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滴灌带生产技术的产生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发展
2020-03-18杨冬王显超
杨冬 王显超
摘 要: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巨大,所以农业用水量也十分巨大,再加上我国水资源总量不足,就产生了农业用水量缺口巨大的难题,因此,在农业灌溉中大面积实施滴灌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大面积实施滴灌就需要大量的滴灌带,滴灌带生产技术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此,我国在1990—1999年间就从瑞士引进了“薄壁内镶式滴灌带高速生产技术”,有效地解决了我国农作物生产需要高性价比滴灌带的生产问题,具备了大面积滴灌的生产条件,引进高性能的生产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创造了较为明显的市场经济效益,同时还带动了一大批微灌生产企业的发展与壮大,推动了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发展。
关键词:滴灌带生产技术;产生;农业;发展
滴灌作为高效农业技术已经在我国发展了几十个年头,滴灌系统设备的大范围应用与推广也都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同时在果园、蔬菜大棚等农业生产领域都取得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有效地改善了我国落后的农业生产水平。但是我国的滴灌发展多以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为主,而忽略了自身与其他国家地理状况的差异,部分通用的滴灌带工业化产品并不能广泛适用于所有地区,特别是其在推广示范过程中,出现了使用寿命低、产品结构与实际状况不相符的现象,影响了滴灌技术的推广与发展,因此迫切需要自主研发符合我国国情、使用方便、物美价廉的滴灌设备,为此,引进先进的滴灌带生产技术已经势在必行。
1 我国农业滴灌的概况
滴灌在我国已经拥有多年的发展历史,其突出的节水特点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青睐。我国滴灌的发展以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为主,但由于其他发达国家国情特殊,特别是以色列及其他欧美国家的滴灌多是根据自身特有的国情而发展的,相比之下,发达国家投入了更多的资金在种植大棚蔬菜、花卉及各种果树等高价农作物中,并不适合我国的特有国情。
我国地域幅员辽阔,南方地带气候湿润,北方地带气候干冷,地域农业生产状况差异巨大,特别是西北5省耕地干旱,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50 mm,适合生产的农作物不多,许多农民较为贫困。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党中央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解决农业灌溉问题,帮助西北的广大群众扶贫脱困。在扶贫脱困的过程中,运用了一项非常先进的技术,即在使用地膜覆盖种植小麦及玉米等大田作物时,配套使用膜下滴灌技术。由于这项技术的有效实施,促使西北旱源地区的粮食作物产量提高了80%以上,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好评。
2 引进与创新
根据西北干旱地区对滴灌设备的特殊要求,依据“先引进,再研究吸收,再创新改进”的原则,我国在1990—1999年间从瑞士引进了“薄壁内镶式滴灌带高速生产技术”,有效解决了我国的农作物生产需要高性价比滴灌带的生产问题,由此具备了采用大面积滴灌技术的生产条件。生产滴灌带所提升的效率詳见表1,从表1可见,滴灌带的生产能力被极大地提高,滴灌带的壁厚也被有效地降低,大大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
虽然引进了关键的滴灌带生产技术,但并不代表解决了所有的问题,更需要因地制宜加以创新,因此在整个系统实施的过程中,专业技术人员在充分了解与掌握了技术组成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结合我国的特殊国情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改革(设备系统构成见图1),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①研发了高性能均一的内镶式的滴头生产技术,由于此项技术为以色列垄断,所以并不转让。为了得到可靠的滴头,国内相关科研单位进行大胆攻关,经过数次失败后终于研制成功,这种新研制的滴头完全符合高能效生产线的需求。②研发高效稳定的滴头粘接系统,此项技术同样是由以色列垄断,在技术引进上同样受到国外的强烈限制,经过有关部门积极沟通,最终促成国内某知名专业厂家和国外著名的挤出生产线厂家联合研发,终于生产出稳定的、全新型的滴头粘接技术装置。此项装置的诞生打破了以色列对高效稳定的滴头粘接系统的垄断局面,为我国的滴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 经济效益显著
新型滴灌带生产技术的引入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生产发展速度,同时创造了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据不完全统计,在1999—2000年间生产的滴灌带总数为4 400万m,建设棉花滴灌接近0.4万hm2,节约用水达1 200万m3,同时促进了新疆等地大力推广棉花膜下滴灌的发展。近年来,新疆的番茄滴灌与棉花膜下滴灌都创造出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市场需求逐年升高,同时甘肃、宁夏等地的地膜花生、地膜小麦、地膜玉米等农作物生产也展现出了强劲的势头,特别是在结合了水窖滴灌后,农作物生长良好,农民收入逐年升高,应用与推广的热度持续升高。新型滴灌带生产技术已经得到了验证,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推广应用前景良好。
4 结束语
目前,滴灌带生产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推广,同时经过积极的改革与创新,我国的滴灌带生产水平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由此产生了巨大的市场经济效益,同时推动了一大批微灌生产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对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 1 ] 赵炳南,朱凤文,刘莹.滴灌带的重复利用研究[J].节水灌
溉,2012(1):75-76.
[ 2 ] 安子林,林甄莉.浅谈防止滴灌带灼伤的方法[J].内蒙古水
利,2013(5):173-174.
[ 3 ] 王留运,岳兵,张顺尧,等.对我国节水灌溉设备研发与生
产经营的建议[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4(3):88-89.
作者简介:杨冬(1984-),男,汉族,辽宁沈阳人,硕士,中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滴灌带生产技术及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