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CUS-PDCA 模型在除颤仪应急调配中的应用
2020-03-18孔康辉李志强
娄 阳,张 龙,孔康辉,李志强
(河南省人民医院医学装备部,郑州450003)
0 引言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机械活动突然停止,具有突发、迅速、不可预料和病死率高的特征[1]。心脏室颤常可导致心脏骤停,当心房或心室发生颤动时,使用除颤仪释放较强的可控电流于胸腔上,可使心脏恢复正常的窦性心律。《2015 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2]中指出,早期除颤是提高心脏骤停存活率的关键。因此,除颤仪是抢救现场必不可少的急救设备,对于挽救急、危、重患者的生命有着重要意义。
电除颤成功与否与发病最初的数分钟密切相关,每延迟1 min 被抢救者的生存率就降低7%~10%[3-4]。原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 版)》6.9.6 条款中要求“有保障装备处于完好状态的制度与规范,对用于急救、生命支持系统仪器装备要始终保持在待用状态,建立全院应急调配机制”[5]。因此,优化除颤仪应急调配机制、缩短应急调配时间,是提升医院除颤仪应急调配效率及抢救成功率的关键因素。
PDCA 循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的应用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循环理论体系,即策划(Plan)—行动(Do)—检查(Check)—改进(Action)[6-7]。已有相关研究[8]表明,PDCA 模式运用于医疗设备质量管理的提升效果良好。FOCUS-PDCA 模型则是美国医院组织于20 世纪90 年代创造的一项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其在PDCA 循环基础上更细化地分析事件、流程的各环节,主要包括查找(Find)、组织(Organize)、明确(Clarify)、理解(Understand)、选择(Select)、计划(Plan)、实施(Do)、查检(Check)和执行(Act)9 个步骤[9]。我院医学装备部以等级评审为契机,通过FOCUS-PDCA 模型对除颤仪的应急调配管理进行了调整,旨在提高应急救援效率。
1 FOCUS-PDCA 模型在除颤仪应急调配中的应用
1.1 F 阶段:发现问题
在2017 年10 月的一次科室间除颤仪应急调配演练中,除颤仪的调配时间为6 min 30 s,存在耗时过长的问题。同时病区护理人员不知道当科室患者出现心脏骤停时,如何就近联系备有除颤仪等抢救设备的科室,及时调用所需设备以保证患者需求。为保证患者抢救的及时性,我院决定使用FOCUSPDCA 模型改善除颤仪调配流程,缩短除颤仪调配时间。
1.2 O 阶段:成立持续质量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小组
医学装备部联合医务部、护理部等职能部门,选择相关专业和岗位的工作人员组成CQI 小组(具体人数与分工见表1),根据工作内容及完成工作的难易程度合理规划各阶段所需时间。
表1 CQI 小组成员及其职责
1.3 C 阶段:明确现行流程和规范
1.3.1 改善前除颤仪应急调配流程
CQI 小组成员调研除颤仪应急调配现有流程并绘制出应急调配流程图,如图1 所示。
图1 改善前除颤仪应急调配流程
1.3.2 除颤仪调配时间现状调查
制订除颤仪调配应急演练实施方案,随机选取全院7 个病区进行除颤仪应急调配演练,将除颤仪调配时间分为配送时间、沟通时间、反应时间和设备检查时间4 个时间段,对调配时间点进行准确记录,详见表2。经统计,除颤仪平均调配时间为7 min 25 s,配送时间、沟通时间在平均调配时间中占比达到80%以上。
表2 除颤仪调配时间记录数据
1.3.3 目标设定
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最佳抢救时间在4 min内,4 min 以后再进行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仅为17%[10-11]。因此,为保证患者抢救质量,同时结合医院等级评审要求,将除颤仪调配时间目标值设定为4 min。
1.4 U 阶段:对发现的问题根本原因进行分析
15 名组员运用头脑风暴法对“为什么除颤仪应急调配时间过长”进行根本原因分析,绘制鱼骨图,如图2 所示。通过评价法对列出的31 条原因进行打分,依据80/20 法则将60 分以上的9 条原因选为主要原因。
图2 除颤仪调配时间过长根本原因分析鱼骨图
依据“三现”原则进行真因验证,绘制柏拉图,如图3 所示。依据80/20 法则得出真因共有4 项:(1)不知道邻近除颤仪分布位置;(2)调配流程不规范;(3)未进行应急调配流程培训;(4)除颤仪院内位点分布不均衡。
图3 真因验证柏拉图
1.5 S 阶段:选择流程改进方案
