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锋:不驰于空想 不骛于虚声
2020-03-18张瑾郭文绮
张瑾 郭文绮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无论是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还是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上海市委主委,钱锋一直对此坚信不移、笃行不怠。
2019年12月25日,在九三学社上海市第十七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钱锋接棒当选九三学社上海市第十七届委员会新一任主任委员,“任何崇高的事业都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努力……有历届社市委领导集体奠定的坚实基础,有全体委员和广大社员的鼎力支持,我们上下齐心,同心笃行,一定能够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共同把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钱锋在会上庄严说道。
赤心报国:厚植爱国情怀,同心同向
1977年恢复高考,对正值求知若渴年华的钱锋而言,恍如开启了一个新世界。1978年初,17岁的钱锋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进入南京化工学院学习,后考入华东化工学院(1993年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登上了改革开放的高速“知识列车”。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迅猛,微型计算机的出现及其在化工过程控制中的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那时我国石油化学工业关键装置的装备(包括控制系统硬件和软件)几乎都从国外进口,国产化程度低,消化、吸收、再创新不够,亟待通过自主创新,改变受制于人的局面,这让钱锋深感必须做些什么。
“对于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而言,家国是我们难舍的情结,使命在心,责任在肩。”怀着科研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和企业实际需求的信念,钱锋选定过程控制和过程系统工程领域,开始了长达数十载的埋头攻坚。“一定要实现突破,用科技创新报效祖国,改变受制于人的局面。”他暗下决心。
1995年,钱锋来到中国石化扬子石化公司,开展石油化工领域关键工业装置计算机先进控制系统的创新研发。他发现,工艺、装备及自动化系统等全部从国外引进的乙烯装置,不知何故,其生产过程的物耗、能耗都比国外设计指标高。
有没有可能独辟蹊径获得更好的控制效果?能不能突破国外的控制指标?面对石化装置这个庞然大物,年轻的钱锋没有退缩,而是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工业装置运行的效率和质量。那段时间的钱锋,一遍又一遍地进行数据分析、工艺流程机理和自动控制系统运行机制的模拟仿真研究,设计了多种自动控制方案,并与企业操作人员、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等反复讨论交流,到工业装置上现场测试、再修改、再计算、再调整……为了将实验室获得的研究规律与装置多年运行的真实数据进行合理匹配,钱锋从早到晚都泡在实验室或工厂,常常工作至深夜一两点钟,家里人也渐渐习惯他“回家”是例外、“不回家”是常态。
“我曾在工厂工作过,对工业装置的操作较熟悉,因此很容易与工人们打成一片,与他们一起三班倒,这样才能遇到问题及时思考和分析,然后再回到实验室做模拟研究,确保各项实验顺利进行。”如今回首,这段经历也促成了他在科研中始终践行和提倡的“一线工作法”,即项目在一线实施,问题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总结,成绩在一线产出。
就这样,凭着满腔的科研热忱,钱锋从众多错综复杂的研究设计方案中找到了最佳组合,铺设出最优路径,在不改造原有生产装置硬件情况下,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先进控制和优化操作,降低了生产过程的物耗、能耗,提高了装置产能和效能,性能远远超过国外专利商的指标。
这给了钱锋极大的激励和信心。此后,他的科研对象逐步从生产单元转向整个乙烯生产全流程智能化调控,正式开启了他在流程工业智能优化制造领域的自主创新、全力攻坚。
科技攻关:勇擔强国使命,同频共振
21世纪,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正和中国的转型发展形成历史性交汇。新旧动能转换,挑战即是机遇。
钱锋带领团队瞄准石油化学工业的智能优化制造,针对乙烯、精对苯二甲酸(简称“PTA”)、炼油等重要的代表性石化装置,创新性地将化工过程物质转化机理与装置实时运行信息深度融合,进行石化装置智能建模、先进控制和实时优化运行技术的研究开发,完成了中国首项自主创新的乙烯装置优化运行技术、软件和系统研发,并在国内乙烯行业全面推广应用,打破了我国乙烯行业先进控制与优化技术长期依赖国外引进的局面。
他还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PTA装置全流程优化运行技术研究,取得了多项填补国内空白的独创性成果,为大型PTA装置成套技术自主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
钱锋及其团队的科技创新工作,获得了国家多项荣誉奖励——除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余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外,钱锋个人还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全国发明创业奖、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发明家等荣誉,入选首届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2015年12月,钱锋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新生”,到毕业初次踏上科研领地的“新兵”,再到获得我国工程科技领域的最高学术荣誉……数十载科研,钱锋初心未改。如今,他思考更多的是中国如何在全球化制造新形势中,抓住机遇,赢得挑战。
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
当下,在智能制造的理念下,许多发达国家都提出了各自的国家工业智能化规划。中国也提出了“制造强国战略”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但如何去实现?如何走出中国工业生产智能制造之路呢?
