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磷、ALP、CA153及TPS对乳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
2020-03-20杜丽莉荆结线曹芳芳
杜丽莉,荆结线,王 艳,曹芳芳
骨转移是乳腺癌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可达到70%以上,乳腺癌骨转移主要表现为骨质破坏、腰背部不适、关节疼痛等症状。在临床工作中,我们有时会发现部分乳腺癌骨转移患者血磷含量异常降低,但多数患者还是能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为了探索乳腺癌骨转移与血磷的确切关系,本研究对674例乳腺癌患者的病例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用以观察两者之间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检索分析2012-01至2013-12我院乳腺癌初诊手术患者病历674份,其中浸润性乳头状癌13例,浸润性小叶癌20例,黏液癌11例,浸润性导管癌630例,治疗前均未发现骨转移及他处转移灶。根据患者随访资料统计至2018年底将患者分为两组:初诊治疗后发生骨转移及骨转移合并多发转移的280例为骨转移组,年龄(48.03±8.73)岁;未发生骨转移的病例394例为对照组,年龄(50.47±10.93)岁。所有病例经手术或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乳腺癌。经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emission computer tomography,ECT)检查至少1处骨转移病灶,且伴有全身或局部叩击痛和压痛者,诊断为骨转移。血液学检测结果选取初诊治疗前及乳腺癌治疗结束后定期复查确诊有骨转移及他处转移时测定的值,而对照组选取的是定期复查时几次检查的中位检测值,对于发生了他处转移而无骨转移的我们则选取转移时的测定值。
纳入标准:经2~3名病理医师确诊的乳腺癌初诊患者,治疗前均未发现骨转移及其他转移病灶。
1.2 调查内容 患者的基本信息资料(发病年龄、身高、体重、临床分期、月经情况等),实验室资料(血磷、肿瘤标志物及相关血液学指标)。
2 结 果
2.1 调查病例的基本资料 两组发病年龄、身高、体重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临床分期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χ2=96.015,P=0.0001,表1)。
2.2 乳腺癌骨转移发生与否与血磷的关系 骨转移组治疗前血磷最高值为1.81 mmol/L,高于正常水平的比例为27.8%(20/70),治疗后最大测定值为1.74 mmol/L,高于正常水平的比例为10.6%(28/262);对照组治疗前血磷最高值为1.62 mmol/L,高于正常水平的比例为19%(47/246),治疗后最大测定值为2.00 mmol/L,高于正常水平的比例为22.9%(65/286)。
初诊治疗前,乳腺癌骨转移组与对照组血磷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68,P=0.444)。而治疗后,对照组血磷水平明显高于骨转移组(t=-7.51,P=0.000,表2);对所收集的病例治疗前后均有血磷水平测定的患者进行配对t检验,骨转移组治疗后的血磷水平明显降低[治疗前(1.16±0.21) mmol/L,治疗后(1.06±0.24) mmol/L,t=2.63,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血磷水平明显升高[治疗前(1.12±0.18) mmol/L,治疗后(1.26±0.29) mmol/L,t=-5.66,P<0.0001]。
2.3 血清碱性磷酸酶(ALP)的含量与骨转移的关系 治疗前后,发生骨转移的患者血清中的ALP含量均明显高于没有发生骨转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1,P=0.003和t=2.54,P=0.016,表2)。
2.4 肿瘤标志物与骨转移的关系 治疗前,骨转移组CEA、CA199、CA12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骨转移组CA153、TPS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骨转移组所测定的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125、CA153、TPS)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3)。
项目骨转移组(n=280)对照组(n=394)χ2/tP年龄(岁)49.23±8.8250.29±11.030.637>0.05身高(cm)158.40±5.82157.62±5.470.942 >0.05体重指数(km/m2)25.03±4.0324.95±3.430.191>0.05分期Ⅰ-Ⅱ/Ⅲ/Ⅳ(例)38/68/174228/110/5696.015<0.0001
