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精准扶贫背景下轮岗教师专业引领之困境及其化解

2020-03-17邹慧明唐珍妮

教育文化论坛 2020年1期

邹慧明 唐珍妮

摘 要:轮岗教师专业引领指凭借轮岗教师的专业领导力,引领帮扶学校教育理念、课程教学以及教育科研的变革,以促进帮扶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培育帮扶学校内生性发展力量,实现薄弱学校精准脱贫。这与旨在从根源上帮助贫困对象脱贫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教育精准扶贫理念相契合。然而,在教育实践中,轮岗教师专业引领却遭遇了轮岗教师观念失衡与专业引领胜任力不足,帮扶学校支持性环境与内生性力量缺失,管理部门信息交流平台缺失与制度性保障不到位的困境。化解轮岗教师专业引领困境,需要关注轮岗教师能力精进和角色认同,重建帮扶学校自我变革的主体角色,完善政策导引与制度设计,精准推进轮岗扶贫实践。

关键词:教育精准扶贫;轮岗教师;专业引领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0)01-0054-08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0.01.009

Dilemma and Solution of Professional Guidance of Rotation Teache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Education

ZOU Huiming,TANG Zhenni

(Research Center for Rural Education,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China, 410081)

Abstract:The professional guidance of the rotation teachers refers to with the professional leadership of the rotation teachers, leading the reform of the school education concept,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educational science research to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teachers, foster the endogenous strength of the school, and achieve the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of low-performing schools, which is in line with the concept of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of education aimed at helping the poor to get rid of poverty and block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poverty. However, in the practice of education, the professional guidance of the rotation teachers has encountered the dilemma of the rotation teachers own concept imbalance and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 leadership, the lack of supportive environment and endogenous power of the school, and the lack of information exchange platform and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of the management department. In order to solve this dilemma, we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ability of rotation teachers and role identification, rebuild the main role of helping schools to change themselves, improve policy guidance and system design, and accurately promote the rot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practice.

Key words: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education; rotation teacher; professional guidance

教育精准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改变“输血式扶贫”的重要手段,在扶贫攻坚战略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且有质量地发展,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国家制定了教师轮岗交流政策,号召城市优秀教师深入农村薄弱学校,缓解农村学校师资不足的问题并带动其内生性发展。扶贫先扶智,轮岗教师进入农村薄弱学校应转向“造血式”扶贫,通过发挥轮岗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激发农村薄弱学校的内生性力量,带动本地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优秀师资的再造与创生。轮岗教师专业引领的开展契合教育精准扶贫理念,是实现农村薄弱学校精准脱贫的有效手段。鉴于此,明晰轮岗教师专业引领的内涵,阐明在此过程中遭遇的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路径,将有助于推进农村薄弱学校精准脱贫的步伐,促进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轮岗教师专业引领的内涵

轮岗教师应当是教师中间的优秀代表,是“专业领导者”,可以发挥“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基于以上假设,本文所探讨的专业引领指轮岗教師基于自身的教育教学及研究实践,通过领导、指导、示范、协作、分享等途径和方式,引导和带领帮扶学校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探索,促进帮扶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改善帮扶学校教学状况,实现帮扶学校内生性发展的活动形态。具体来看,轮岗教师专业引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育理念引领

行为的变革常需以理念的转变为准备,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因为培训机会有限、信息流通相对闭塞等原因,常常难以深度接触和了解先进教育理念,而这直接限制了其专业成长。依托于资源较丰富的城市学校,轮岗教师不仅可以在各种培训中全面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把握教育发展的前沿动态,而且可以在学校的支持下,在与同校教师的协商合作中,得以将先进理念践行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为此,轮岗教师专业引领的首要内容即是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入帮扶学校,不断拓展帮扶学校教师的理论视野,使其不仅知道最新的教育理念有哪些,具体内涵是什么,而且通过轮岗教师的示范、指导,将其贯穿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不断促进其思维的转换与行为的变革。

(二)课程教学引领

课程教学水平是轮岗教师教育理念的体现、教学经验的凝结与教育智慧的展示,引领帮扶学校的课程教学实践是轮岗教师专业引领的关键内容。为此,轮岗教师一方面需引领帮扶学校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充分挖掘薄弱学校的特色资源,根植于本土地域文化打造校本课程,指导教师基于自身教学实践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生活中选取课程资源,激发其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提升其课程开发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自身的教育教学示范,积极承担观摩课、公开课等任务,为帮扶学校教师提供可供模仿、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同时,深入帮扶学校教师的课堂,围绕真实的课堂教学问题与教师们展开深度讨论和分析,通过示范、指导、传帮带等多种方式促进帮扶学校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切实提升。

