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张宏的山水画解析
2020-03-18邓述江
邓述江
摘要:明末张宏承继吴门画派,远追古法,师法造化,始终坚持写生创作,开创自己的绘画语言,开启了写生主义先河。张宏倾向于描绘特定的实景,以之取代传统山水画的形式、造型与布局,创作出超凡脱俗的具象山水画,留下了很多具有传统文人画特性的写实山水画。他常用的鸟瞰俯视构图,更是罕见。他的画作实现了形与形上追求的共存,画法与作品太过超前,在当时无法得到公正的评价。因美国学者高居翰的大力推崇,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赞誉,在国际上被称为是十七世纪最伟大的山水画大师。
关键词:写生主义;人化;山水画;大师
张宏(1577—?),吴县(今江苏苏州)人,40岁时官至荆州知府,为官清廉。1622年从福建辞官回到故里,自开町畦,研习书画,写生创作,开启了写生主义的先河。晚年隐居山林,据说92岁尚健,仍在作画。
1首创实景山水新画风
张宏首创的实景山水画深远高逸、山石有情、流水有声,在视觉上给人清新、自然、真实的感受。他为山水画注入了灵性,使人身临其境、恍若跟前。如《吴中胜览》册页,共十帧,为实景写生,画的是苏州著名的十景。每帧上有一首名士题诗,他们分别是文震孟、文震亨、董其昌、申用懋、范允临、薛益、陈继儒、陈仁锡、陆广明、魏时中。这十景现在都能找到,分别是虎丘塔夜景、玄墓山圣恩寺、蟠螭山太湖春景、天平山夏景、光福虎山、支硎山春景、胥江晚霞、灵岩山雪景、天池山、石湖行春桥。《越中十景》也是其游历写生后再创作出来的实景山水画,是张宏突破传统形式的典型。图中采用了古人从未用过的奇特构图方式,以图画报道的形式真实地将越中景色展现在人们面前。《止园图》册,二十帧,作于1627年。是张宏先对着园林大量写生,再精心创作的。最为奇妙的是此册中有十四幅是从不同视角画的同一座园林。这十四幅画被编印在园林工具书《园综》的卷首,作为园林建筑的附图。
我们从画作中能清楚地看到张宏高超的写实水平。从作品看,张宏是先写生后创作。他勇于突破前人,带着画笔走进大自然,把写生当作作画的基本形式,留下了一批精湛的写实山水画。美国著名教授高居翰说:“张宏所关切的是客体世界中表象的美感,使之具象山水达到了无与伦比的极限。”
《游戏杂技图》《击缶图》等則是反映当时下层人民生活的人物画,这些写意人物画用笔率意简放,线条迅疾多变,构图疏朗,轮廓分明,笔简形具,皆具天然逸趣,堪称经典,其画法类似今天的人物速写。从画面内容和画中人物可以看出,张宏有着孩童般纯真的心性。其实,这也是他为画山水做的准备,体现了张宏职业画家的素养与敬业精神。张宏习惯性地将写意的人物恰当地运用到山水画中,在茂密葱郁的山林中或曲径通幽的山路上隐现着几位樵夫、路人或者游客,为山水增添了灵性,让画面有了鲜活的生活情趣。张宏的人物画是他大量写生人物素材中留存下来的精品,是故宫博物院重要的古代绘画藏品之一。
张宏的作品给笔者的第一印象是吸纳了一些西方的新文艺思想,从绘画呈现的视觉本位增强了山水画的科学性。他能欣然辞官做隐士,便是彻底放下了名利,纯粹是为了寄托思想、情感而潜心绘画。所以,他选择在承继吴门画派的基础上走向自然,走进生活,以虔诚的心态观察自然,研究山石树木人物的造型和画法,坚持写生,开创了实景山水新画风。
明末时在董其昌“南北宗论”的强大影响下,复古思潮盛行,画坛主流便是以摹古为主,注重笔墨的来源,构图布局沿袭古人。清代时“四王”对画坛的影响深远,都在一味追慕传统笔墨。再加上传统国画理论本身缺乏从视觉艺术形象的呈现方式也就是从山水画本体的角度去进行品评,一味追求抒情旷达的心境,甚至是“得意忘形”的自娱。而张宏写生创作的写实山水画在当时太过超前,在此前绝无实景写生创作之说,这让张宏在当时并没有很多追随者,文献中也只有少量的记述。如《国朝画征录》中记载:“张宏,字君度,号鹤涧,吴人。工山水,苍劲雅秀,萧疏淡远,吴中学者都尊之。余当见其《沧浪渔笛图》《松柏同春图》,不让元人妙品。”蓝瑛、谢彬在《图绘宝鉴续纂》卷二中说:“笔墨苍古,丘壑灵异,层峦叠嶂,得元人法。石面连皴带染,树木有学堂气。写意人物,神情浃洽,散聚得宜。”
2据实造型,人化创作
