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九三学社成立过程的史实梳理及考辨

2017-08-12周巧生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九三学社座谈会

周巧生

摘 要:九三学社是与中国共产党和衷共济、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参政为民、履职尽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九三学社于抗战胜利后在重庆创建,至今已逾70年,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九三学社内部对其成立过程持有不同观点。一般认为,九三学社是在“民主科学座谈会”的基础上改建而来,因此,九三学社有个前身。但也有人认为九三学社系吴藻溪等人创建,所谓的“民主科学座谈会”这一前身根本不存在。笔者认为,九三学社实由两股力量发起,一股力量是许德珩、潘菽等人,另一股力量是吴藻溪及其身边的同事和学生;前者是九三学社代表性成员,后者为九三学社的筹备做了大量具体工作;两股人员汇流之后,共同成为九三学社的发起人。九三学社的创建经历了不对外公开且无具体组织形态的座谈会阶段、萌发创立组织理念的九三座谈会阶段、以及九三学社的筹备成立阶段。

关键词:座谈会;九三座谈会;九三学社

中图分类号:D6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378(2017)04-0060-09

一、引 言

九三学社成立至今,已经七十余年。它对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及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发展的卓越贡献是毋庸置疑的。长期以来,九三学社既着眼当下,又重视对自身社史的研究和挖掘。牢记历史、尊重历史既是一个政党走向成熟的重要体现,也是其不忘初心、永远走在路上的稳固基石。2006年,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在九三学社理论研究和社史工作座談会上指出:“社史是九三学社的命脉”,“割断九三学社的历史,就等于割断了九三学社的命脉”。同时,他诚恳地谈及九三学社社史研究中还存在“史料缺乏准确性、完整性”等缺点[1]。纵览九三学社社史,这种不准确性、不完整性突出体现在九三学社创建前后的历史中,因为这段历史多是新中国成立后依据创建人的口述、回忆等追记而成,成文的文献资料留存极少;同一件事情在不同人的描述中存在差异甚至相互抵牾,一些具体的史实也语焉不详。这就造成九三学社社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失真现象,为完整还原九三学社的创建过程带来了一定困难。

1949年,由许德珩、薛愚、黄国璋、潘菽、笪移今等5人向新政协筹备会递交的《九三学社概要》(以下简称《概要》),对九三学社的创建过程有过交待,即九三学社“是对日抗战结束前一年,在重庆一部分民主的文化界、教育界、自由职业者由一种座谈式的集合,演进而成的一种学术性的政治团体,原名民主科学社,因与另一‘民主与科学杂志社混名,为纪念国际民主的伟大胜利日,始改为九三学社”[2]。《概要》明确指出了九三学社系由学术性政治团体——民主科学社更名而来,而民主科学社又是由座谈会“演进”而来。换言之,九三学社正式产生之前有两个重要的阶段,即座谈会阶段和民主科学社阶段。依据常理,还原一个成立时间并不长的政治组织的来龙去脉并不难。然而《概要》中提及的九三学社成立时间、过程、前期情况等在后期的九三学社简史中屡有变动,令人费解。

1950年,许德珩在九三学社第一次全国工作会议预备会上介绍九三学社简史,详谈了座谈会的情况。他说:座谈会发起于1944年11月间,名为民主科学座谈会,又名民主科学社,由于有座谈会成员主办了一个民主与科学的刊物,为了避免外面误会,就把“民主科学社的名称取消了”,因此座谈会有一个时期是没有名称的。1945年9月3日,民主科学社的同志一致赞成把座谈会改为九三学社,并成立了九三学社筹备会。1946年5月4日,九三学社正式成立[3]。与之前的《概要》相比,这里的变化在于:一是民主科学社和民主科学座谈会之间不存在“演进”关系,而是同一个事物的不同名称。换言之,民主科学社并不是一个既成的学术性政治团体。二是九三学社不是由民主科学社更名而来,而是在座谈会基础上经由筹备会改建的一个新组织。这前后措辞上的变化已将民主科学社由之前的正式政治组织阶段变成为九三学社成立之前的“一度没有名称”的阶段。到了1979年,九三学社变成由民主科学社、决议改名而来[3]194。这一说法被写入1983年《九三学社章程》的总纲中,足以突显民主科学社在九三学社前期历史中的重要性。