“最关键的因素是观念的转变——工业制造智能化绝对不是简单的让机器变得更加自动化,而是使其变得更‘聪明,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转变、生产方式的变革,需要一群具有同样思维模式的人协同,推进生产过程中各类信息的整合、决策过程的高度智能化,实现整个企业、产业的价值链最大化。这其中并不是单纯的利润最大化,还包含了社会价值、环境价值等。”钱锋说。
在这其中,钱锋尤为关注的是流程制造的智能化。“中国已是世界规模最大的流程工业制造国家,无论从国计民生角度,还是从国家智能制造的角度,流程工业的智能化都举足轻重。要推进这一变革,目前在经营决策层面、生产运行层面、能效安全环保层面以及信息集成层面还存在不少瓶颈问题,我和我的团队将深度融合传统制造业与人工智能,以‘智为引,努力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应用于工业装置,助推工业制造向智能化方向提升,为中国制造在世界上实现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历史超越,找到抓手,提供动能。”
这是钱锋的“远望”与“深思”,也是他时时不忘的使命。
薪火传承:坚守合作初心,不负所期
“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当选主委伊始,钱锋面对全体委员如是说。
自1998年加入九三学社以来,23年间,钱锋的每一段人生都与九三学社紧密相连:2007年,担任九三学社上海市委首届青年委员会主任,2010年当选社上海市委副主委,2019年当选社上海市委主委;2003年至2007年担任上海市政协委员,2008年至今,担任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参与九三学社市委工作已逾十年。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为紧迫的时候,钱锋分别致信奋战在抗疫战线的社员和援鄂社员,请他们安心,九三学社将“尽最大的努力为你们解决后顾之忧!”每每有社员奔赴武汉,他第一时间联系社员、致电家属,向他们送去组织的支持和关心。无论是特殊时期还是平常日子,为社员提供最温暖的后盾,把全市社员的心凝聚起来,都是钱锋怀揣在心里的一份责任。
2020年4月21日,受疫情影响推迟的主委调研开启。每到一处,钱锋总是说,“接任主委一职以后,深感压力。我们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一直在思考该如何接好班,把社员们凝聚起来,把九三学社的特色和优势发挥好,带领大家一起为上海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作更多贡献。所以,我想尽快和大家面对面交流、听听意见。”半年多时间,他密集走访调研了16个区委、28个直属基层组织,常常一日三场,从天蒙蒙亮调研至夜色沉沉。“时间减半,任务不减”,成为那段时间他的口头禅。
调研过程中,钱锋强调在历史中汲取智慧,在传承中创新发展。他在听取各方意见的同时,要求各级组织结合所长、因地制宜地开展“四史”和社史学习教育,“学习教育只有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才能凝聚人心、夯实共识。”社复旦大学组织历史悠久、先贤群英荟萃,他鼓励委员会“挖掘好蕴含着‘九三精神积淀和深厚红色文化基因的宝藏”;在先贤辈出的上海交通大学委员会,他欣然为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揭牌,希望社员从前辈为国建功的故事中汲取力量;面对浦东区委社员,他谈“勇当标杆、敢为闯将”的使命责任,谈奋力创造新时代新奇迹的信心和决心。
在钱锋看来,作为主委,另一份职责和使命是参政履职。
担任社市委副主委时,钱锋就深度参与了社市委提交市政协会议的大会发言课题,从召开座谈会到实地调研,从选题到建言内容的反复推敲,微信群讨论、节假日线上会议,甚至参加社中央全会的晚上,都成为他和大家讨论、打磨提案的“良机”,一次次交流,一次次碰撞,最终浓缩成6分钟的发言——《构筑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整合科技资源,创建上海实验室,推进科创中心建设》《突破“卡脖子”瓶颈,打响“上海制造”品牌》……
2020年1月16日,市政协会议举行第一场大会发言,社市委在题为《发挥试验田作用,提升新片区创新和产业功能》的发言中,再次提出“创建前沿产业集群急需的‘上海实验室”,距离2018年大会发言首次提出“上海实验室”,已是三年。从“对标上海八大重点发展领域……创建‘上海实验室”,到“借鉴973计划的组织模式和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的成功经验,创建服务于产业的‘上海实验室”,直至2019年临港新片区揭牌,建言成立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上海实验室”如“上海新材料实验室”等,建议愈发精准、愈发贴近产业发展急需,背后是钱锋带领课题组连续奔走、跟踪调研、深化建言的不懈努力。
当选主委后,钱锋更是把参政履职作为服务国家和上海发展大局、发挥民主党派作用、提升社会影响力的重要途徑。
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在社中央副主席赵雯的推动、指导下,赵雯和钱锋带队赴苏浙皖九三学社省级组织调研,共商合作事宜,促成以“长三角一体化生态环境治理”为主题的首届“长三角九三科技论坛”的召开,三省一市社组织签订了《九三学社长三角地区省级组织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以此为起点,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联合开展重点专题调研、协同组织人才培训培养等,共同助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服务国家战略,不能缺位;立足上海,更要发好“九三”声音。无论是协商课题,还是重点社市委课题,选题、调研、商讨、撰写、打磨的每个环节,钱锋都精益求精。为调研复工复产情况,他走访调研多家高科技企业,了解疫情防控工作、防疫物资供应,询问产业链和供应链对生产的影响等;围绕中共上海市委交办的“抓好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提升超大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专项民主监督工作,他带领专项监督工作组赴静安和金山两区调研,为交出一份高质量的报告,他反复听取意见,修改再修改;为建言“十四五”规划,他带队赴上海期货交易所全资子公司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调研,聚焦强化上海全球资源配置功能;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不久,他召集社内专家结合学习,深入研讨上海“十四五”规划的编制,群策群力;在他的推动下,以“人工智能赋能上海制造”为主题的首届“九三学社上海制造论坛”顺利举办,社内专家围绕“未来制造业智能化的需求”“人工智能和制造业的融合点”畅所欲言……
