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衍德:大力发展乡村产业 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0-03-18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发展富民乡村产业。乡村产业是根植于县域,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服务城乡、繁荣农村、致富农民的产业,具有产业链延长、价值链提升、供应链健全、农业功能充分发掘、乡村价值深度开发,带动乡村就业结构优化、农民增收渠道拓宽等特征。发展乡村产业,十分重要,十分紧迫。
一号文件给乡村产业带来四项发展机遇
一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根基在富民乡村产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现在,一些乡村之所以凋敝,根本原因就是产业没发展起来,特别是二、三产业没有发展起来。没有二、三产业的发展,就吸引不了资源要素,就难以聚集人气、财气,难以改变乡村落后的局面,这样的乡村必然走向凋敝。人是一定要跟着产业走的,没有兴旺发达的二、三产业来吸引人,再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也留不住人才,乡村的各项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就没有人才来干。因此,一定要把产业振兴摆在乡村振兴的首要位置,大力促进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发展,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聚焦、聚神、聚力抓好落实,全力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空间在富民乡村产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不到一年时间了。小康,一个重要指标是看农民的钱包鼓不鼓。现在看,一产增收的空间是有限的,潜力在二、三产业,也是乡村产业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总书记质朴真挚的为民情怀。现在,很多农民围绕种养生产打转转,一直处在收入分配金字塔的底部,很难接近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目前,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第一产业经营净收入大体相当于农民工月平均工资。也就是说,农村居民务农一年还不如外出打工一个月的收入。因此,我们要通过发展乡村二、三产业,构建联农带农机制,多渠道、多环节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笑脸多起来。
三是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基础在富民乡村产业发展。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是产业扶贫,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是产业振兴。现在,一些地方脱贫攻坚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乡村产业设施不健全、产业体系不完善。据统计,有31.9%的乡镇没有商品交易市场、52.5%的行政村没有50 m2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70%的行政村没有取得营业执照的餐馆。因此,要通过发展乡村产业,补齐乡村基础设施短板,引导一大批敢为人先、百折不挠的能人在乡村创新创业,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才能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让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资源要素充分涌流。
四是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动能在富民乡村产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总书记还指出,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这些重要论断,体现了对乡村产业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指明了乡村产业振兴的根本路径。现在,很多乡村产业一直停留在整个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底端,难以提升综合效益。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7%左右;而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5亿元,休闲旅游营业收入0.85亿元,加起来之后在县域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明显提升。因此,发展富民乡村产业,要促进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联、三产连前端,同时要有跨界融合的思维,越过农业的界面与现代要素交叉重组,推进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城乡融合,走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
富民乡村产业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当前,我国农村创新创业环境不断改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步伐加快,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一批彰显地域特色、体现乡村气息、承载乡村价值、适应现代需要的富民乡村产业,正在广阔天地中不断成长、蓄势待发,为富民乡村产业振兴注入强大动力。当前,富民乡村产业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一是巨量的资源要素。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步伐,城乡资源要素流动渠道更加畅通,乡村设施条件改善,土地、资金、人才、产品等资源要素将向乡村汇聚,广阔农村将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朝气、充满生机的新天地。
二是巨量的市场需求。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达到1万美元,恩格尔系数下降到27.7%,进入“小康+健康”的“双康”时代,城乡居民已由过去的吃饱穿暖转向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需求,将产生强大的市场拉动力。
三是巨量的功能价值。农业从单纯衣食功能向多功能转化,乡村从单纯农民居住向农民市民居住转变,农民从单纯卖农产品向更多“卖过程” “卖风情”转变,乡村不但供应农民工、农产品、农用地,还将大量供应优质绿色农产品、优美生态环境、优秀传统文化产品,乡村将成为人们更加向往的幸福地。
四是巨量的创造空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着力打破影响富民乡村产业配置资源要素的“藩篱”,吸引一大批返乡、下乡、在乡人员在农业内外、生产两端和城乡两头创新创业,鼓励他们放下心、放开胆、放大步,形成新的农村创新创业热潮。
做好乡村产业需要突出“五个重点”
一是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富民乡村产业发展。重点抓好两个方面:一个是扩大规模。目前,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9万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 542家。2020年要加强对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监测,按照“退一补一”原则,递补成长性好的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同时,引导地方培育龙头企业队伍,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格局,形成乡村产业“新雁阵”。另一个是提升质量。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原料生产基地,引导加工产能重心下沉,扶持一批龙头企业牵头、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二是搭建平台载体,推动富民乡村产业发展。推进政策集成、要素集聚、功能集合、企业集中,建设产業集聚区。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引导地方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加工园,打造一批年产值超10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构筑乡村产业“新高地”。建设农业产业强镇。2020年要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主导产业突出、带动效果显著的产业强镇,培育乡村产业“增长极”。
三是发掘特色资源,促动富民乡村产业发展。以资源集聚区和物流节点为重点, 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优势特色资源,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突出串珠成线、连块成带、集群成链,促进生产、加工、物流、电商、体验等全产业链首尾相连、上下衔接、前后呼应,培育聚集度高、竞争力强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20年,支持建成一批产值超过100亿元的省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介“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引导地方发展小而精、精而美的乡土特色产业。认定第十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打造一批10亿级的特色产业乡(镇)和1亿级的特色产业村。培育乡土特色品牌,创响一批“乡字号”“土字号”品牌,发布一批骨架小、专精尖的乡村特色产品、能工巧匠名录,推介一批特色产品品牌。
四是做精休闲农业,拉动富民乡村产业发展。按照区域、国内、世界3个等级资源优势要求,建设一批资源独特、环境优良、设施完备、业态丰富,在区域、全国乃至世界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休闲农业示范县。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乡村民宿、农耕体验、康养基地等。开展“春观花” “夏纳凉” “秋采摘” “冬农趣”活动,推介一批“一村一景” “一村一韵”美丽休闲乡村、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
五是促进农村创新创业,驱动富民乡村产业发展。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引进一批科技人员和社会资本入乡创业,培育一批农民工、大学生和退役军人返乡创业,发掘一批“田秀才” “土专家”和“能工巧匠”在乡创业。发挥好1 096个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基地)的作用,引导地方建设一批功能完善、环境良好的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和孵化实训基地。组织开展农村创新创业项目创意大赛,推介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和优秀带头人案例,营造激情创新创业的氛围。
(来源:中国农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