令人诧异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九三学社迅速摒弃了民主科学社一说,转而强调民主科学座谈会是九三学社的起源。1985年,许德珩在建社40周年纪念大会上明确提出:“民主科学座谈会”是九三学社的“前身”,九三学社是在它的基础上“改建”而来[3]318-319。这一讲话中没再提及民主科学社。1989年,九三学社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将民主科学座谈会是其前身的说法写入了修改后的《九三学社章程》。此后,在九三学社历次修改通过的《九三学社章程》中均沿用了这一说法,并从1992年起将其表述固定为:“本社前身为抗日战争后期一批进步学者发扬五四运动的反帝爱国精神,以民主、科学为宗旨,在重庆组织的‘民主科学座谈会,后为纪念1945年9月3日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改建为九三学社。”[4]

就在九三学社官方提升民主科学座谈会的地位和作用的同时,有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民主科学座谈会纯属虚构,九三学社并不存在这样一个前身。其主要依据如下:其一,未见民主科学座谈会成立前后有任何与之相关的报道或文献证明。有研究者在查阅当年的《新华日报》《大公报》《民国日报》《解放日报》等时发现,无论是对民主科学座谈会或是民主科学社都没有一个字的报道[5]。其二,在九三学社创建时的重要文献《九三学社缘起》一文中,竟无一字提及“民主科学座谈会”[6]。若座谈会果真存在,于情于理都该在《九三学社缘起》中有所反映。除对民主科学座谈会、民主科学社是否存在和发挥过作用存在质疑之外,九三学社社史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需要解答的疑问;九三学社社史中最早见诸报端而又长期被忽略的九三座谈会在创社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从1945年9月3日到1946年1月6日,九三座谈会在这4个月的时间里的主要活动是什么;从1946年1月6日九三学社筹备会组建到5月4日九三学社正式成立,这4个月的时间里筹备小组是如何筹备的、有何人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显然,这些疑问涉及九三学社创建的诸多细节,需要对整个九三学社创建过程进行全面梳理与分析。本文综合各方面史料认为,九三学社的创建,经历了不对外公开、无具体组织结构的座谈会阶段,萌发创立组织理念的九三座谈会阶段,以及九三学社的筹备和成立阶段。九三学社实际是由两股力量发起的,一股力量来自许德珩、潘菽等人,一股力量来自吴藻溪及其身边的同事和学生;前者是九三学社代表性成员,后者为九三学社的筹备做了大量具体工作;两股力量汇流之后共同成为九三学社的发起人。

二、九三学社成立前后的史实梳理

(一)不对外公开、无具体组织结构的座谈会阶段

1.许德珩、潘菽等人因时因势依托聚餐形式发起座谈会。1944年,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役中溃败,充分暴露了国民党统治的腐败和军事上的无能;大后方的民主运动高涨,社会各界纷纷要求国民党当局革新政治。就在此时,中共中央发出改组国民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要求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训政制度,实行民主政治。这一主张得到国统区广大人民的热烈响应。在重庆的一部分文教、科技界人士受到鼓励,开始自发聚集讨论时事,逐渐形成了座谈会的形式。

许德珩、黄国璋、潘菽、税西恒四人是座谈会的最初成员。许德珩时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在重庆璧山社会教育学院教授社会学;黄国璋供职于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中央设计局”,曾任中国地理研究所所长,是一名地理学教授;潘菽是“国立中央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税西恒曾任重庆大学工学院院长兼机电系主任,是川康经济技术室主任、重庆自来水厂股东之一,于抗战胜利前筹建蜀都中学并任校长。1944年秋,黄国璋经常到许德珩夫妇的寓所畅谈时事,后来要潘菽“也去谈谈”[7]。黄、潘二人曾是“国立中央大学”的同事,关系要好。在黄国璋的介绍下,潘菽去拜访了许德珩。潘菽和许德珩都毕业于北京大学,因参加“五四运动”而认识,彼此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已多年没有联系。此次故友重逢,相谈甚欢。之后,潘菽成为许家的常客。没过多久,潘菽把税西恒也介绍进来,因为税西恒不仅是一个“开明进步的人士”,而且经济收入相对宽裕,能够为座谈提供物质支持。税西恒进来之后,聚会的地点就改在重庆自来水厂,“那里有厨师,吃饭也方便,因此仍是每次聚会都要吃饭”,“在吃饭前后相互谈谈”[7]28。这是座谈会的最初格局。