“科普是九三学社的品牌工作,我们要做好做优。”钱锋是这么要求的,也是身体力行这么做的。他勇挑科普重担,担任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志愿者协会理事长。在他的全力推动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发挥社内院士、专家资源深厚的优势,成功申报了两项上海市2020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普专项。同时,他还积极参与各类科普和科学座谈会。在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主题的九三学社中央第24次科学座谈会上,他作了题为《突破“堵点、卡脖子”瓶颈,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报告;在由九三学社中央指导、四川省和重庆市共同举办的主题为“共建西部科学城,助推成渝地区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研讨会上,作了题为《人机共融工业制造智能系统: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的专题报告;在赴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开展九三学社“院士专家科普行”活动过程中,紧扣当前新的宏观发展形势,他为区直相关部门、各镇(区、街道)的分管领导、123家高新企业科技工作者、民主党派代表作了题为《人工智能:社会发展加速器、经济发展新引擎》的科普报告;他还组织社内院士专家赴辽宁省抚顺市,调研抚顺石化等重点化工企业,现场了解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技术瓶颈,提供专业咨询建议……
资政建言:心怀委员使命 启政惠民
“担任政协委员的18个春秋,我始终要求自己把履行好委员资政建言的职责放在首位。”2018年1月,在九三学社市委新一届上海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履职学习会上,钱锋分享了做好政协委员工作的体会与思考。作为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每年全国和上海市两会期间,钱锋都会集广大社员之智慧,围绕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热点,向国家和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建言献策。18年间,他先后向全国政协提交了有关“推进原材料工业智能制造,实现流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强行业特色大学建设,促进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等内容的14篇大会书面发言和58份提案,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真正展示了九三人以“智”启政、以“智”惠民的情怀与担当。
在多年的参政履职中,钱锋对国内高校工程科技人才和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尤为关切。这是他33载教学生涯、长期在高校负责行政管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使然,他常说:“国家科技创新动力的强劲,离不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源头活水。”围绕这一议题,钱锋先后提出了《关于新时代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的提案》《关于加强工程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提案》《关于优化高校工科教师结构,提升工程教育水平的提案》《关于构建本-硕连读模式,培养创新性工程人才的提案》《关于协同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提案》《关于智能化时代制造业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提案》《关于危险化学品行业高层次管理人才培养的提案》等一系列相关提案。
“工程科技人才是我们实现创新发展依靠的中坚力量,工程教育是国家创新的重要引擎。70年来,我国基本建立了相對完善的工程教育体系,但我国工程教育依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还存在与新兴产业、新经济发展脱节等问题,必须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打破学科之间、校企之间的固有藩篱,促进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我将继续就此深入调研、建言献策、持续推动。”钱锋强调。
立德树人:深耕育人事业,同心共筑
1988年,钱锋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从讲师到教授、博士生导师,从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到科技处处长、校长助理,2008年8月起,他任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