从现存的作品看,张宏的山水画宗法沈周、文徵明,上追米芾、董源、巨然、李成、郭熙、李唐、夏圭及元四家,近学戴进、吴伟,其传统功底非常深厚,所以,张宏在写生创作中能得心应手。1613年,张宏携友赴石屑山游玩,在写生中根据山石、树木、建筑的特征施以相应的技法,画出能代表其属性的形。在创作中进行人化处理完成了《石屑山图》(图1)。张宏虽然沿用了吴派构图形式,画面顺着狭长蜿蜒而上的一条河谷发展,但并没有按照传统样式化的造型来布局,而是以俯瞰的视角剪切了石屑山的浩大场景,有效地将画面内容拓展到了画外,达到了画面有限、场景无限的效果。在技法的处理上,远处的树丛、竹林,以点的有序排列给人以石屑感和渐变的秩序感,与其后的山坡融为一体。近、中景的树依据树的形、质用点勾法完成,具象而形美,形成从近到远、由浓到淡的空间感和近大远小的透视感。几处点缀有遮现的房屋和活动的人物的大小和位置都较为恰当,丝毫没有影响画面的整体感,反而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之美。闲适的村民和路人让画中充满了快乐与情趣,多了一点民间艺术的淳朴,体现出张宏平和、愉悦、自足的心态,是真正现实版的“世外桃源”。《石屑山图》画面内容十分丰富,如同现实写生真景,但又非常具有艺术性,是人化后意境深远的自然美景。
张宏的实景山水一开始便以自己的方式打破了传统模式,弱化了墨色,用渲染的手法加以烘托。他在《句曲松风图》中的渲染融合了水彩画法,山头和树干的留白似版画的技法,各自代表着不同的含义,且具装饰性,形成了自己的绘画语言,将写生的真实与造型充实到文人画,形成了气韵生动、典雅高贵的画面,发展了传统山水画的表现技法,进一步丰富了传统山水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张宏在《石屑山图》《句曲松风图》《栖霞山图》等作品中采用了新的自然透视法和自创的、刻画自然形象的新技法,通过短笔触的精细刻画和细腻的色彩渲染,真实地再现了充满生命活力的、艺术化的自然山水,画面似有光影和明暗之感。
《栖霞山图》(图2)中的一些细节更能让我们看出画家的手法。如寺庙,张宏在画中只画了庙门的局部,而且明显是按照远近比例缩小的。他用短触的细致笔法绘写树木和竹林,处理山石土坡时连皴带染,笔墨苍润,设色丰富淡雅。构成繁密又气脉通畅,使得画面清新幽谧、古韵盎然、虚实相生、灵动而富有神采,呈现出真切自然的生活情味与艺术魅力。
3形与形上,追求共存
张宏的写生并没有摒弃传统,而是选择了走历代大师取得成功的同样的路径,那就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自己。通过写生塑造真实的形,通过形上的追求创造空灵清旷的意境,画面清新典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具象山水画风格。
《栖霞山图》是以南京郊外的栖霞山为主体而创作的。在此画中,张宏先研究写生对象属性,找准各物的造型。创作时采用俯瞰的视角,运用“焦点透视”,突破传统“三远”的布局模式,以个人独特的审美思考,将如此大的场景进行压缩,精心设置成条幅画面,巧妙地把寺庙和千佛岩藏于浓密的树丛之中,一条蜿蜒曲折的山径自下穿越而上,几位上山的路人情致悠然,把观者的视线引向深远,远处的树木按照透视规律排列,既加强了空间的纵深,又有纪实般的真实,还有装饰韵味,这样既有形,又有形上之意。画作既呈现真实,又超凡脱俗,确为一幅有思想、有文化的、典型的实景山水画。引得乾隆皇帝两次行笔御题,钤有多方皇家鉴藏印。
张宏的画作虽然迥于传统山水画法,突出了真实景物的形,但仍有传统的笔墨技法和文人山水画常有的深邃悠远、高古典雅的诗画意境,同样有着较为丰富的情思遐想空间,寄托思想情怀,这便是形上的追求。
《西山爽气图》(图3)是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张宏晚年用一个多月才完成这一长卷,描绘的是苏州西山的夏景。从题跋上得知,张宏是在借鉴古人,通过全神贯注地绘画来忘掉夏日炎热的烦恼,似乎能感觉到他作画时的乐趣。画中的老者可能就是自比,以此来表达自己舒畅的心情,让看画的人分享他的快乐。如题中曰:“觉白云穿树翠峰漾波,颖下凉气飒飒袭人。”
在构图上,张宏把传统的平远法与新的透视法结合,增强了画面的纵深感。画面视野开阔、气势恢宏,且构思巧妙,使观赏者的目光在画面上能够沿着起伏的山峦丘壑,一直深入到每一个可以到达的地方。纵览全画,树丛掩映,屋舍隐现,意境幽深,气韵清爽,笔墨灵动秀润,细致中透着洒脱,真实中涵着文化,是山水画的极品。正如高居翰先生所言:“张宏的具象山水透视感极强,且能将稍纵即逝的动态描绘出来,与西方的印象派画法不谋而合,这是中国古代画家最令人钦佩的地方。”
《华子冈图》(图4)是张宏1625年所作,取材于王维《山中与裴迪秀才书》的一段诗文,写辋川别业二十景中华子冈的夜景。画中的树石皴擦短促,韵律节奏明显,意境萧瑟冷寂,正是诗中所说:“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
《剑阁图》(图5)既写实又有创意,更有现代感,显眼的“Z”字形道路将画面纵深推向深处,直至左上角边缘的剑阁大门。宽敞的道路、房屋及路上的旅者把观赏者带进了如亲身畅游般的场景中,感觉到了生活的美好和画作的真实感。
