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实践教学研究
2020-03-18李莹,杨希,张艺
李 莹,杨 希,张 艺
(1.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106;2.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云南 昆明 650000)
评判性思维源于苏格拉底所倡导的一种探究性质疑[1],由国外学者Scheffer等[2]在2000年提出,提示临床护理人员应做到正确反思、查阅、推理、评估及决策[3]。美国护理联盟和美国护理协会已将评判性思维作为本科学生护理教育质量评价的一项标准,强调优先发展大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4],罗先武等在护理专业本科生临床能力评价指标的建立中,将评判性思维能力作为护理本科生应具备的首要核心能力之一。培养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是现代护理教育的职能目标,目前国外很多国家已把评判性思维能力作为护理教育质量的衡量标准之一[5]。具备评判性思维能力能使护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对临床护理问题选择正确的解决方法,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推理,做出正确判断和最佳决策。培养评判性思维能力作为护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已经成为国内外护理界的共识。在护理教育中必须培养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护理人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本校医学院高职护生共501名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35名,女生466名;专本连读护生97名,三年制护生121名,五年制护生283名。
1.2 研究方法
以基础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护理管理学和护理礼仪为实验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强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采用评判性思维能力量表,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后进行测评,比较干预前后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差异,验证护理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实践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门实验课程教师集体备课,探讨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实践教学设计,多采用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学导式教学法(以教师启发引导为基础,护生自主学习为主体,提高学习能力为目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经验共享带教法(见习或实习后护生反馈,护生需要学会从自己和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更多经验,逐步提高实践工作能力)等,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日记反思、制作海报、情景模拟、观看影片写观后感、演讲等教学活动。
1.3 评价指标
1.3.1 一般资料问卷 自行编制护生一般资料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年级、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是否积极参加社团活动、有无阅读习惯、有无写作习惯、是否喜欢护理专业。
1.3.2 评判性思维能力量表(CTDI-CV)选取彭美慈等护理教育专家制订的评判性思维能力量表。该量表包括7个维度:寻求真相、开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评判性思维的自信心、求知欲和认知成熟度,共70个条目。各条目从“非常赞同”到“非常不赞同”分为6级,负性条目赋分为1~6分,正性条目反向赋分。总分为70~420分,其中<210分表明有负性评判性思维能力;210~280分表明评判性思维能力中等;281~350分表明有正性评判性思维能力;>350分表明评判性思维能力强。每个维度有10个条目,分值10~60分。每个维度得分10~30分表明没有相应的评判性思维能力;31~40分表明评判性思维能力中等;41~60分表明相应维度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强。此量表Cronbach’s α 系数为 0.90,总内容效度 CVI为 0.89,是目前常用的中文版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工具。在学期初和学期末分别发放问卷进行对比,通过问卷星收集有效问卷50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
1.3.3 教学效果评价问卷 自行设计教学效果评价问卷,内容包括对教学模式的看法、对教学模式的评价、对教学效果的看法、课堂收获、课堂氛围和建议等。在课程结束时发放,了解护生对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实践教学的看法和建议。共发放问卷501份,回收有效问卷50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9.8%。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百分比、(±s)进行描述统计,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干预前后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差异,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量表得分比较
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量表干预后总分为(244.99±20.97)分,比干预前(242.88±23.24)分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寻求真相、评判性思维的自信心和求知欲维度干预后得分较干预前有所提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个维度分值干预前后均在30分以上,说明这些特质都为中等倾向,但有待提高,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量表得分比较(±s,分)
表1 干预前后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量表得分比较(±s,分)
维度 干预前 干预后t P总分寻求真相开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评判性思维的自信心求知欲认知成熟度242.88±23.24 32.82±5.81 30.85±4.35 36.58±4.08 36.05±4.48 38.63±5.27 37.62±4.16 30.11±5.74 244.99±20.97 33.34±5.92 31.04±4.61 36.80±3.88 36.38±4.44 39.23±5.01 38.18±3.83 30.19±5.41 1.562-1.486-0.701 0.089 1.197-1.840-2.262 0.247 0.119 0.038 0.184 0.374 0.232 0.006 0.024 0.127
2.2 干预后不同层次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量表得分比较
3个层次的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量表总分专本连读为(245.11±8.62) 分,三年制为 (243.91±18.91) 分,五年制为(242.23±10.15)分,3 个层次的护生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为中等水平,接近正性倾向。7个维度得分均在30分以上,说明这些特质为中等倾向。干预后不同层次护生的寻求真相、开放思想、评判性思维的自信心、求知欲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干预后不同层次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量表得分比较(±s,分)
表2 干预后不同层次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量表得分比较(±s,分)
维度 三年制F P总分寻求真相开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评判性思维的自信心求知欲认知成熟度245.11±8.62 33.25±2.78 34.14±4.23 39.71±1.17 34.48±2.23 39.49±2.44 32.69±1.21 35.11±5.36专本连读 五年制242.23±10.15 35.53±5.12 32.54±1.63 32.11±5.69 33.59±3.78 39.59±2.54 36.24±3.67 31.15±1.78 243.91±18.91 31.33±2.62 33.04±4.62 38.80±3.78 35.28±2.14 39.43±2.02 31.18±5.23 34.09±2.31 10.126 8.367 1.243 2.389 1.778 4.375 7.925 1.239 0.865 0.002 0.017 0.087 0.365 0.019 0.005 0.146
2.3 护生对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实践教学的评价
本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97.8%的护生对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效果予以肯定。
3 讨论
3.1 高职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中等
本次教学研究只进行了一个学期,课程培养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理念不强,以至于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量表总分在干预后比干预前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寻求真相、评判性思维的自信心和求知欲维度干预后得分较干预前有所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个维度的分值干预前后均在30分以上,说明这些特质都为中等倾向,但有待提高。由于护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培养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理念和知识缺乏,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不明显,在接下来的教育中应进一步加强培养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此次研究中,授课教师未进行系统化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请有关专家来授课,选派教师参加专题学习班、外出进修等,不断提高教师的评判性思维能力[6]。
3.2 干预后不同层次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分析
3个层次的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量表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后寻求真相、开放思想、评判性思维的自信心、求知欲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寻求真相、评判性思维的自信心和求知欲3个维度,五年制层次护生得分较高,这可能与五年制层次护生接触医学知识较多,有较强烈的学习欲望和自信心有关;开放思想、分析能力和认知成熟度3个维度,专本连读层次护生得分较高,这可能与专本连读护生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世界观,有一定认识、分析问题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关;而三年制层次护生仅在系统化能力维度得分较高。提示护理教育工作者应根据不同层次护生的特点针对性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来提高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7]。
3.3 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面临的挑战
我国护理教学以理论授课为主,护生实习相对较晚,我国护理专业学生一般学制是3~5年,能够学习的时间和需要学习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不成比例,常因教学时数紧、教学内容多,沉重的学习负担导致护生不能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在临床实践中不能熟练运用知识。传统教学多半围绕考试开展教学,再加上护理教材的更新速度远远比不上临床,从而不利于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此外,我国护理教育者大部分自身评判性思维能力不足,大部分教师并未经过系统、专业培训,对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是力不从心[8]。
总之,培养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方位的支持与努力,护理教师应采用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学校应注重课程体系的完善;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教师及护生注重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从而提高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提高整个护理队伍的评判性思维能力,进而提高护理队伍的专业素质[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