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疝气怎么办,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
2020-03-19李永春唐君
李永春 唐君
【中图分类号】R65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3-09--02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听说过疝气,但是很少有人了解疝气是怎样的一种疾病。疝气,俗称为小肠气,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一种疾病,如打喷嚏、腹部肥胖、咳嗽、小儿啼哭等等。通常都是因为用力过度造成的人体腹腔压力忽然上涨,致使疝环腹膜被压力冲破导致的。得了疝气以后,是需要保守治疗,还是需要手术治疗,下文针对该问题进行详细阐述。
1 什么是疝气?
疝气,主要是指人体中某个脏器、或者是某个组织离开自身正常的解剖位置,通过先天、后天形成的缺损、薄弱点、孔隙进入到另一个部位。在临床中,常见的疝有腹股沟直疝和斜疝、脐疝、切口疝、手术复发疝、股疝、白线疝等等。腹壁疝,主要是因为用力过度、喷嚏、咳嗽、用力排便、小儿过度啼哭、妊娠等因素造成的腹内压上升,迫使腹腔中游离脏器经过人体正常、不正常的缺损、薄弱点、孔隙进入到另一个部位。
2 疝气的有哪些临床表现?
在临床中,腹股沟疝较为常见,在腹股沟部位可以摸到,或者是可以看到肿块,在平卧以后可以恢复。婴儿大部分都是在母亲换尿布时发现的,较大一点的儿童大部分都是在入浴时发现的。诱发肿块出现的原因是腹压上升,如排尿、排便、咳嗽、哭泣等。另外,患者在站立时,腹部用力也可以诱发肿块出现在腹股沟部位,有的会达到阴唇、阴囊处。肿块由腹腔中气管脱出到疝气袋形成的,脱出的器官大部分都是小肠,因此在触摸时会感觉到非常柔软。其他大网膜、阑尾、大肠等也有可能会出现脱出情况。女性患者常见的脫出部位为卵巢,在触摸时可以感受到有类似拇指大小、相对较硬、有压痛感的肿块。部分患者会发生食欲不振、便秘等情况,表现为不安、容易哭泣等。
3 得了疝气怎么办,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
疝气除了部分婴儿腹股沟斜疝有可能会自己愈合,其他的疝气都无法自己痊愈。想要根本治愈,就需要进行手术治疗。通过手术细腻腹壁的缺损部位,提升该部位的强度,以防疝气复发。当然,除了手术还有其他治疗手段,例如疝带治疗。疝带治疗主要适用于年老体弱、由于自身患有其他疾病无法进行手术的患者,在利用该种治疗手段时,需要先把疝内容物完全回纳到腹腔中,压垫需要大于疝囊环,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保证压得紧,避免疝块吐出来。但是长时间使用疝带,容易使疝内容物和疝囊出现粘连的问题,进而发展成为难复性疝。因此,患者在利用该种方式进行治疗时,白天进行佩带,晚上需要去除。
此外,在发生疝气时,可以利用手法复位,该种方式适合用在嵌顿性疝、具有较长病程的巨大疝,或者是腹壁缺损相对较大并且疝环较为松弛的患者,也可以利用该种治疗手段。但是,在需要注意的是,嵌顿的时间要保证在5h之内。手法复位以后,需要对患者进行24h密切观察,观察患者是否存在腹痛、便血等问题。手法复位属于暂时的一种治疗手段,并且具有风险性特点,需要由专业医生来进行。若患者已经出现了疝嵌顿,需要及早进行手术。
引起疝气手术后复发的因素较多,主要由于没有彻底解决疝气的致病因素。因此,在接受手术治疗前,需要对患者引起腹腔压力上升的疾病进行控制和治疗。例如,老年患者伴有支气管炎造成的长时间慢性咳嗽、前列腺肥大造成的排尿困难、慢性便秘等等。在手术以后,需要保证伤口时刻处于干燥状态,不要过早的下地进行活动,以防伤口出现感染和血肿等问题。如果手术后患者较早的进行下地活动,这时手术修补的伤口还没有完全牢固和愈合,容易复发疝气。并且,手术以后,患者需要休息半年以上,不要较早的进行体力劳动。此外,吸烟是诱发慢性咳嗽的重要原因,因此吸烟的患者需要戒烟。
4 疝气术后如何进行护理?
针对疝气患者来讲,想要彻底治愈疝气,除了要进行手术治疗,还需要加强护理,以防疝气复发。
4.1 日常护理。第一,减少引起腹压增加的因素。如肥胖、过度啼哭,预防便秘,避免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剧烈咳嗽等等。第二,避免阴囊水肿。由于阴囊较为松弛,位置相对较低,如果出现渗血渗液的情况容易在此处聚积。因此,在术后需要利用干毛巾,垫在阴囊下,以防出现水肿。第三,慢慢的增加活动量。在3个月之内,需要尽量避免举重物,避免体力劳动,避免用力解便,避免剧烈咳嗽,进而防止疝气复发。第四,预防切口感染。需要时刻保持切口辅料干燥清洁,不要被大小便污染。注意对切口附近皮肤是否出现红肿进行观察,对患者是否疼痛、身体温度进行观察。第五,手术后伤口不允许沾水,因此暂时不要洗澡,可以利用擦澡的形式,对身体进行清洁,在5-6天左右,根据手术伤口愈合的实际情况,恢复正常洗澡。第六,需要防止膀胱胀尿,一定不要憋尿。但是,如果有小便解不出来,或者是6-8h没有小便时,这时需要及时求助医护人员进行处理。
4.2 饮食调理。在手术后6-12h,如果患者存在呕吐、恶心等不良症状,可以食用一些流质食物,如鱼汤、米汤等。暂时不要食用豆制、牛奶等产气较多的食物,慢慢的向普通饮食进行过度。此外,尽可能少食用油腻、辛辣的食物,以清淡、高维生素、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为主,且坚持少食多餐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