在座谈会发起后,潘菽对扩大座谈会的规模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战前期,潘菽在其兄长、新华社社长潘梓年的引荐下认识了周恩来、董必武等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人,并在他们的授意下以中央大学为阵地团结和联络一批高级知识分子成立了自然科学座谈会,这个自然科学座谈会对外宣称是吴藻溪、张申府、熊文岚等人组织的重庆自然科学座谈会的沙磁区分会。他们定期聚会,组织成员“在一起学习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毛主席的著作,交换对时局的看法”[8],应邀参加中共中央南方局的相关活动,成为中共的“外围、统战组织”[9]。

潘菽在介绍税西恒加入之后,又把自然科学座谈会的梁希、涂长望、谢立惠、干铎、李士豪、金善宝等同志陆续介绍进来,加上还有一些其他方面参加进来的人,主要是“一部分社会名流、经济工商界的朋友”[10],“座谈会就有相当规模了,代表的方面也较广了”[7]28。从1944年秋到1945年3、4月份局势好转期间,座谈会“发展到三十余人”[9]58,包括:许德珩、黄国璋、梁希、潘菽、税西恒、劳君展、褚辅成、张雪岩、张西曼、涂长望、金善宝、谢立惠、干铎、李士豪、卢于道、孟宪章、王卓然、何鲁、吴藻溪、王克诚、笪移今、侯外庐、施复亮、钟复光、曹靖华、潘怀素、彭饬三、董渭川、刘及辰、叶丁易以及黎锦熙、袁翰青 。后来,这些人中的一部分人渐渐不来参加座谈会了,但是自然科学座谈会的同志和一部分文教科技界人士却坚持了下来,座谈会“以科学技术界、文化教育界高级知识分子为主的特点凸显出来”[10]143。

2.座谈会的特点和性质。这一时期,座谈会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其一,座谈依托的形式主要是聚餐。选择聚餐座谈的形式有很现实的必要性。在当时“特务横行的情况下”,“聚餐比聚会风险小一些”,一旦遇到特务闯入,“一桌饭菜可作掩护”[11]。此外,当时因重庆交通不便,参加座谈的人员往往居住分散,活動一次耗时甚长,在这个过程中就涉及要解决人员吃饭的问题。利用聚餐作为开展活动的形式在民主人士中比较流行。在座谈会存续期间,聚餐座谈的地点是不固定的。一开始是在许德珩居住的“雅园”,之后因为税西恒的加入而迁移到了重庆自来水厂。后来,由于税西恒在此没有分房,借住在二楼,空间不够宽敞,且邻居杂处,经常聚会不太方便。抗战胜利后,座谈会的地点改在了税西恒的另一居所“两路口新村5号”[12]。座谈会“间或也在中苏文化协会张西曼同志处”[13]或者是“都邮街广东酒家”[10]141。其二,每次聚餐座谈的主旨都与民主和抗战有关。比如,许德珩回忆座谈会主要“讨论民主与抗战问题”[13]3,潘菽说座谈会的口号是“民主团结,抗战到底”等[8]93。这是当时知识分子阶层忧国忧民、寻求抗战救国绕不开的话题。其三,座谈会相当松散,没有固定的召集人和组织机构。这种“不定期的聚集座谈属于自发的组织结合”[14],成员有进有出。座谈会对成员并没有约束机制。

