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画眼睛”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2020-03-17付世坤

教育文化论坛 2020年1期
关键词:新闻新闻报道

付世坤

摘 要:“画眼睛”是文学艺术创作中典型化的手法与手段,运用于新闻报道里,能够画出具体的形象、精致的细节、曲折的情节,使得新闻报道可亲、可感、可信,增强新闻的感染力和可读性,让新闻报道呈现出勃勃生机。

关键词:新闻;新闻报道;画眼睛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0)01-0109-04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0.01.018

The Application of “Painting Eyes” in News Reports

FU Shikun

(China Railway Chengdu Group Co., Ltd., Chengdu, Sichuan, China, 610000)

Abstract:“Painting eyes” is a typical technique and means in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 which can be used in news reports to create specific characters, exquisite details and tortuous plots, so that news reports can be approachable, perceptible and credible. In this way, the news appeal could be improved and stereotyped news reports could show vitality.

Key words:news; news report; “painting eyes”; appeal

新闻故事化是新闻媒体关注人、关心人、关怀人、以人为本的的一种体现:“传媒作为文明的载体,理应体现人性关怀,有着自己善良的立场。人文关怀,简单地说,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1]也就是说,记者在新闻写作中发现、挖掘新闻事件中的故事元素,通过讲故事来传递、传播信息。它要求以小见大、平中见奇,言近旨远、深化主题,深挖新闻事件中具有人味、人性、人情等“人”的因素,情事交融,情理交融,情景交融,彰显人性亮点,激活人类情感,增强新闻的趣味性与可读性,实现新闻传播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怎样才能把新闻故事化做得更好?笔者以为,当合理运用“画眼睛”手法,用简练的描写刻划细节,推动情节,突出“气”节,在不经意中揭示出故事里所蕴含的深远意义,以一滴水去反射出太阳的光辉。

一、“画眼睛”手法的新闻含义

鲁迅说:“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这里所指的“画眼睛”,其实是文学艺术创作中典型化的手法、手段,而非单指描写人物的眼睛。鲁迅是“画眼睛”的大师,《故乡》里,“细脚伶仃的圆规”,7字写活杨二嫂;《阿Q正传》中,“龙虎斗、画圆圈”,6字写深阿Q的精神胜利法;还有孔乙己的口头禅“窃书不能算偷书”,夏瑜那“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等,莫不如此。

新闻不是文学,新闻忌讳堆砌词语,特别是形容词,但笔者以为,为了扩大新闻的受众面,增强新闻的趣味性,适当的描写是必要的,因为只有通过描写,才能使新闻作品里的人物和事物鲜活起来,才能使新闻故事生动起来。

“优秀的新闻作品一般都是好故事,新闻中的好故事能够抓住受众,迅速传播。”用讲故事的形式来传播新闻的,我们不妨把它叫作故事新闻学。它突出描述艺术,强调描绘手法,突出感官刺激,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它是一种超越倒金字塔的更高意义上的写作风格,它要求记者像语言艺术巨匠那样,用感觉化、视觉化的文字报道新闻,并发掘这个故事对读者生活的意义。” [2]

二、“画眼睛”手法的初步实践

清朝末期的翻译家林纾提出了翻译的三个境界:“信、达、雅”,即准确、通达、雅致。其实,这个标准与故事新闻异曲同工。笔者以为,只要“画眼睛”画出了具体的形象、精致的细节、曲折的情节,那么,这个手法就算成功了。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笔者是这样做的:

1.“画眼睛”画出具体的“形象”

尽量让自己的新闻言之有物、言之有人、言之有事,甚至言之有理,做到“具体+形象”,尽量“让人触手可及”,力避抽象诠释概念、罗列堆砌数字,或者空泛议论、抽象报道。要做到此,需要多描述,少概括;多用名词、动词等实词,少用形容词、副词等虚词,用鲁迅先生“画眼睛”手法,寥寥数字便穷形尽相。

笔者曾写过一篇题为《他拼命把火车开到站》的消息。题目看似平淡,但仔细琢磨,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9个字的主谓短语有7个实词,其中3个动词,信息量大,暗含悬念。导语是57个字:“飞石从天而降,击中火車司机头部。为确保安全,血流如注的司机仍‘拼命驾驶火车,最后安全抵达车站,这是4日发生的事情。”“从天而降”“血流如注”“拼命”等词语,就是运用“画眼睛”手法,给人直观形象之感。

然后展开主体:

“4日7时20分,由赶水开往重庆的40018次货物列车运行在川黔线时,迎面莫名飞来一块300余克重的石头,将该车驾驶室瞭望窗玻璃砸碎,余力未消的石头随后击中36岁的火车司机周军头部左侧颅骨。顿时,周血流如注,几近昏迷……綦江县人民医院2个多小时的紧急抢救,才暂时脱离生命危险。

