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为国奋斗的科学家严东生
2020-03-18贾耀
贾耀
2018年10月11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召开严东生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深切缅怀他为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卓越功绩,追思他的家国情怀和高尚人格,弘扬他的学术风貌和科学精神,进一步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爱国奉献、攻坚克难,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同奋斗。本文根据与会人员的部分发言整理而成。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严东生先生的少年时代经历了“九一八”事变和“一二·九”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在他的心里从小就种下了科学救国的种子。在报考大学的时候,严东生毅然放弃了毕业以后就业待遇很好的教会学校和政府办的税务和金融学校,执意报考清华大学化学系,从此开启了他一生学术报国之路。
1950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远在美国任职的严东生便渡过重洋、历经艰险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他临危受命,到开滦化工研究所利用那儿的高炉组织进行耐火材料的攻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东北的钢铁企业都是从日本把耐火材料运过来的(包括鞍钢高炉)。当时国家要恢复钢铁工业,但是国内连一份耐火材料质量标准都没有,严东生就牵头组织制定了中国第一个耐火材料技术标准。
1954年,严东生开展了包头防火铁矿石对高炉耐火材料侵蚀的研究,为包钢炼铁高炉各部位的选材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钢铁、水泥工业作出了基础性的贡献。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他始终把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20世纪60年代初期,他将研究重点转向新材料的探索,及时将上海硅酸盐所的科研方向从传统硅酸盐材料调整为先进无机材料科学领域,开辟了结构陶瓷、功能陶瓷、人工晶体、特种玻璃、无机涂层材料等新的研究领域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奠定了上海硅酸盐所乃至中国先进无机材料的研究方向和基础。
面对国家航空航天及国安发展的需要,严东生明确提出上海硅酸盐所应以无机材料科学指导下的新材料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加强无机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复合材料的研究工作。他组织并指导的陶瓷相平衡的研究,在重要武器上获得应用突破,1981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他主持的高性能结构陶瓷材料应用于陶瓷发动机等国家重大項目,并在陶瓷发动机的零部件研制等方面取得了国际瞩目的研究成果。在人工晶体研究方面,他先后领导并部署了大尺寸锗酸铋、碘化铯、钨酸铅等新型无机闪烁晶体材料的研究和批量化生产,在国际高能物理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20世纪90年代初,严东生敏锐觉察到纳米材料研究趋势,促成了国家在纳米领域的关注与投入,使纳米材料研究成为国家攀登计划项目之一,为我国纳米科学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虽然严东生的论文不是很多,有些是为了保密不能发表,有些是为了国家急需而做的工作,但他是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人。
做科技事业的“过桥板”和“铺路石”
严东生是晚生后辈的良师益友。他治学严谨,对实验的每个数据认真分析,对每篇文章和报告反复推敲,对每个科学问题从不放过。他认为老一代人是我国科技事业的“过桥板”“铺路石”,一定要带好年轻一代科技工作者。他认真修改学生的每篇论文,从文字、图表、到标点,其治学态度令人感叹。他鼓励年轻人要博览群书,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还经常将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上的最新文章推荐给学生。为使年轻一代科技工作者能迅速成长,严东生积极选送中青年科技骨干到国外知名实验室进修,他先后培养了数十名研究生,在高温结构材料、高温涂层、陶瓷纳米、物理化学、纳米材料科学等学科方向,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学科带头人。
严东生还非常重视高校学生的思想情况。他认为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绝不仅是思政教师的事,学生的专业导师、受人尊重的学者也应该担起这个责任。他认为教师不但要授业,还要传道解惑,如果年轻人想的都是出国成名得利这些“小我”,那么谁来为祖国的“大我”做出贡献呢?
1964年暮春,当时中国金属学会属下的冶金物理化学分会要在上海召开一次学术年会,主办单位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硅酸盐化学与工学研究所,会场选在上海国际饭店。严东生作为大会的秘书长参加了这次年会。在正式开会的前一天,严东生来到会务组仔细询问了参会人员的报到情况和议程安排。他和每一个年轻人交谈、握手,并询问,“你是哪个单位的?做什么工作?怎么会来到会务组?”谦和坦然,没有一点架子,让会务组的工作人员为之感动。
严东生的学生施剑林做博士论文期间,从事氧化物超细陶瓷粉体的研究,毕业后,听从严东生的安排来到刚刚组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继续从事氧化锆粉体团聚问题、晶粒生长、显微结构发展和烧结致密化等课题研究。尽管工作繁忙,施剑林交给他的学术论文,严东生总是认真阅读,逐字逐句地进行修改。他不仅是学生们的科研导师,更是他们的人生导师。施剑林在德国留学期间,严东生给他写了很多封信,除了探讨工作,还不忘嘱咐他按时回国,为国家的科研事业发展尽力。
1998年,严东生慷慨捐款,设立了研究生助学奖学基金,此后他多次将自己的奖金添加到基金中,奖励了近300名学生,使他们更好地完成了学业。
战略科学家和科学外交家
严东生曾多次直接参与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等起草工作。他参与起草《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和《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77年,他参加了邓小平同志约请的30余位科学家与教育家座谈会,为我国科技与教育的恢复与发展,振兴国力之本建言献策。1977年,他参与起草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1984年,严东生主持制定了《中国科学院科技体制改革汇报提纲》,对中国科学院科技体制改革采取了一系列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使中国科学院的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委员会建立后,他领导建立了一整套择优评审的基金评审制度,为自然科学基金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担任中国科学院化学部主任期间,为学部建设和咨询评议工作的开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曾说:“做行政管理工作一个是要定方向,重视战略规划和目标。不要一天到晚忙碌在事务工作中,你要考虑到你这个部门、你这件事规划是什么、目标是什么。第二是要知人善任,长于识人。”
改革开放后,严东生积极倡导和推动中国科技界与国际学术团体建立合作关系,鼓励中国的优秀科学家走上国际科学舞台。他多次组织或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使中国科学院与国外主要学术团体建立了合作关系,推动了一大批科研人员赴美国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瑞典皇家科学院、德国马普学会等知名学术机构做访问学者,促进了我国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友好科学交流与国际合作。
严东生一生历经坎坷,但他始终胸怀大义,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表现出了对党高度忠诚、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正如他自己所说,“从20世纪30年代科教救国到90年代的科教兴国,其间尽管有不少起伏,但始终有条主线,即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为国家的强盛服务,是我毕生的责任和动力”。
(作者为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会研究室科员)
责任编辑:尚国敏
严东生
严东生(1918年—2016年),中国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著名材料科学家。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曾任九三学社中科院上海支社主委。196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过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十一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六、七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