座谈会发起后一直未对外公开,也迟迟没有一个正式的名称。接近抗战胜利的时候,“有一部分同志感觉到这个会议应该有一个名称”,许德珩提议“可以命名为民主科学座谈会”,“大家对此没有提出不同意见”,但是“这个名称也没有对外公开用过”[7]28。由此不难看出,大家对许德珩的建议既不否定,因为“没有不同意见”;也不代表完全赞同,因为没有对外公开这个名称。座谈会名称不公开的原因可能有三点:一是其活动的主旨较敏感,不能公开;二是属于小范围的交流,不愿公开;三是座谈会并不是一个正式组织,不必公开。总的来看,座谈会的存在是个事实,将怀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进步学者聚合在一起,畅谈时局,交换意见。但座谈会的名称迟迟未定,民主科学座谈会这一名称作为许德珩的个人建议曾被提出过,但并未用作正式名称。这说明座谈会在较长时间里只是就事论事,往政治组织方向发展的条件并不成熟。座谈会自身也没有严密的结构,处于组织松散、不健全的状态。

(二)萌发创建政治组织理念的九三座谈会阶段

1.九三座谈会正式得名。抗战胜利之后,中国面临“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斗争,中共联合其他民主党派共同打破国民党“一党专政”体制,呼吁建立联合政府。在这样的情形下,“争取民主斗争就开始升温起来”[7]28。座谈会的同志感觉到要扩大并正式建立公开的组织,以代表文教科技界的一部分人参加到争取政治民主化斗争的行列中。此外,由于战后复员,很多人都要回到自己原来的地方去,建立一个永久性的组织以继续把大家团结在共同的奋斗目标下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1945年9月3日,是日本无条件投降签字生效的日期,国民政府放假3天,全国都在庆祝这个伟大的胜利日。当天早上,座谈会成员到康川兴业公司聚会欢庆,共11人到会。中午,税西恒在中苏文化协会餐厅设宴招待。席间,大家讨论到座谈会的名称问题,“于是相继提名”。最后,褚辅成提议(也有观点认为是潘菽提出的建议 ):为了纪念日本签字投降生效的日期,座谈会是否取名为九三座谈会,“当时大家一致赞成”[14]。这样原来提议中的民主科学座谈会正式被九三座谈会取代[9]58。单从字面意义来理解的话,民主科学座谈会和九三座谈会还是有不小的差别。前者表达了非常鲜明的主旨与诉求,后者的纪念意义更宽泛、更普适一些,要面临的来自国民党当局的压力会更小一些。至此,座谈会有了正式名称,往组织化方向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2.毛泽东对座谈会部分成员的接见和鼓励。座谈会酝酿成立正式的组织期间正是国共重庆谈判之时,毛泽东带领中共代表团来到重庆和国民党政府展开谈判。其间,毛泽东接见了各方人士,包括部分座谈会成员。1945年9月12日,毛泽东在红岩村接见了许德珩和劳君展夫妇。交谈中,许德珩夫妇向毛泽东汇报了座谈会的情况。毛泽东勉励他们“把座谈会搞成一个永久性的政治组织”,但是许德珩“担心成立组织的人数太少”。对此,毛泽东指出:“人数不少,即使少也不要紧”,因为参与座谈会的都是科学文教界有影响的代表性人物,他们经常在报上发表意见和看法可以起到很大的宣传作用。毛泽东的一番话使许德珩夫妇“决心把座谈会改组成一个永久性的政治组织”[13]5。

1945年9月23日,潘菽、梁希、金善宝、干铎、李士豪、谢立惠、涂长望和熊子容等8位教授以自然科学座谈会成员的身份在桂园拜会了毛泽东。在会见中,梁希等人表达了各自心中对时局的忧虑,毛泽东向他们阐述了中共抗战胜利后的方针、政策,表明在“爱国、民主、和平方面”,中共与他们的“心是相通的”[15]。毛泽东的接见和鼓励,对座谈会成员认清时局、开阔思路起到了极大的帮助作用,对九三学社的正式成立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3.许德珩、吴藻溪商议创建学术性政治组织。1945年冬,许德珩为筹建学术性政治团体的事情去与吴藻溪商议[16]。吴藻溪是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抗战时期,他坚定地宣传抗日、传播民主与科学精神,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9年,吴藻溪在重庆参加了由董必武、吴克坚、潘梓年、徐冰等领导的中国学术研究会自然科学组的工作,又与张申府、熊雯岚、潘菽等人发起了重庆自然科学座谈会(接受自然科学组的领导)。由于吴藻溪追求进步又与中共关系密切,为中共在知识分子中开展统战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同许德珩商议后,吴藻溪及时联络中共中央南方局徐冰、潘梓年等人,与他们讨论组建一个学术性政治团体的可能性,得到了他们的鼓励和支持。不久之后,褚辅成、许德珩、吴藻溪等人召开了一次正式的九三座谈会,开始着手组建学术性政治团体。