(三)教育科研引领

是否具有一定的科研意识及科研能力,是衡量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城市学校的“优秀代表”,轮岗教师理应具备一定的教育研究自觉及较强的教育理论素养,因而,引领帮扶校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是轮岗教师专业引领的又一重要内容。为此,一方面,轮岗教师应以帮扶校发展状况为背景,以教研组为单位,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围绕实际问题与困惑,组织教师积极开展行动研究,与帮扶校教师组成研究共同体,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探寻实际问题的解决之道;另一方面,还应带动教师自觉而系统地展开教育教学反思,指导其将教育教学经验转化为可以言说的外显知识,并以研究性论文的形式予以呈现,此外,轮岗教师还应积极协助学校开展课题申报,组织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组建教研团队,与帮扶校教师通力协作开展研究,带动帮扶校的科研氛围,提升其科研水平。

二、轮岗教师专业引领遭遇的困境

在实际的教育状况中,轮岗教师多作为师资补充性力量进入帮扶学校,仅暂时性地缓解了农村薄弱学校师资不足的问题,而未能充分挖掘轮岗教师作为“创生性资源”的重大价值,待轮岗教师轮岗期限一到,原有实践便故态重演,是典型的“输血式扶贫”。而轮岗教师专业引领作用的受限,既有轮岗教师自身的内部原因,更与帮扶学校以及教育管理部门等所能提供的支持性条件有关。具体来看,轮岗教师专业引领作用发挥遭遇的困境有:

(一)轮岗教师:观念失衡与专业引领胜任力不足

1.政策认同度不高,轮岗主动性欠缺

轮岗教师是否认同轮岗交流政策,是否愿意主动参与轮岗,将直接影响着其在帮扶学校专业引领作用的发挥。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们对轮岗交流政策的认同度普遍不高,轮岗交流意愿不强,如鲍传友等对北京市M县的案例研究表明,交流教师对交流政策的总体满意度较低[1]19;邓涛等对吉林省的调查发现,55%的城镇教师“不太赞成”定期流动制,甚至有20%的教师“坚决反对”[2];蔡明蘭基于安徽省的调查表明,仅32%的城市教师赞成轮岗流动[3]93。我国义务教育教师交流政策由“鼓励”“引导”“积极推动”变成“强制”,政府干预教师交流的做法不断强化,用行政命令的方法推进的教师交流制度,具有政令统一、见效快、见效明显的特征,但由于政府强制推进的合法性准备不足、决策程序欠科学、强制性实施,教师交流的实效性并不佳[4]45。对轮岗教师而言,参与轮岗实质上是一种在政府强制推动下的“逆向流动”,一般情况下,“优质教师‘向上流动是教师自然流动的经济本性的使然,‘逆向流动更多的是政治、行政等外部干预结果,如果教师逆向交流的内在动力不足,交流实效就会大打折扣。”[4]46而且,相应的补偿配套措施不全或落实不到位,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教师对该项政策的认同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从认知和情感上对交流轮岗制度产生抵触心理,工作、生活、心理成本的增加使其消极轮岗,其专业引领作用亦难以有效发挥。

2.角色迷茫或冲突,责任与权力不清

轮岗教师进入帮扶学校,不仅是帮扶学校的一名普通教师,更是助力帮扶学校教师成长及学校发展的帮扶者。然而,在教育实践中,政策赋予的外部角色期待往往与轮岗教师的自我身份建构并不一致, 造成教师角色定位的困惑与冲突。部分教师轮岗的动机过于功利,仅为获得轮岗的经历以获得职称评选的资格,或满足上级行政部门的指标要求,因而抱持着完成任务的应付心态来渡过交流期。他们将自己定位为帮扶学校的“局外人”,认为自己作为一个外校教师,不便对学校的事务过多地“指手画脚”,学校的发展事宜应交由本地的教师承担,自己完成工作任务、做好本职教学工作即可。而且,在他们看来,与帮扶校教师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单向的输出,而自身难以从交流中有所进益, 因而对于轮岗交流更多持较为消极的态度[5]48。另一部分教师在适应帮扶学校生态文化的过程中被排挤。这部分教师进入帮扶学校后,往往希望能够凭借自身的力量在帮扶学校有所作为,他们有意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愿意与新同事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他们尝试将原有学校的理念及教学方法引入帮扶学校,但由于学生情况以及教育背景的差异,短时间内的教育效果可能并不明显。而且,他们的这种积极尝试非但没有获得本校教师的理解,反而被视为“特立独行”“格格不入”,是对本校教学权威的挑战。新同事的不配合以及学校根深蒂固的生态文化将其置于较为尴尬的境地,而这势必将挫伤轮岗教师专业引领的热情。