据悉,重铁警方已介入调查。铁路部门提醒铁路沿线广大村民及行人:爱路护路,人人有责。”

主体与结尾一共266字,多处运用“画眼睛”手法;全文323个字,既传递了信息,又赞扬了司机,还作了提醒。

2.“画眼睛”画出精致的“细节”

“在‘新闻故事化的叙事进程中,需要关照事件中的感人细节和一切细小的闪光点,让整个新闻事件血肉丰腴。” [3] 细节能够细化故事,深化形象,让“死板”新闻“有血有肉”,只有使细节精致,细节可感,才能做到新闻作品的“达”与“雅”。

以笔者写作《机关干部当“义工”》为例。导语是这样写的:“ 9月7日0时10分,贵阳车辆段运用检修新线7道灯火通明,27名段机关干部正在热火朝天地义务劳动。”“灯火通明”“热火朝天”,两个带“火”的细节描写,不是动词,但有动感,让人如临其境。

主体是这样展开的:

“接稳了,小心摔坏!”验收室验收员梁刚戴着脚套,站在车厢里的座椅上,手拿螺丝刀,小心翼翼地拆卸车厢顶部的灯罩;技术科科长姜伟击鼓传花似地接过灯罩并传到财务科出纳杨琼手里;杨琼清洗、擦拭干净后再回传给梁刚安装……

这天,刚送进车库的北京西至贵阳的T87次旅客列车按照要求,必须5个小时以后开出车库迎接旅客上车。因此,在5个小时内,27名机关干部必须把18辆车、近600个灯罩全部清洗干净。机关党支部书记范燕明把27人分成了拆卸组、传递组、清洗组、擦拭组、安装组,然后逐辆实施。

“哎哟!”杨琼一声惊呼,她的手在清洗中不慎被划了一下,鲜血慢慢渗出,同志们都让她别干了。她对段长和党委书记说:“每一名机关干部都参加义务劳动,我肯定也不能落后!”范燕明接过话茬对记者说:“秋季检修以来,检修车间人手不够,党政领导研究决定,让50余名机关干部利用业余时间轮流当‘义工,从8月1日至今,我们已献工116人次近500个小时,共擦拭车辆11列154辆。”

“哟,擦得真干净,看来我小瞧你们了!”检修班工长景绍彬笑着走了过来,“工作这么多年,我没想到机关干部参加义务劳动,技术一点也不比我们吃‘专业饭的差!”

文章通过人物对话展示细节,通过大量动词表达细节,通过现场描写刻划细节, “画眼睛”画出了动感十分的劳动现场,从字里行间,我们能够看到该段机关干部的奉献精神。

3.“画眼睛”画出曲折的“情节”

“文似看山不喜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多个细节组成情节,只有让情节生动曲折,才能掌握主动权,抓住读者的心,引他一路读下去。

笔者曾写过一篇名为《关注民工返城:揣满希望远行》的通讯——

“有了!有了!有了!”李翠兰两手紧紧捧住窗口递出的零钱和车票,飞快地转身,向等候在火车站售票大厅的丈夫冲过去。

三个“有了”“紧紧捧”“飞快”“冲”,女主人公好激动。

她的丈夫正坐在不远处的台阶上,听到喊声,忽一下直起身子,手忙脚乱地抓起堆在地上的大包小包,一晃一晃地迎上去。

两人靠近大厅立柱找了一个人少一点的地方站定,李翠兰才小心翼翼地松开手,仿佛手里正扣着一只鸟,一不留神就可能飞走。她的丈夫屏住呼吸,探过头去在她的手心里看。“真的,真的,真的!”两人的声音由小变大,最后都咧嘴笑了。

他们在干什么?为什么如此激动与小心翼翼——

李翠兰的手里,是两张2月1日重庆到广州的无座火车票。为了这两张票,他们在大年前5天便离开了巫山山脉深处的重庆市巫山县骡坪镇。巫山是三峡重庆库区的移民大县,但李翠兰两口子住在海拔1200米左右的大山里。出门时,村里还盖着厚厚的雪,满世界刺眼的白色,让李翠兰一路忍不住流泪。当然,还有那个孤零零和爷爷奶奶在村里一起呆了两年多的6岁女儿。

李翠兰在广东顺德一家做儿童玩具的外资企业做工,工作是将制作好的玩具放进包装袋。这活儿并不难。虽然有时一天要站10多个钟头,月薪也只有570多元,但她仍然觉得值。村里有一个小她几岁的老乡好几年前就在这个企业打工,现在当了管一条生产线、10多个人的工长。李翠兰就是经这位老乡介绍,才被招了工。她知道,并不是所有的“民工”都能找到這样的好活干。

