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设施蔬菜灰霉病防控技术意见
2020-03-20山东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蔬菜生产技术指导省级专家组
文/山东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蔬菜生产技术指导省级专家组
目前,各地设施蔬菜灰霉病较多发生,要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措施。
1.农业措施。通过农业措施,调控保护地内小气候,降低湿度,提高温度,使之不利于灰霉病菌的繁殖、生长、产孢、萌发和传播。具体措施为及时放风、高温闷棚、膜下浇水、及时清理病残枝到棚外深埋。如番茄的高温闷棚技术,上午把棚温提高到31~33℃时,闷棚2小时后逐渐放风,下午棚温度降到25℃以下,20℃时关闭通风口;晚上保持13~15℃。浇水选晴天上午,浇水后立即闭棚提温至33℃以上闷1小时放风排湿。草莓采取深沟高畦,实行地膜满覆盖等。病原菌的葡萄孢属是弱寄生菌,残留的花瓣和柱头含有高外渗糖,是灰霉病菌的主要侵染点,因此,及时摘除番茄、黄瓜等幼果残留花瓣及柱头,对防治番茄、黄瓜果实灰霉病效果明显。
2.生物措施。使用的哈茨木霉喷雾或喷粉防治韭菜灰霉病,防效可达80%以上。也可以使用枯草芽孢杆菌喷雾或喷粉。
3.物理措施。在大棚顶端固定杀菌灯,可杀灭飘浮在空气中的灰霉菌孢子。
4.化学措施。灰霉病属于典型的气流传播、多侵染循环病害,一旦流行,将造成毁灭性的损失,因此化学防治是控制灰霉病发生、减少损失的有效途径之一。
(1)用药种类。发病前可选用保护性杀菌剂如百菌清、代森锰锌等。发病后可选用防治灰霉病的内吸杀菌剂,主要有以下几类:苯并咪唑类,主要品种为多菌灵和苯菌灵;硫代氨基甲酸酯类,主要如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等;二甲酰亚胺类,主要有异菌脲(扑海因)、腐霉利等;啶酰菌胺、氨基甲酸酯类,主要有乙霉威;三唑类,主要有戊唑醇、己唑醇;苯胺基嘧啶类,主要有嘧霉胺、嘧菌环胺;吡啶胺类,主要有氟啶胺等,以及咯菌腈、吡噻菌胺、吡唑醚菌酯、咪鲜胺、啶氧菌酯等。不同地区灰霉病对不同类型杀菌剂的抗性种类和程度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应根据各地抗性监测数据来选择有效杀菌剂。
(2)轮换使用。灰霉病在一个生长季中有多次侵染循环,应选作用方式不同的杀菌剂轮换使用。减少可预测的田间抗药性的产生,减少风险杀菌剂的使用次数,在具体的实用技术中,参照杀菌剂种类选择,即在同一个生长季节选择有效的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同时在抗药性群体监测的基础上,也可以重新选用过去曾失去作用的杀菌剂。
(3)用药技术。要早用药,巧用药,轮换使用不同剂型、不同机理的农药。
①早用药。棚内定植前进行环境消毒。可使用硫黄熏蒸:每立方米用10克点燃,进行烟雾熏蒸消毒,密封2天,后通风2天,去除异味后才能定植。定植的幼苗要经过严格筛选,确保无病苗入棚,同时定植前使用保护性杀菌剂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5%阿米西达(嘧菌酯)悬浮液1500倍叶面喷雾,称之为带药进棚。定植后15~20天进行第一次喷药,预防土壤中的病残体与菌核产生的分生孢子侵染幼苗。该次用药特别对重茬3年以上大棚地既可延缓灰霉病发生期,还可节省用药次数,省工省力,做到以预防为主,提高防效。若定植后或花期均未用药,在浇第一果穗水前必须喷药防治。浇水后容易引起病害大发生,烂果严重,所以要先喷药,第二天才能浇水,喷药的重点是花和幼果。
②巧用药。灰霉病病原菌为葡萄孢属弱寄生菌,残留的花瓣和柱头是灰霉病菌的主要侵染点,而目前番茄普遍采用的蘸花栽培技术,增加了灰霉病的侵染点,是造成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蘸花时用药,减少灰霉病的传播,一般进行防落素喷花同时加入0.1%的乙霉威或苯胺基嘧啶类杀菌剂,如嘧霉胺等。喷药时间为当番茄一个花穗上开花2~3朵时,可喷花1次,有50%左右开花时再喷一次。带药蘸花:在蘸花液中加入0.1%上述药剂,防止花期染病。浇第一果穗水前施药:若定植后或花期均未用药,在浇第一果穗水前必须喷药防治。要先喷药,第二天才能浇水,喷药的重点是花和幼果。
③使用不同剂型、不同机理的农药。灰霉病发病后,温室保护地内一般在晚上使用粉剂、烟雾剂,如百(菌清)扑(海因)、百(菌清)速(克灵)烟雾剂进行熏蒸。这种施药方式也非常适用小棚或中棚栽培韭菜、菠菜等灰霉病防治或者阴雨天温室大棚白天的防治。白天晴天的上午,可使用可湿性粉剂、分散性粒剂等剂型的杀菌剂喷雾防治,注意要全株喷雾均匀,用药间隔为5~7天,连续2~3次,注意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或复配制剂,如38%嘧霉胺600~500倍液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