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宰相录
2020-03-18张小兰
张小兰
摘要:晋江自古人文鼎盛,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唐朝开元六年(718)建县以降,晋江涌现诸多才俊,直至官拜宰相。文章根据史料对晋江宋代和明代的宰相进行精简介绍。
关键词:晋江;宰相;人才
《中国历代职官词典》载,“宰相”一词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官员的通称。“宰”字为“控制、掌握”之意,“相”原为相礼之人,字义为“辅佐”,另有“丞相”“相国”之称。我国封建社会的宰相制度历经三个阶段的变化:秦汉时期为“三公制”(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隋唐時期为“三省制”(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明清时期为“内阁制”。
宋和明两代晋江共出了16位宰相,其中两宋9位、明代7位。这16位宰相的道德气节、学问文章皆可资可鉴、可圈可点,是晋江灿若星河的历史人物中的杰出代表。下面以登堂拜相的时间顺序为依据,遍历这16位宰相名录。
1北宋时期
王曾(978—1038),宋代历史上著名的“连中三元”(乡试解元、会试会元、殿试状元)的宰相,字孝先,谥号“文正”,幼时随父兄由晋江迁青州(今山东)。著有史家所重的《王文正公笔录》,内容为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时期的典故旧闻,入《四库全书》。
曾公亮(999—1078),字明仲,号乐正,赐谥宣靖,仁宗天圣二年(1024)进士,时年二十五岁,入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为相十五年,从此开启了曾家“一门四相”的传奇。晚年避位,让位王安石,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支持者。曾公亮与丁度(字公雅,北宋文字训诂学家)承旨编撰的《武经总要》,记述以北宋为主的历代战略、武器制造、军事制度、军事组织等,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官修兵书。
曾孝宽(1025—1090),字令绰,曾公亮次子,曾家“一门四相”之一,得父荫进仕途,赐同进士三甲,人称“相门高才”。神宗熙宁五年(1072)升迁枢密都承者,为宋代首位以文臣身份入枢密院者;熙宁八年(1075)十二月,晋升同签书枢密院事、枢密者直学士;元丰三年(1080),晋吏部尚书、资政殿大学士右丞相。卒后赠右光禄大夫,是北宋“王安石变法”的推行者。
吕惠卿(1032—1111),字吉甫,号恩祖,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神宗熙宁七年(1074),由王安石极力推荐,拜为参知政事,与韩绛(北宋“三朝名相”韩亿第三子)同为宰执。其人学识、执政能力出众,积极捍卫“王安石变法”,曾是变法的中坚人物。与王安石之子王雱(pāng)同修《三经新义》,著有《庄子解》《道德真经传》等。
蔡确(1037—1093),字持正,仁宗嘉祐四年(1059)进士。神宗元丰二年(1079)拜为参知政事;元丰五年(1082),官封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宰相),后哲宗即位转为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左相),积极推行“王安石变法”。元祐年初,蔡确被卷入宋三大文字狱之一的“车盖亭诗案”中,由朝廷宰相贬任安州(今四川成都)知州,后抑郁成疾,命殒岭南。
2南宋时期
梁克家(1127—1187),字叔子,谥号“文靖”,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高中状元,时年三十三岁。孝宗乾道六年(1170),拜参知政事;次年权知枢密院事,升右丞相;乾道八年(1172),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主编福州最早的地方志《三山志》一书、《中兴会要》等。
曾怀(1106—1174),字钦道,为北宋名相曾公亮曾孙,曾家“一门四相”之一,精攻理财。徽宗宣和元年(1119),以父荫授金坛主簿,时年仅14岁;孝宗乾道八年(1172),以户部尚书升任参加政事,赐进士三甲出身;乾道九年(1173),晋封右丞相,与梁克家同朝为相,并于乾道十年(1174)兼枢密使。
留正(1129—1206),字仲至,谥号忠宣,留从效(五代清源军节度使)六世孙,世代居于晋江。淳熙十四年(1187)拜为参知政事并兼同知枢密院事;淳熙十六年(1190)晋封左丞相,封卫国公、申国公;宁宗嘉泰元年(1201),继封魏国公,历经孝、光、宁三宗,是当仁不让的“三朝元老”。著有《奏议》《诗文》《外制》等。
