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促进了家庭消费吗?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与实证研究
2020-03-19史春红赵彩云
李 涛,史春红,王 倩,赵彩云
一、 引言
作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之一,高铁已然成为我国大国形象的新名片。 高铁网络作为社会网络的衍生物,对微观家庭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本文将尝试从微观经济的角度,考察高铁开通对微观家庭个体消费的影响机制。
在短短十多年间,中国高铁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是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依托。 国外学者Ure~na 等(2009)以西班牙和法国大中型城市为例,发现高铁为这些城市提供了新的区位优势,加强了城市的可达性。 目前,许多学者研究了关于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但得出的结论并不统一。Yao 等(2019)利用2010~2014 年中国285 个城市的数据,提出了一个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来说明高铁是世界金融危机后中国地区可持续稳定经济扩张的有力推动者。 董艳梅和朱英明(2016)也认为,高铁建设对就业、工资和城市经济的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 郭朝晖和王建平(2018)选取区域可达性等指标,发现高铁的开通极大地增加了江西省经济总量。然而,王垚和年猛(2014)却认为,高铁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在目前中国经济整体放缓的背景下是不显著的。 田荟(2018)在高铁对昆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中也发现了高铁开通的一些负面影响,比如虹吸效应、马太效应等,拓展了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发展的不均衡性。 但游士兵和郑良辰(2018)通过对湖南省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相较于大型城市,高铁开通所带来的虹吸效应在中型城市中并不显著。
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下,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拓展。 第一,本文尝试从微观角度出发,考察高铁网络的形成对家庭消费性支出的影响。 第二,结合传统网络信息传递作用,构建了相关高铁指标,研究高铁对家庭消费的保障效应。第三,高铁网络的形成具有“时空压缩”效应,加速了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从而给当地居民带来财富效应。
二、 高铁网络与家庭消费的理论分析
(一)信息传递效应
“社会网络是个人之间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系统”,这是Wellman 于1988 年提出的较为成熟的社会网络定义。 目前,社会网络不仅局限于人际关系的范畴,不同网络成员掌握不同的资源,成员数量、密度、行动者在网络中的位置等因素不仅影响社会网络,对资源流动的方式和效率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高铁网络作为社会网络的衍生物,带动了区域内人员的流动,高铁通过对时空的压缩,使人员、物质、技术等在区域之间快速跨越不同的信息源,能够充当信息桥梁的作用。 高铁网络加强了人际关系交往,当家庭内部受到外来冲击时,亲戚邻里会成为寻求帮助的主体,人情作用凸显,影响家庭的消费决策。 因此,高铁建设对家庭消费性支出具有信息传递效应。
(二)财富效应
高铁建设无疑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增长,使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重组和配置,产生规模经济。 高铁发展一方面能够降低运输成本,另一方面随着交通线连接越来越多的城市,区域空间得到扩展,通过区域间的互联互通,这不仅会使得可使用的要素资源的数量增加,同时也使得要素资源可使用的种类增加。 在经济运行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资源投入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循环中,居民充分利用这些要素资源,使得财富效应快速增长。
交通的发展对城乡的空间结构产生一定影响。 当一个地区开通高铁后,原有经济中心不仅会扩大,而且可能产生新的中心城区。 由于高铁开通所导致的运输成本下降,会使得要素流动性、知识、技术和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从而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增长,提高居民消费。 并且,高铁网络建设愈加完善,连接的城市越多,容易形成“以网带面”的发展格局。 各区域经济通过高铁网络紧密联系,有助于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经济效率,给当地居民带来财富效应。
(三)保障效应
家庭的消费支出受到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响。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免去了家庭的很多后顾之忧,能够起到促进消费的作用。 除了正式的社会保障制度,非正式制度的家庭保障对社会稳定和发展也同样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家庭成员的教育、养老、医疗等各方面的保障都不能脱离家庭而单独存在。 随着时代发展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家庭保障的某些功能逐渐被弱化,但家庭保障不会解体,而将作为社会保障的有力支撑,成为我国国民保障体系的重要部分。
高铁网络属于铁路网络保障体系,高铁网络的建设及健全,能有效地发挥家庭社会网络的保障功能,尤其当社会保障待遇和低收入人员的收入水平得到提高时,可以改善人们的消费预期和消费结构,从而对社会保障是一种有效补充。因此,高铁网络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保障意义。