李翠兰走后,丈夫觉得一人在山里呆着没意思,1年多以前,也离家在东莞一个工地找了份力气活。两口子一年到头,也就是一起回家时能见见面。

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讲故事,讲曲折的故事——

李翠兰的丈夫说,在年前离家往打工的企业赶,主要是知道火车不好坐,怕赶不上上班的时间。“那可不是好玩的,厂里都扣了我们两个月工资作‘风险金,不能按时上班,不光这些钱没了,肯定还要被除名。”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节后从重庆到广州的车票要涨价。一张涨几十块,两张就差不多半个月工资了。李翠兰当然在乎这几十块钱,但她更珍惜现在这份工作。“你算算看,一个月500多块,比两三亩地一年的收入还多。我现在就等于一个人种了三四十亩地。”

玩具厂的洋娃娃特别漂亮,听说一个就卖100多元。去年春节放假时,厂里给工人一人发了一个,是次品,只算了几十元钱。李翠兰带回家后,女儿喜欢得不得了。这次一见到她,就抱了出来。

讲山村的故事,讲厂里的故事,波澜起伏——

收拾好行包,夫妇俩往候车室走。“我们都不想回来了,至少不想再过山里的那种生活。他也想早点把女儿接出来。”李翠兰说着,加快步伐,跟丈夫一起排进了候车室入口处的队伍中。

这一波三折的故事,既是李翠兰的故事,又是千万务工人员的故事。对民工的关注,也是对社会的关注。春运新闻层出不穷,但要写出新意,写出特色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篇文章不但被《人民铁道》报采用,而且上了《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多家媒体,其间的原因很多,但很重要的原因肯定是其写作手法的巧妙运用。文章大量使用“画眼睛”手法铺排细节,通过大量细节来宣染情节,通过曲折的情节来深化主题,一个党中央、国务院极为关注的问题——“三农”。

三、实践后的三点感想

“新闻要用客观真实的事实说话,用典型的事实说话,用事实的细节说话,用感人的事实说话,用有个性的事实说话,用能表达意义的事实说话。”“‘故事化写作对于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娱乐性和市场效果具有明显作用。” [4]

1.“画眼睛”“讲故事”需要真情实感

不精不诚,无以感人。要画好“眼睛”,欲讲好“故事”,就必须先“吃透”新闻事件,搞清来龙去脉,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情节细节。这就需要新闻记者扑下身子,迈开步子,“走”出新闻一片天,做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五力”记者。带着感情与热情,满怀激情,生动、形象地描绘火热的场景,娓娓讲述精彩的故事,自然倾述真挚的情感。要知道,对于新闻事件,首先自己必须投身其中,感触它,感受它,感怀它,然后才能写得生动,讲得形象,从而感动受众,传播久远。

2.“画眼睛”“讲故事”需要用事实说话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事实是新闻的血肉,没有事实,何来真实?新闻写作中的“画眼睛”与“讲故事”,必须扎根事实,凭据事实,描绘事实,铺陈事实,用事实说话,靠事实传播。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1964年,普利策新闻奖《历史在我们眼前爆炸了》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文中是这样写的:“这是一个十分迷人的阳光和煦的中午,我们随着肯尼迪总统的车队穿过达拉斯布的繁华市区……突然,我们听到三声巨响,声音听起来十分凄厉。……”文章6 000余字,向受众绘声绘色地讲述了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的全过程,故事惊心动魄,悬念迭生,有些像小说。

3.“画眼睛”“讲故事”需要新闻含量

新闻毕竟是以传播信息为要旨的文本,与文学有着质的不同,它以自己“真实、快捷、时效、短小”等特性,为大众服务。它要求“迅速及时”“真实准确”地将新近发生的事情传播出去,不但要让别人知道,而且还要能够扩大人们的视野,丰富受众的认知。这就要求它必须具有灵活鲜明的标题,引人入胜的导语,深化题旨的文体,有的放矢的背景,恰到好处的结尾等新闻元素,具备足够的新闻含量。“记者在运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时,要具有较强的新闻意识,在追求审美效果的同时,不能忽略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使作品更像新闻,而不是文学。” [5]

参考文献:

[1] 张燕,易崇英.新闻采访中的人文关怀审视[J].东南传播,2007(12): 25.

[2] 黄晓华.新闻采访报道中的人性化[J].新闻世界,2009(11):37.

[3] 林忠,贺明华.论新闻故事化中的深度叙事[J].池州学院学报,2015(2):68.

[4] 刘敏.新闻实务研究综述[J].东南传播,2010(2):126.

[5] 劉寒娥,张丽萍.故事化——新闻写作的一种思路[N].中华新闻报,2003-07-09.

(责任编辑:钟昭会)

猜你喜欢

新闻新闻报道
AR技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研究
中国时政新闻报道中委婉语的语篇功能
新媒体时代经济新闻报道的发展策略
我国法治新闻报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思路探究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故事细节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