全体组员运用头脑风暴法对4 个真因提出改进对策,采用评价法对可行性、经济性、效益性进行评分。依据80/20 法则,分数在180 分以上的选定为改进对策[11],并将其整理为对策群组,分别为制作全院除颤仪分布图、优化除颤仪调配流程、组织多种形式的除颤仪应急调配培训活动及督导科室配置除颤仪。
1.6 P 阶段:计划阶段
按照5W1H 分析法[12],即原因(Why)、措施(What)、负责人(Who)、执行时间(When)、执行地点(Where)、如何执行(How)拟订对策实施计划,明确活动计划,落实责任人及每个实施步骤的工作和方法,详见表3。
表3 5 W1H 分析法对策实施计划表
1.7 D 阶段:实施阶段
1.7.1 制作全院除颤仪分布图
医学装备部对临床科室除颤仪分布情况进行排查,详细记录除颤仪品牌型号、数量、分布位点及调配联系方式,制作标准的除颤仪全院楼层科室分布图,印发至临床科室并培训,由医学装备部负责每季度对科室除颤仪分布图进行修订。
1.7.2 优化除颤仪调配流程
统一应急调配中心对外热线,通过应急调配中心将医学装备部为临床提供的应急调配、维修等服务集中在一个统一的对外联系“窗口”,实时响应临床需求。调研国内优秀医院除颤仪调配案例,依据ECRS 分析法对调配流程进行取消(Eliminate)、合并(Combine)、调整顺序(Rearrange)、简化(Simplify)。修订后除颤仪应急调配流程如图4 所示。当发生院内心脏骤停状况时,临床科室根据除颤仪分布图,第一时间向距离最近的除颤仪位点请求应急调配,若临近无可调配的除颤仪,则及时联络应急调配中心。
图4 修订后除颤仪应急调配流程
1.7.3 多种形式的应急调配流程培训
设置临床科室设备管理员,医学装备部同护理部共同组织设备管理员专题培训会。通过集中培训及病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由专业工程师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除颤仪应急调配流程、除颤仪操作及维护规程的培训,培训结束后进行现场试卷考试及操作考核。
医学装备部将应急调配流程等编入应知应会手册并印制下发临床科室,巩固培训效果。制作除颤仪操作及维护视频,组建设备管理员微信联络群,及时传递及共享手册、视频等学习资料,使医护人员通过手机即可方便学习应急调配知识。此外,医学装备部在巡检中对除颤仪应急调配流程内容进行抽查,并根据医护人员需求持续组织应急调配培训活动。
1.7.4 督导科室配置除颤仪
对全院除颤仪覆盖情况进行统筹评估,对于院内除颤仪配置空白位点,由医学装备部工作人员同相关科室负责人进行沟通,根据医院等级评审细则等要求督导科室购置除颤仪。我院共增配除颤仪14台,提高了除颤仪楼层覆盖率,缩短了配送路程。
1.8 C 阶段:效果确认阶段
对策实施完毕后,增加设备管理员166 人,专项培训1 714 人次。2018 年6 月,医学装备部再次组织了7 次除颤仪应急调配演练,并对参与调配的医护人员操作除颤仪情况进行考核。除颤仪应急调配平均时间对比图如图5 所示,改善后平均调配时间为3 min 24 s,较改善前缩短了4 min 1 s。
图5 除颤仪应急调配平均时间对比图
1.9 A 阶段:处理阶段
将以上有效措施形成规章制度和操作标准,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改进成果,最终完善并制订以下标准化文件:(1)将改进后除颤仪应急调配流程纳入《医学装备应急预案》;(2)《除颤仪考核培训方案》;(3)《应急演练评价表》。虽然应急调配平均时间已达到目标要求,但演练中仍存在部分医护人员除颤仪操作不熟练、除颤仪一级维护不规范等问题。将上述问题纳入下一个循环中,进一步加强对临床科室的应急演练实操练习,开展除颤仪、呼吸机等急救生命支持类设备同时调配演练,实现真正的持续改进。
2 应用效果
为巩固改进效果,2018 年7 月至2019 年6 月期间,CQI 小组每季度随机抽取未配置除颤仪的4个临床科室进行应急调配演练,统计每次演练时间,详见表4。由表4 可知,每季度演练中除颤仪平均调配时间均<4 min,效果维持良好。
表4 2018 年7 月至2019 年6 月除颤仪平均调配时间
3 结语
医学装备管理工作如何适应医院发展的需要是医院医学装备管理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结合医院等级评审工作的开展,将质量管理工具贯彻并活用于装备管理中,是规范医学装备管理流程、改进创新管理模式的有效途径。PDCA 是医疗设备质量管理的核心工具之一[13],本研究借助FOCUS-PDCA 模型组建多学科团队,制订项目计划,运用头脑风暴法及鱼骨图等多种质量管理工具深入解析导致除颤仪应急调配时间长的根本原因,从而制订对策并实施,使除颤仪应急调配流程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有效缩短调配时间。本次质量改进项目提升了CQI 小组成员质量管理工具的应用水平及团结协作精神,今后可开展更多的医学装备质量管理项目,为临床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保证医疗质量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