张宏善于创新,而且很有思想,常常在画中设置一些大家熟知的寺庙、宝塔、房舍、桥梁、庭院、亭台等人造物,借助这些特定的造型,引发观赏者思考,唤起人们对宗教、历史和文学的联想,让绘画超越了仅再现景物的层次,而更增加了画作的内涵,达到了形美、理得、畅神,实现了形与形上之意的共存。
熟读中国画史的人都能发现历代很多著名画家主张师法自然,他们重视体悟自然之道,寻求“天人合一”之路。古人的“师造化”是部分特色景物的提取,是把目视心记中的素材合理地融入自己個性化的笔墨中,组合成符合自己思想意识的意境,即所谓“惨淡经营”,来形成“形而上”的“禅境”,以此抒发胸臆。所谓古代隐士的超然物外的理想化心境,也就是人们向往的“超脱”境界。其实这背后很多都隐藏着无奈、不甘和自我解脱,也可以说,我国传统山水画的主流是意象山水。在某种意义上,山水已经成为古人寻找心灵慰藉的一个载体,“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一直是山水画演绎的主线。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体味到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是民族的底蕴,也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张宏创出了自己的艺术语言,而且是创造特定的实景,以之取代传统山水画的形式与造型。他的具象不是如照相机般记录现实,而是融入了画家思想和文化修养的人化,是辞官归田后思想纯粹的呈现,是用自己的笔墨技法和形式来构成超凡意境的具象。这样的实景山水画品正貌美、境深意厚,既是实景,更是超越,给人一种动态的感观,仿佛置身于画作之中,去体验那些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观,真有可赏、可游、可居之感,可以说他把具象山水画推到了高峰。
4思想先进,享誉世界
现在看来,能客观而深入地研究张宏的绘画的,非高居翰莫属。因为他是中国传统绘画研究的外来者,是从绘画本体的角度去解析的,不受文人画的影响,颠覆了我国传统文人画的评画模式,所以更客观准确。他在《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中说:“张宏带着画笔到大山中写生,这比西方印象派早了近300年,可见中国人的绘画思想在明朝就已经很先进了。……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将他从原来不受中国画史垂青的处境,提升并尊奉为卓越、具有原创性且极为引人入胜的画家。”
在高先生的努力下,1996年5月,集齐了失散多年的《止园图》册,并在洛杉矶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两个多月的展览。在国际上此图册被称为“再现一座十七世纪的中国园林”的壮举、“‘中国古代园林无与伦比的最好的视觉证据”。
伴随国际交流的深入和东西画学的互融,一些到国外学成归来的画家,把写生带入国内后,国内美术理论家和画家都越来越看重张宏的实景山水画,对张宏的评价也越来越高。现在,他的《西山爽气图》编入高二地理限选教材,作为研学范例。2008年,他的《击缶图》出现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
高居翰对张宏的成就赞誉有加,并把他作为主题在哈佛大学开设讲座。说张宏开创了绘画的新方向,开创了绘画写生主义的先河,是十七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他在欧美有巨大的影响力。国内著名书画鉴定家、美术史学的泰斗徐邦达先生称赞张宏是明末最有成就的书画大家,他开启的写生主义画法对金陵八家、朱耷、石涛等名家的影响很大。
张宏的写实创作在古人的传统绘画中不曾有过,可以说是对中国画艺术创作的一大贡献,这在整个中国画艺术发展的历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的实景山水画常用罕见的鸟瞰俯视构图,既有写生对象的特性,又有传统绘画的属性;既凸显造型,又强调内涵;既科学,又富哲理。他的绘画与文人隐逸山水的冷寂清疏相比,多了生活的情趣,是现代写实山水画派的典范,我们可以说张宏是实景山水画的宗师,他也足够称得上山水画史上的大师。他写生创作的思想非常先进,超越了时代,他的写生创作之道更是现代人的学画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