4.九三座谈会决定筹组九三学社。国共重庆谈判之后,由于民主运动的高涨和政治气氛的相对宽松,中国出现了一波组党化热潮。为适应这一形势以及声援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6日,褚辅成、许德珩、税西恒、张西曼等邀请“重庆学术界人士举行九三座谈会”[3]1。出席会议的有何鲁、刘及辰、潘菽、吴藻溪等20余人。这是九三座谈会首次对外公开,在九三学社创建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其一,座谈会确定了要建立的政治组织名称。会上,许德珩、潘菽等人比较倾向于使用民主科学社这个名称。他们认为民主与科学是“五四运动”的旗帜,应予以发扬光大。褚辅成等人认为民主科学等词的政治性太强,不利于吸收更多的知识分子参加进来,还是沿用九三座谈会为好[17]。吴藻溪对此作了折中发言。他首先肯定了“五四運动”的优良传统,但也指出“五四运动”有忽视政治偏重科学的倾向。最后,他提议,团体的名称应叫九三学社,因为九月三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日子,这个胜利是民主、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科学所造成的,而且属于世界范围的整个历史时代,并不像五四那样,局限于一个国家的特定时期[16]。吴藻溪的发言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全体成员一致同意用九三学社来给新组织命名,九三学社这个名称既“照顾到所要团结的文教科技界的许多人不愿参加政治活动这个特点”,又表明它“不是寻常意义的一个政党”,而是一个“学术性的政治团体”[7]28。

其二,座谈会推选“褚辅成、许德珩、张西曼”作为筹备小组成员,正式筹备建立九三学社[3]2。选择这三人主要是借重他们的身份与影响,褚辅成、许德珩都是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张西曼是“立法院”立法委员。由他们出面筹组九三学社“比较安全”,阻力也会小很多[6]。

其三,对时局表明了鲜明的态度。座谈会上,大家首先“检讨新疆问题”,其次“交换对政治协商会议的意见”,并且“郑重忠告马歇尔元帅和国共两党及民主同盟各党派领袖”,“如果想要真正把中国搞好,就必须亲自采访中国在野真正专家学者的公正意见”,最后要求筹备小组成员“声援出席政治协商会议的各代表,完成他们所负的历史任务”[3]12。

九三座谈会的召开,标志着座谈会从清议时局发展到声援政治斗争,从不为人知走向正式公开。它承上启下,推动座谈会步入建立组织的轨道。

(三)九三学社的筹备和正式成立阶段

1.九三学社筹备小组领导下的具体筹备工作。九三学社筹备小组成立之后,在其领导之下,吴藻溪为九三学社的筹备承担了大量工作。其一,吴藻溪参与敲定了成立九三学社的发起人。吴藻溪主动访晤许德珩商议如何发起九三学社。经过讨论,两人决定以税西恒、梁希、潘菽、李士豪、许德珩、詹熊来、褚辅成、孟宪章、孙荪荃、张西曼、张雪岩、谢立惠、卢于道及吴藻溪等为发起人,并商定再分别邀约一些适当的人士参加。数日后,吴藻溪、许德珩再次晤谈,许德珩提出“张迦陵、王卓然”等,吴藻溪提出“邓初民、马哲民、朱鸿贤、漆文定、王克诚、邹明初、雷启汉”[16]等。后来,邓初民、马哲民被许德珩否定。为开好成立大会,吴藻溪把南温泉实用会计高级补习学校教职员蒋宗仁、朱作琦、白远富、黄仁生等和学生段厚柏、彭兰芳、莫继庄、杨永碧、刘文富等介绍参与到九三学社的筹备工作中。不难看出,曾在抗战胜利前后参加过座谈会的人员在拟定的发起人中占据了半数,吴藻溪及其推荐的人员构成了另外的半数。两组人马汇流后,共同成为九三学社的发起人。