三、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一)变量选取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的2014 年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的微观数据, 该调查数据覆盖了成年个体、家庭和社区三个层面。 社会网络有着较为丰富的内涵,但目前的研究并没有对其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本文以家庭成员与邻里的关系、祭祖扫墓、人均社区公共服务支出等来表示社会网络。 本文构建模型的核心解释变量为高铁,根据距最近集镇距离、距本县县城距离和距本省省城距离三个维度建立相关高铁指标。 被解释变量为家庭消费性支出,包括家庭教育、医疗、交通通信工具费和文娱消费支出。
本文的控制变量包括家庭人均纯收入、社会保险等家庭经济特征。 由于高铁网络对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生活、消费效用和就业的影响不尽相同,故采用户籍进行区分。 本文首先将CFPS 数据库中成年个体样本、 家庭样本、社区样本进行了合表,然后将合表后的数据与高铁里程宏观数据样本再结合。
(二)模型设定
为了检验高铁开通对家庭消费性支出的影响,首先需要将高铁与家庭消费总体和家庭消费结构的影响进行模型设定,设定如下。
(1)对家庭消费总体设定如下OLS 回归模型
其中,被解释变量Ipce 表示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核心解释变量为gaotiei(i=1,2,3),分别表示家庭距最近集镇、本县县城,及距本省省城的距离。Xi表示一系列影响家庭消费支出的其他因素,包括人均家庭纯收入、亲戚交往联络等。α为常数项,ε为随机干扰项。 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是系数γ1,该系数用来衡量高速铁路对家庭消费性支出的影响程度。
(2)对家庭消费结构设定如下Probit 模型
G z( )为标准正态分布的分布函数。
对于家庭消费结构分解后,被解释变量分别为教育支出、医疗支出、交通通信工具费和文娱消费。
四、 计量模型及实证结果分析
(一)家庭消费总体估计结果
表1 高铁对家庭消费总体OLS 回归结果
在上述实证模型的设定下,我们主要关注的是核心变量gaotiei的估计系数,即检验高铁开通对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影响程度大小。 从作用方向上来看,基于省城距离的高铁网络指标对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影响效应是显著正向的,而基于集镇距离和县城距离的高铁网络指标对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影响效应是显著负向的。 从显著性来看,三个高铁指标对于家庭人均消费的影响系数都是显著的,但距离县城中心越近的家庭,其消费受到高铁建设的影响越大。
(二)家庭消费结构实证分析
将家庭消费性支出分成教育支出、医疗支出、交通通信工具费和文娱消费,并分别进行基准回归分析。 得到如下结果。
1. 教育方面
开通高铁对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效应是显著正相关的,即高铁网络显著地促进家庭教育支出。
2. 医疗支出方面
从显著性来看,三个高铁指标对于家庭医疗支出的影响系数都是显著的,但是从作用方向上来看,只有基于集镇距离的高铁网络指标对家庭医疗支出影响效应是显著正向的。这说明高铁建设降低了距离县城中心近的家庭的医疗支出和省城中心近的家庭的医疗支出。
3. 交通通信工具费方面
高铁开通对家庭交通通信工具费支出的影响效用是显著正相关的。 显然,高铁开通后,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跨城市流动更加频繁。 且大大压缩出行时间,虽然高铁的价格相对稍高一些,但人们可能更有意愿乘坐高铁出行。
4. 文娱消费支出方面
高铁对农业户口居民的文娱消费支出具有反向相关关系,由于文娱消费占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的比例甚小,高铁网络的建成对农村居民文娱消费支出影响不大。 但是高铁网络对当地县城居民和省城居民的文娱消费支出都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即高铁网络的建成促进了当地县城和省城居民的文娱消费支出。 出行方便快捷,居民的文娱消费必然增加。
五、 结论与启示
本文从微观角度出发,发现高铁网络对家庭消费性支出具有如下影响。 第一,从整体来看,高铁开通对家庭消费性支出起显著作用。 高铁网络的形成明显降低了家庭医疗支出,但增加了家庭教育、医疗、交通工具通信费和文娱消费支出。 高铁网络的建设与健全降低了家庭医疗支出,从而降低了家庭消费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人们便可以放心地进行其他消费。 第二,在基于距最近集镇距离、距本县县城距离、距本省省城距离的高铁相关指标的研究中发现,高铁对家庭消费支出的影响与家庭距离县城中心越近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近,其消费受到高铁建设的影响越大。
高铁建设不单单是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的进步,更是紧密地影响着居民家庭消费。 通过以上研究分析给出如下政策和建议。
第一,进一步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高速铁路。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机制,发挥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社会资本的作用,促进高铁的建设,进一步发展和优化我国高铁网络,使高铁网络和社会保障之间的相互补充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第二,以高铁建设为契机,加强城乡区域的协同发展。城乡协同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党和国家的重点工作之一。 不久前,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首要的是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机制和政策体系。 因此,落后地区更要着重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发挥高铁与其他基础设施的协同作用,以高铁网络的发展带动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