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有结构”的校本课程
2020-03-18董晓良张君
董晓良 张君
在校本课程的“顶层设计”中,除了课程目标外,课程内容规划无疑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在笔者看来,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校本课程内容一定是“有结构”的,必须紧密扣住校本办学理念,丰富多样、弹性可选。
基于目标,赋予应有时空
在笔者看来,凡是有着一定文化发展方向的学校,其课程整体规划必定要遵循或者紧扣一个统一的以本校办学理念或本校教育哲学为贯穿的“学校课程目标”。这一目标应成为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共同指向。
学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一级级、一门门地忠实执行,是造成课时紧的根本原因。解决这一实践难题的有效路径,就是对各级各类课程尤其是重复率较高的课程进行统整。不管是整合还是转化,都是为了赋予校本课程应有的生存时空。
多元架构,增强生本意识
不管是必修类还是选修类的校本课程,其内容规划也都必须增强生本意識。一是要走出“教师垄断”误区。二是弱化“全员同一”意识。不管是“教师垄断”还是“全员同一”,这些被学生反感的课程开发行为背后,隐含着的是专制化倾向。
笔者认为,面向学生个体需要的校本课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主动适应。千万不能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规划校本课程内容时要考虑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是学生的实际需要一定不能缺失。况且,对于一些课程来说,学生可以成为课程内容规划的主体,他们也完全有能力与我们一起来创生课程。
丰富多样,梯度有序呈现
国家在课程计划中给学校预留出一定的校本课程课时,目的就是要弥补国家课程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不足。从这一角度讲,校本课程必须体现丰富性的特点。只有这样,校本课程才能让学生“有的选”“不乏味”。
校本课程的丰富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内容规划上,而课程内容是否丰富又取决于课程门类是否多样。也就是说,要在有限的时空内力争让每个学生个体都获得生动发展,最终取决于校本课程的主题领域及课程门类。校本课程可以是知识课程,也可以是经验课程,还可以是整合课程,与此相适的呈现方式可以是央视“百家讲坛”,也可以是课内外、校内外的活动体验,或是实践探究……
深度把握,蕴含文化力量
从国家增设校本课程的主旨讲,校本课程更应注重培育学生的志趣、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意味着,校本课程应成为一种名副其实的“文化课”——具备文化味道,成为一种文化载体,发挥特有的“文化涵养力”。开设校本课程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多获取一点知识,它更注重于学生隐性素质的优化、内在人格的修炼涵养。
具体到课程内容的规划,可着眼于以下三点:第一,这门课程的文化因子是什么;第二,这个文化因子可以比较系统地体现在哪些方面;第三,通过哪些方式来释放这门课程的文化教育力。以某教师开发的“书法教育”课为例,该课程重在让学生“走进书法艺术,创造品质人生”,让学生真正“学文化”,而非单纯的“苦练字”。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州市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姜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