其二,吴藻溪“一手包办”了九三学社成立时所发表的纲领性文件的撰写工作,包括《九三学社缘起》《成立宣言》《基本主张》《对时局主张》。在九三学社成立前后,“九三的一些文稿,多是由吴藻溪起草,大家讨论修改的”[18]。

其三,吴藻溪为成立大会找到了地点。当时国民党给民主人士开展活动制造了种种障碍,为成立大会找到合适的场所非常不易。吴藻溪利用其重庆基督教青年会会员的身份[16],辗转借到了该会大礼堂,确保了会议的顺利召开。

2.九三学社正式成立。1946年5月4日下午,九三学社在重庆基督教青年会大厦召开成立大会, 50多人到会。大会首先公推褚辅成、张西曼、许德珩、税西恒、吴藻溪为主席团成员。接着褚辅成宣布开会并致辞,许德珩报告筹备经过,税西恒报告社费收支账目[3]10,许德珩宣读农村科学出版社及南泉实用学校校友会贺电。这两个单位均系吴藻溪创办和负责领导的,此外再“没有任何团体或个人的贺电贺信”[19]。之后,卢于道、王卓然、黄国宁、张雪岩、张迦陵、吴藻溪等发表了自由演说,一致指出:武力不能求得统一,东北及中原的内战必须立即无条件停止,在政府根据政协决议改组以前,美国不应有援助中国的任何党派之行为,希望马歇尔元帅继续以公正态度,调处国共纠纷,实现全中国的和平民主[3]10。在自由演讲结束之后,大家一致通过了《九三学社缘起》《成立宣言》《基本主张》《对时局主张》及致美国国会电文。

其中,《成立宣言》明确指出:九三学社同仁的奋斗目标,即“为民主与科学之实现而努力,始终不懈”。九三学社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出发点,提出了鲜明的政治主张:政治上,要求以“政治的民主化”来谋取“军队的国家化”,“肃清贪污,反对官僚政治”;经济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反对官僚买办资本及一切为私人或派系谋利益的经济关系”;学术上,保证“学术思想之绝对自由”,“奖励科学研究”,要求“普及国民教育”,“提高人民文化水准”,“反对迷信与复古运动”[3]10-12等。这些主张集中反映了文教科技界知识分子对时局的意见,他们的公开参与和发声,有力支援了民主运动,壮大了民主阵营。

成立大会上,选举了九三学社的理事和监事。16名理事分别为潘菽、张雪岩、褚辅成、许德珩、税西恒、吴藻溪、黄国璋、彭饬三、王卓然、孟宪章、张西曼、涂长望、李士豪、笪移今、张迦陵、严希纯;8名监事分别为卢于道、詹熊来、刘及辰、何鲁、侯外庐、黎锦熙、梁希、陈剑鞘[3]10。这24名成员全部是知名的教授、学者,是九三学社成立后的核心成员。其中留学归国人员20人,占总数的83.3%;社会科学学者16人,占总数的66.7%;自然科学学者7人,占总数的29.1%;医学工作者1人,占总数的4.2%[20]。

大会闭幕时,主席团授权许德珩、吴藻溪向中外各报各通讯社发布九三学社成立的新闻。第二天上午,许德珩对吴藻溪撰写的新闻稿“并无修改意见”[16],第三天也就是1946年5月6日,《新华日报》对九三学社的成立进行了公开报道。至此,一个以文教科技界高级知识分子为主体,以追求和平、民主与科学为职志的学术性政治组织正式创立。

