020-03-20雒朝君杨敬科丁国武
雒朝君, 杨敬科, 丁国武
卫生人力资源是指在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中从事和提供卫生服务相关工作的各类人员的总称[1]。卫生人力资源是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的强有力后盾,是卫生资源中最关键也是最具活力的部分[2]。近年来,卫生人力资源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社会给予卫生人力资源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随着经济收入水平的上升,人们追求更高品质的医疗卫生服务,进而对高质量卫生人力资源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研究指出,我国卫生人力资源数量严重不足,供需缺口巨大,卫生人力资源的质量也亟待提高[3]。甘肃省地处西北,医疗卫生条件较为落后,其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卫生人力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4]。本研究通过探讨甘肃省卫生人力资源的发展状况,预测2018-2022年甘肃省卫生人力资源的需求量,找出现阶段卫生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为制订卫生人力发展规划、优化医疗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09—2017年《甘肃省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和2003—2017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
1.2 研究方法
采用Excel 2007软件整理数据,运用SPSS 20.0软件进行正态性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预测模型采用求和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该模型由两个特殊模型发展而来,其中一个是自回归模型AR(p);另一个是滑动平均模型MA(q),d是差分的阶数[5];用SPSS 20.0软件构建和拟合ARIMA(p,d,q)模型对2018—2022年甘肃省卫生人员、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以及注册护士数分别进行预测,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2002—2017年甘肃省卫生人力资源发展状况
2.1.1 2002—2017年甘肃省卫生人力资源构成情况2002—2017年,甘肃省卫生人员整体呈上升趋势,总数由95 495人增加至200 405人,年均增长率为5.07%;其他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05%、6.75%和3.08%;卫生技术人员由2002年的81 166人增加至2017年的147 612人,年均增长率为4.07%,其中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30%、6.67%。卫生技术人员占卫生人员总数的比例下降幅度明显,由84.99%下降至73.66%,其他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占全省卫生人员总数的比例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工勤技能人员占卫生人员总数的比例呈下降趋势。注册护士占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从2002年的27.49%上升至2017年的39.75%,执业(助理)医师人数虽然增加,但占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见表1。
表1 2002—2017年甘肃省卫生人力资源构成情况 n,%
2.1.2 2002-2017年甘肃省医护比变化情况分析医护比可知,2002—2006年期间甘肃省医护比变化不明显,2008年之后增长幅度明显,在2017年达到了最高值1∶1.04;与全国医护比相比较,甘肃省医护比水平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与全国医护比之间的差距基本保持稳定。以2002年为固定基期,计算2002—2017年甘肃省医护人数及医护比定基发展速度,分析可得,甘肃省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和医护比定基发展速度均服从正态分布(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执业(助理)医师定基发展速度和医护比定基发展速度的相关系数为r=-0.942(R2=0.887,P<0.05),注册护士定基发展速度和医护比定基发展速度的相关系数为r=-0.963(R2=0.927,P<0.05)。可以看出,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的发展速度与医护比定基发展速度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见表2。
2.1.3 2002—2017年甘肃省每千人口卫生人力资源变化情况2002—2017年,甘肃省每千人口卫技人员年均增长率、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年均增长率以及每千人口注册护士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91%、3.15%和6.48%,全国每千人口卫技人员、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和每千人口注册护士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35%、3.44%和6.95%。甘肃省每千人口卫技人员数、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和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逐年递增,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仍然较低。见表3。
表2 2002—2017年甘肃省医护比及医护比定基发展速度
表3 2002—2017年甘肃省及全国每千人口卫生人力资源变化情况
本研究显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的环比增长幅度高于每千人口卫技人员和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的增长幅度,但整体都呈上升的趋势;2003—2009年之间,环比增长幅度整体偏低,2009年之后增加幅度较大,尤其是每千人口注册护士增长幅度的上升趋势更加明显;2012—2013年增长速度都出现了下降现象,之后的变化波动较大;2004年、2007年、2013年,每千人口卫技人员数和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紧缩状况。见图1。
图1 甘肃省每千人口卫生人力资源环比增长幅度变化情况
2.2 ARIMA模型预测结果