对教学,他创新理念,追求卓越。从大学毕业后进入工厂工作,又回到高校,这番经历让钱锋深知,下沉到工厂,对于凝练科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尤为重要。他积极倡导进行新时代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与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不同,应用研究、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绝对不能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而是要与企业、与实际生产结合起来。”他把自己长期践行的“一线工作法”贯彻到教师培养、教学安排中,鼓励青年教师去企业实践、接接地气。
他积极推动教学与工业产业“对接”,教育研究生在读期间不但要去工业企业实习,论文也要“写在祖国大地上”,与解决实际问题相联系。他从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对知识进行总结凝练,撰写了《粒子群算法及其工业应用》教材,编著了《控制工程手册(上、下)》《我国高耗能工业高温热工装备节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等教材,让所学、所思、所研得以惠及更广泛的教学对象。
对学生,他守正创新,铸魂育人。担任研究生导师以来,钱锋共培养博士研究生64名、硕士研究生113名,指导博士后28名,桃李芬芳。“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他多年来始终坚持为所在学院的本科新生讲授专业概论第一课,还通过“人工智能——经济发展新引擎”等前沿学术报告分享,帮助青年学子拓宽视野,了解前沿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
2017年,钱锋为华东理工大学3000余名研究生作题为“恪守学术规范,弘扬科学精神”的报告,为准科研工作者迈好学术生涯关键一步做好学术道德规范教育。“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应该走在创新创造前列,应自觉践行科技报国使命。”2019年、2020年的新生开学季,钱锋又分别为全校10000余名研究生新生上了“弘扬科学精神,践行科技报国使命”的开学第一课,他勉励学生们秉承“勤奋求实,励志明德”的校训,以真挚的爱国之心投入学习与科研,为中国奋起而努力。
对教师,他引育并举,甘当人梯。作为学校分管师资队伍建设的副校长,钱锋对如何识才、爱才、育才、用才、敬才始终有自己的一套体系。他具有强烈的人才意识和鲜明的用才导向,不断强化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建设,健全师德监督考核体系,落实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构建“汇贤人才体系”,加大引才育才力度,完善青年英才培育机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破“四唯”,清“五唯”,形成多向发展的良好局面。在人才工作中,他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也和其他工作一样事必躬亲。钱锋注重科研团队建设,近年来他亲自指导、悉心培养出一大批中青年学术骨干。他所在的科研团队已成长为包括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4名长江特聘/讲座教授、3名“国家杰青”、3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名“国家优青”、2名青年千人、1名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等在内的一支教学和科研实力雄厚、人才梯队和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团队。团队获评“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获批上海市高校牵头的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基础科学中心项目。
“一个人和一代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但带动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下去所产生的力量却是无限的。”钱锋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近十年,钱锋带领的团队为国家培养的博士后和研究生就达444名,这是立德树人接力传承的生动写照。
“‘以背曰负,以肩曰担,造就符合新时代和未来需求的工程科技人才,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是工程教育的责任,更是工程教育者的背负与担当。” 钱锋如是说。
(张瑾为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会宣传部副部长;郭文绮为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会宣传部一级科员)
责任编辑:尚国敏
钱 锋
中国工程院院士,自动控制和过程系统工程专家。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化工过程先进控制与优化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过程系统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社上海市委主委。先后获得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等20余项省部级科技奖励。荣获首届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全国发明创业奖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