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临大”岁月
2020-03-19
时代邮刊·上半月 2020年3期
1937年9月3日,日軍进驻北京大学第一院。10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宣布三校南迁长沙的决议: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共同筹备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经筹备委员会研究,合并后的三校拟设立四个学院。至11月底,三校教师抵达148人,学生报到1450人。
在长沙湘江东岸,国民政府教育部与湖南省教育厅商定租用长沙韭菜园圣经学校为校址。主体是钢筋水泥的四层大楼,其中一楼用于学校办公,二楼、三楼、四楼用作理学院、法商学院、工学院土木系的教室。囿于校舍不敷分配,原拟设于长沙的文学院迁往衡山,建立“南岳分校”。
起初,教育界曾怀疑“临大”成立后的持续性问题。据法商学院院长陈序经回忆:“这三所大学的历史、学者皆有不同之处,加上经费支配、课题分配及其他问题,并不容易解决。”况且,三校的学风亦各有特色,北大“宽容如海”,清华“智慧如云”,南开“稳定如山”。然而,这种疑虑迅即消逝,“临大”不仅在组织结构方面“三校合一”,而且学术精神方面也实现了“山、海、云”的完美融合。
文学院临时院长冯友兰回忆道:“我们在南岳的时间虽然不过三个月,但我觉得中国的大学教育有了最高的表现。”一位北大学生称:“那时师生热烈的交流气氛,颇有古代书院的风气,这比在北平的一个学期收获还大。”(摘自《人民政协报》,高翔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