三、九三学社创建史中需要注意和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

(一)座谈会的存在是事实,九三学社存在前身,但是民主科学社并不存在

1944年下半年,许德珩等人发起的座谈会是真实存在的。它将怀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一批文化、教育和科技界的进步人士聚合在一起,畅谈时局、交换想法,为后来的九三座谈会以及九三学社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座谈会属于小范围活动,不为外人所知。由于缺乏具体的组织形态且仅止“坐而论道”,没有实际活动,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也没有往正式的组织化方向发展。抗战胜利之后,座谈会成员才正式考虑“扩大并正式建立公开的组织”[7]28,因此,《九三学社缘起》和《成立宣言》中都只将九三学社的成立追溯到“日寇败降,国际的民主胜利,与世界的和平奠基之日”[3]10,这充分说明之前的座谈会在内容和意义上都有所欠缺,但也不能据此否认座谈会存在的事实。

既然座谈会的存在是事实,那么九三学社就有一个前身。一般而言,前身是指一个组织发展演变中的初期阶段。就政党社团来说,它的前身不一定意味着具备非常完整的、健全的组织结构和政治主张等要素,但一定要有活动主旨或主要人员的前后承继关系存在。从发起、参与座谈会到成立九三座谈会,直至九三学社成立,一些主要成员自始至终都参与其中,将九三学社成立前的各个阶段有机联系在了一起。虽然民主科学座谈会没有作为座谈会的最终名称,但无疑民主与科学是座谈会的主旨,反映了座谈会成员共同的志趣和价值观,并最终被郑重地写入《九三学社宣言》。从这个角度来看,座谈会能被视为九三学社的前身。

民主科学社作为一种设想曾被小部分座谈会成员提及,在九三学社命名争议中也被一些人支持过,但座谈会再往前发展直至九三学社的成立,再无证据证明这期间还存在一个民主科学社的阶段。

(二)两股力量共同推动了九三学社的成立

九三学社实际是由两股不同的力量推动成立的。一股力量是许德珩、黄国璋、潘菽等人,他们聚合了一部分来自文教科技界的高级知识分子;另一股力量是吴藻溪及其身边的同事和学生。在中共的鼓励、支持以及吴藻溪等人的加入和推动下,许德珩在座谈会基础上成立学术性政治团体的构想变成了现实。其中,抗战胜利前后参加过座谈会的成员是九三学社的代表性力量。九三学社的先驱们秉承“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矢志不渝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代表文教科技界知识分子与中国共产党一起坚定地投入到反帝爱国、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大潮中。

(三)九三座谈会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座谈会从拟议的“民主科学座谈会”到正式得名为“九三座谈会”,实际是对前期座谈会阶段工作的一种“迟来的”总结。它承上启下,既是对过去用座谈形式讨论时局这种方式的肯定,也是预备继续用座谈会的形式来公开加入到当时的民主运动浪潮中,为抗战胜利后加强座谈会成员联系、建立正式组织埋下的伏笔。以九三为名,既是对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最好纪念,也蕴含了九三學社前辈们对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美好期盼以及对民主与科学精神的不懈追求。虽然九三座谈会只在1946年1月6日开过一次会,但其作用很大,标志着文教科技界知识分子迈出了成立正式组织的步伐,代表着这一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群体公开参与到了争取民主政治斗争中,成为广大革命群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在九三学社创建过程中还有一些历史人物的作用值得肯定和研究

九三学社的创建,反映的是文教科技界知识分子在民主运动中的政治意识的普遍觉醒。它的创建既离不开先锋人物的领导和推动,也离不开其他一些爱国民主人士的具体参与。许德珩、褚辅成、张西曼、潘菽、梁希等对九三学社的发起、成立具有重要贡献,他们的精神令后人推崇敬仰,但还有一些民主人士对九三学社的创建及其早期历史具有重要影响,需要在九三学社社史研究中予以重视,比如黄国璋、吴藻溪等。黄国璋对1944年座谈会的发起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对座谈会的发展壮大做出过积极努力,九三学社成立之后,他当选为常务理事兼总干事,负责社内的组织和财务工作。吴藻溪为九三学社的成立承担了大量筹备工作,在九三学社成立后当选为常务理事,1949年,作为九三学社的五位代表之一,他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早期的九三社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甚至有些社员认为他“本是在社史上应该刻石勒碑之人”[21]。对这些人,在九三学社社史的研究和挖掘中还有非常广阔的空间。有必要重新审视、挖掘研究他们对九三学社的功绩、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贡献,使九三学社成立前后的历史连贯、丰满起来。