曾从龙(1175—1236),字君赐,又名一龙,号云帽居士,谥号少师,为北宋名相曾公亮四世从孙,曾家“一门四相”之一。嘉定十二年(1219),以太子宾客、签书枢密院改拜参知政事;端平二年(1235),升迁为枢密使。卒后封清源郡公,著有《曾少师诗文集》。
3明朝时期
李廷机(1541—1616),字尔张,号九我,谥号文节。万历十一年(1583)以榜眼授编修;万历三十五年(1607)升迁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要。他一生清廉勤政无偏私,为群小所不容,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至四十年(1612)的四年间连续上疏120余次辞官,终获允准。卒后赠少保,著有《李文节文集》《四书臆说》《春秋讲章》《通鉴节要》《性理删》《燕居录》等。
史继偕(1553—1629),字世程,号联岳(一说莲岳)。万历二十年(1592)以榜眼授翰林编修;万历二十六年(1598)修《六曹章奏》;天启元年(1621)入阁,拜太子太保并兼文渊阁大学士。因史继偕不愿参与“党争”,屡遭奸臣阮大铖等人的排斥,多次向皇帝递交辞呈甚至挂冠去职,人称“三进三退的大学士”。著有《云台藏稿》《奏议》《八闽人物》《太史一家》《越章录》等。
张瑞图(1570—1641),字长公、无画,号二水,别号果亭山人、白毫庵主、平等居士等。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以探花入翰林院;天启六年(1626),以礼部尚书并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要,成为内阁宰辅。张瑞图工诗文、擅书画,书法苍劲有力,作品传世罕见,是与董其昌并称“南张北董”的明代著名大书法家。
林欲楫(1576—1662),字仕济,号季翀(chōng),别号平庵,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与张瑞图是至交。南明隆武元年(1645),唐王入闽召为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旋归。曾奉召修《实录》,著有《道德经注》《学庸注补》《易经勺解》《水云居诗草》《友清堂文集》等。
杨景辰(1580—1629),字载甫,号侗孩,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崇祯元年(1628),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要。不久因“三疏赞颂魏忠贤”和修编《三朝要典》的罪过诏令致仕,归还原籍,后抑郁而终。著有《杨大学士文集》等。
蒋德璟(约1593—1645),字中葆,号八公,别号若柳,天启二年(1622)进士。由周延儒(内阁首辅)的荐拔,于崇祯十五年(1642)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的身份与黄景昉、吴甡(shēn)同时入阁参与机要,任内多政务。他熟悉各代典章,著有《御览备边册》《小赋集》等诸多作品。
黄景昉(1596—1664),字太稚,号东厓,明天启五年(1625)进士。崇祯元年(1628)授翰林院编修;崇祯十五年(1642)擢升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与蒋德璟、吴甡(shēn)同朝为相。参与撰修《熹宗实录》,著有《国史唯疑》等。
4结语
值得一提的是,这16位宰相中的曾公亮、曾孝宽是父子,曾孝宽、曾怀是祖孙,曾从龙则是曾公亮四世从孙。一个家族在一个多世纪中出了4位宰相(其中曾从龙既是宰相又是状元),从偏安一隅的闽南辗转而至国家权力中心的都城,这就是“一门四相”的由来,也称“曾半朝”,是宋代家族中科举仕宦的成功范例,也是自宋以降晋江宰相群中最为独特和罕有的现象。
然而,正所谓“金无赤金,人无完人”,晋江的宰相与诸多先贤一样都并非完人,吕惠卿、蔡确、张瑞图、杨景辰等人在历史评价中饱受争议。北宋吕惠卿、蔡确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却屡遭贬谪,死后入《宋史·奸臣传》,蒙受“奸臣”的冤屈。明朝张瑞图、杨景辰被卷入明末的魏忠贤“阉党逆案”,遗恨终生。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客观而言,历史评价难免存在著史者的倾向,封建史家自身带有局限性。因此,对于上述宰相的评价有待于我们利用既有的史料进一步去伪存真,还原真实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