指标骨转移组(n=280)对照组(n=394)tP血磷水平 治疗前1.17±0.271.14±0.170.7680.444 治疗后1.04±0.211.23±0.21-7.510.000血ALP水平 治疗前139.65±152.2967.11±22.463.110.003 治疗后141.76±158.6869.21±19.412.540.016
指标骨转移组(n=158)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n=262)治疗前治疗后CEA18.78±35.1823.34±42.97①8.50±20.863.05±11.14CA-19942.59±91.6743.63±111.47①23.88±48.2014.92±31.32CA-12581.99±182.25132.6±264.46①46.81±156.6713.15±28.59CA-15369.55±94.16①114.6±146.56①31.58±48.2819.67±36.60TPS304.78±436.01①478.22±925.32①122.71±178.0678.52±129.41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 讨 论
骨转移是临床上常见的乳腺癌晚期并发症,严重影响生存质量。因此,对乳腺癌骨转移的及时诊断、早期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前诊断肿瘤骨转移的首选方法是ECT,但本方法由于费用较高和有放射性污染等缺点,不适宜用于频繁检查和监测,并且不是所有医院都能开展的。
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乳腺癌骨转移患者血磷水平的异常变化,磷是维持细胞正常结构和功能的关键成分,又是细胞内酶的重要调节因子,作为ATP酶的组成成分涉及能量储存和转运[1-3]。那么血清磷水平的变化与骨转移之间是怎样的变化和作用呢?探讨血磷与骨转移的相关性,并为其早期监测寻求一种方便、快捷、费用低廉的监测指标成为我们的研究目的。
20世纪中期曾有学者进行实验研究证实,肿瘤患者的血清磷水平要明显升高[4]。因此,有人提出血磷水平可以作为确定肿瘤存在的一个指标,但很多年过去了,这仍然只是个理论。近年来,又有学者发现,乳腺癌患者骨密度增加,并认为骨密度的变化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5-8]。为了探究血磷水平与肿瘤的关系,我们选取曾住院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乳腺癌骨转移组与对照组,回顾性调查分析了他们的一般临床资料、病理学资料和包括血磷在内的一些生物学指标。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治疗前乳腺癌骨转移组和对照组血磷水平无统计学差异,我们又对治疗前后患者的血磷水平进行了配对t检验,得出的结果发现骨转移组治疗后血磷值显著降低,而未发生骨转移组的患者血磷水平却显著升高。这一结论与梁红伟[9]所做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他的结论认为在病情进展严重时血磷水平明显降低。骨转移是乳腺癌发展的严重并发症,是肿瘤晚期的表现,血磷降低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肿瘤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耐受能力下降致使饮食缺失、腹泻、钙等吸收减少,而且有报道称肿瘤治疗也会导致骨密度减少。放射治疗和各种化学制剂等都会影响骨密度进而导致钙磷的缺失[10,11]。并且Sapio等[12]的研究发现无机磷对一些肿瘤细胞具有抗增殖的作用。我们的结论认为,治疗后患者血磷水平呈下降趋势是乳腺癌骨转移发生的预警信号,因此临床上监测血磷变化可作为发生骨转移的一个指标,但我们还无法确定他们的因果关系,有待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来证实。
本研究还发现,在术后发生骨转移的患者中,确诊初期ALP、CA153、TPS水平就显著高于未发生骨转移的患者,而治疗后我们所检测的肿瘤标志物,ALP、CEA、CA199、CA125、CA153、TPS骨转移组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因此我们认为ALP、Ca153、TPS可以作为乳腺癌骨转移早期检测辅助指标。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血磷等血清学诊断标志物与乳腺癌骨转移的早期诊断关系做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ALP、Ca153、TPS可以作为乳腺癌骨转移早期检测辅助指标,并且治疗后患者血磷水平呈下降趋势是乳腺癌骨转移发生的预警信号,因此临床上监测血磷变化可作为发生骨转移的一个指标。但由于是对以往病例的回顾性研究,并且无相关的健康对照无法确证其因果关系,尚无法确定确切的危险临界值,需大量前瞻性研究来进一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