参考文献:

[1] 韩启德.努力推进九三学社理论研究和社史工作不断巩固多党合作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EB/OL].(2007-08-17)[2017-05-17].http://www.93.gov.cn/html/93gov/bsjs/ldcy/zhuxi/hqdzx/jh/130117129908475666.html.

[2] 九三学社概要[J].社历史研究通讯,2011(2).

[3] 九三学社中央社史办公室.九三学社历史资料选辑[G].北京:学苑出版社,1991:86.

[4] 九三学社简介[EB/OL].[2017-05-17].http://www.93.gov.cn/html/93gov/bsjs/jsjj/index.html.

[5] 张小曼.九三学社历史上从来没有成立过所谓的“民主科学座谈会”[EB/OL].(2011-09-03)[2017-05- 17].http://blog. sina. com.cn/s/blog_53db80140100vyot.html.

[6] 漆文定.关于九三学社前身之说的几点意见[J].重庆市(渝)中区志通讯,1988(2):56-61.

[7] 九三学社建社四十周年编委会.九三学社建社四十周年纪念册(1945—1985)[G].北京:九三学社中央办公厅,1985:28.

[8] 李令节.潘菽自传[J].晋阳学刊,1983(5):89-94.

[9] 潘宁堡,陈绍英.回忆父亲潘菽二三事[J].中国统一战线,2008(2):56-57.

[10] 陈义华,郭祥.谢立惠传[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143.

[11] 许进.许德珩夫妇挤钱“聚餐”的往事(2)[EB/OL].(2011-12-15)[2017-05-17].http://dangshi. people.com.cn/ GB/16614578.html.

[12] 郭祥.重庆与九三学社发源相关地名索引[EB/OL].(2012-03-19)[2017-05-17].http://www.cq93. gov.cn/html/xwpd/History/ssyj/2435.html.

[13] 许德珩.毛主席和九三学社[J].人物,1983(6):3.

[14] 孙恭顺.税西恒老师二三事[EB/OL] .(2010-08-05)[2017-05-17].http://www.93.gov.cn/html/93gov/ lshm/ssyj/1091508396450072096.html.

[15] 沈重光.潘菽传[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5:393.

[16] 吴藻溪之子吴维扬2012年9月3日在北京九三中央韩启德主席召开的“九三后裔座谈会”上的发言稿[EB/ OL].(2014-09-16)[2017-05-17].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db80140102v6xd.html.

[17] 杨开奎,郭祥.九三座谈会是九三学社的重要历史节点[EB/OL].(2016-10-28)[2017-05-17].http:// www.93.gov.cn/html/93gov/lshm/ssyj/161028122275363913.html.

[18] 王世铎.九三学社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59.

[19] 雷启汉.关于九三学社成立前后的失实之论[J].红岩春秋,2000(5):48-49.

[20] 许进.我对九三学社的几点认识[EB/OL].(2015-08-24)[2017-05-17] .http://www.93.gov.cn/html/ 93gov/zt/70/xyqs/150824185490963436.html.

[21] 李书.从社的创始人吴藻溪的史料發现、挖掘说起[EB/OL].(2009-02-20)[2017-05-17].http:// www.93.gov.cn/html/93gov/lshm/ssyj/51841095824403751772.html.

责任编辑:孙德魁

猜你喜欢

九三学社座谈会
毛泽东阻止九三学社解散
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庆祝九三学社创建75周年
总书记回信引发的热议
九三学社中央“五四运动与九三学社缘起”研讨会在苏州举行
五四运动与九三学社缘起
九三学社第二届全国青年论坛举办
邵鸿出席纪念黄国璋诞辰120周年座谈会
中共“双周座谈会”的最初实践
九三学社十三届十五次中常会在南昌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