根据卫生人员时间序列拟合及预测分析时间序列图,发现卫生人员数、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序列都有明显增长趋势,首先对数据进行差分变换,使各个序列成为较为平稳的序列,再用时间序列方法进行建模和预测。卫生人员数序列采用1阶差分序列进行平稳化处理,得到平稳的时间序列,故d=1;分析自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确定p=1,q=0。ARIMA(1,1,0)模型拟合度良好(见图2),对2018-2022年甘肃省卫生人员进行预测。同样,对卫生技术人员和注册护士采用ARIMA(1,2,0)模型、执业(助理)医师采用ARIMA(1,2,1)模型,分别对2018-2022年甘肃省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数分别预测。
ARIMA模型预测结果显示,到2020年甘肃省卫生人员数241 333人,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的人数分别为达到196 631人、68 553人、94 144人。见表4。
图2 卫生人员时间序列模型拟合预测曲线
表4 ARIMA模型预测结果 n
3 讨论
3.1 卫生人力资源总量呈增长趋势,但增长速度缓慢
甘肃省卫生人力资源总量稳步上升,从2002年的95 495人增加至2017年的200 405人,年均增长率为5.07%,卫生技术人员年均增长率为4.07%,其中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30%和6.66%。相比较而言,注册护士年均增长率均高于卫生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和执业(助理)医师的平均年增长率,其中执业(助理)医师的年均增长速度最低;其他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数稳步增长,且在2013—2014年间增长幅度最为明显。卫生技术人员数逐年增多,但增长幅度不大且占卫生人员的比例逐渐下降,虽然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的人数有所增加,但执业(助理)医师占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而注册护士的占比逐渐增大。综合可见,甘肃省卫生人力资源总量逐年增加,但增长速度缓慢,各类卫生人员发展速度各不相同,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3.2 医护比逐渐趋于合理,但仍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2002—2017年甘肃省医护比水平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虽然医护比逐年上升,但与全国水平比较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与全球医护比1∶2的平均水平更是相差甚远。2008年之前的差距并不是很大,但医护比水平整体偏低;2008年之后,注册护士数的增长幅度大于执业(助理)医师的增幅,甘肃省医护比水平明显上升,但却与全国医护比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与医护比定基发展速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甘肃省医护比的发展速度受到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增长速度的影响,在提升医护比水平增速的同时,要注意合理控制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的增长速度。
3.3 每千人口拥有量逐年增加,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尚有一定差距
2017年甘肃省常住人口有2 625.71万人,其中卫生人员有200 405人,各类卫生人力资源总量较少,每千人口拥有量不足,其中每千人口卫技人员数、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和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虽逐年递增,但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现阶段该省卫生人力资源的发展速度以及人们对卫生人力的需求,甘肃省计划到2020年将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分别增加到2.35人和2.8人,其国家标准为2.50和3.14人[6],要达到目标值仍需要不断努力,合理规划人才发展战略。
3.4 卫生人力资源量将呈递增趋势发展,扩大卫生人才规模面临新挑战
根据《甘肃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年)》标准(甘政办发〔2016〕203号)[6],2020年甘肃省卫生技术人员应该达到176 400人,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的人数分别达到64 800人和75 000人。预测结果显示,到2020年甘肃省卫生人力资源基本能够适应卫生事业发展和全省人民对卫生健康服务的需求,但甘肃省未来卫生人力资源需求量将继续保持增长的趋势,2018-2022年卫生人员总数的年均增长率将达到6.29%,这将对甘肃省卫生人力资源供给提出新的挑战。
4 建议
针对甘肃省卫生人力资源量增长缓慢的问题,应加大对卫生人才的培养力度,优化教育规模和结构,同时调整卫生人才招聘和引入政策,保障卫生人员合法权益,吸引更多的卫生人才,增加人才供给[7]。在制定卫生政策时,充分考虑卫生人力资源较为紧缺的地区,例如针对偏远山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政府应加强以基层为主体的医学就业指导,定向培养医学生,重点加强全科人才的培养,加大卫生人才吸引与保留政策的实施力度,改善工作环境,引导卫生人才过剩地区的卫生人力资源向人才贫乏地区流动,减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力短缺和增长速度缓慢的压力[8-9]。同时,应进一步调整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结构,加强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尤其加大对护理等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护理人员待遇,改善医护配置比例失衡问题[10]。针对公立医院,通过加大对护理资源配置的政策引导,提高护理人员的收入和福利水平,完善聘用制护士管理体系,加强和稳定专业护理队伍来进一步提高医护比[11]。建议放宽基层护理人员招聘和晋升要求,加大财政投入,吸引更多的护理人员投身到基层,提高护理人员总量和配置的公平性的同时提高基层护理水平[12]。此外,应加大对省内卫生人力资源开发建设的投资,提高每千人口拥有卫生人力资源的数量,加快卫生人力资源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卫生人力资源合理分布,使每一个人都能公平地享有卫生人员所提供的卫生服务,减少省内不同市(州)经济实力的差异对卫生人力资源分配公平性的影响[9,13]。卫生人力资源预测值只是对未来甘肃省卫生人力资源需求量的预测,也会存在一定误差。建议相关部门以人员结构合理化为目标,在政策的正确引导下结合预测结果,合理制订下一步卫生人力发展规划[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