3.质量参差不齐,引领行动难达预期

轮岗教师应当是教师中间的“优秀代表”,是“专业领导者”,这是其专业引领作用发挥的前提条件。然而,现实情况是,由于轮岗教师的选拔派遣缺少严格规范与监督,导致参与轮岗教师的质量参差不齐。如有调查显示,仅有18%的轮岗教师为高级教师,而非骨干教师占到了75%[1]20。一些城镇学校往往拘囿于学校自身的利益,亦不愿放走优秀教师,而将较难管理、教学水平或工作能力相对较低的教师派遣参加轮岗交流。有调查表明,多数城镇学校将表现不佳的教师或者新任教师选派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交流或支教, 或者将交流或支教作为对表现欠佳教师的惩罚[6]。由此看来,优质教师资源很难真正流动到薄弱学校,而这些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水平较低的教师非但不能在帮扶学校产生专业影响力与变革力,甚至无法驾驭薄弱学校教学环境。这意味着,轮岗教师的专业素养、适应能力以及教师领导力等难以胜任引领帮扶学校教师发展之重任,与政策期待相距甚远。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即使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到了农村薄弱学校,也不一定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因为“从一个共同体进入一个新的异质共同体并从边缘走到中心的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问题、矛盾和挑战。”[5]47当教师从熟悉的地方流动到一个新的工作环境,面临的不仅仅是在帮扶学校的整体教学框架下,根据实际教学情境而进行适应性转化的问题,还需要综合考虑学校的文化适应与融合的问题。然而,多数轮岗教师由于未能处理好上述问题,导致其专业引领效果并不明显。再加上当地政府和学校对轮岗教师的支持和培训力度往往不尽人意,因此轮岗教师常常“有心无力”,处境颇為尴尬。

(二)帮扶学校:支持性环境与内生性力量缺失

轮岗教师专业引领活动的开展需依托帮扶学校的具体情境,帮扶学校自身的组织文化和管理方式如果不能为轮岗教师提供相应的支持与协助,则将直接影响其专业引领作用的发挥。具体来看,帮扶学校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

1.支持性条件不足,轮岗教师归属感缺失

帮扶学校的重视与支持,是教师发挥专业领导力的重要外驱力。然而,在教育实践中,有些帮扶学校在观念上对轮岗教师的认同度不高,轮岗教师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其在学校日常工作中与普通教师无异,甚至被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被当作外来临时户对待。轮岗教师被学校管理者有意或无意地排斥在外,难以真正参与学校事务及教研活动,专业引领活动难以开展。有些帮扶学校给予轮岗教师的情感关怀不够,面对轮岗教师因工作与生活环境的改变而产生的情感波动与心理适应等问题,帮扶学校并未给予必要的关注和重视,由此导致轮岗教师亦难以对帮扶学校产生归属感和融入感,直接影响着其工作热情及专业领导才能的有效发挥。有些学校对轮岗教师的作用虽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但并未采取实质性的措施予以切实的支持,如轮岗教师与校内教师之间正式交流合作平台的缺失,使得教师之间沟通与交流的渠道单一、频率受限、深度不够;促进教师合作学习的长效激励与评价机制的不完善,导致教师参与合作积极性不高,合作活动随意,合作实效低下;给予轮岗教师的专业自主权有限,使其在组织各项专业活动或进行革新时束缚过多,难有施展才能的空间,专业引领效果亦因此大打折扣。

2.学校文化保守封闭,轮岗教师被边缘化

乡村学校文化处在特定的乡村文化生态环境之中,受到乡村文化直接而较明显的影响,整体看来,传统的乡村文化具有保守性、封闭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在乡村学校一方面体现为对权威、地位及辈分的倚重和推崇。论资排辈在乡村学校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且具有比较稳固的认同,具有行政职务的、年长的、具有一定资历的教师在学校往往拥有一定的地位及权力,各种机会及福利首先考虑的也是他们,而相比较之下,普通教师、年轻教师或刚调入学校的教师的话语权及发展机会均有限;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对新事物的畏惧与对革新的排斥。多数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稳定的工作模式,无需付出太多额外的努力便足以应付日常工作,因此,他们往往不愿走出“舒适地带”,畏于接受教育中的新事物、新理论、新方法,对教育教学变革亦抱有迟疑、游离甚至否定的态度。这种文化的客观存在及深远影响给轮岗教师专业引领活动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阻力和困境:对于专业发展意愿不强的教师而言,轮岗教师在教育理念、课程教学以及教育科研方面开展的专业引领活动,与自己原有观念及工作方式相异较大甚至截然不同,这意味着他们需要走出“舒适地带”重新学习,一定时期内其工作量必将增加,这就不可避免地触及其个人利益,从而有可能采取不合作、被动配合甚至退却的态度来回应轮岗教师开展的各项活动。而在一个教师群体不愿意专业发展的环境中, 努力追求发展的个人往往容易受到排挤或被同事闲言闲语[7]。另外,对于资深教师而言,轮岗教师的这些活动亦可能被视为是对其权威的挑战,他们并不认为自己一直沿用的教育理念或方式方法存在问题,更不希望“别人”对自己驾轻就熟的课堂“指手画脚”。如有研究调查显示,一些轮岗教师反映, 在他们尝试将原校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引入该校时, 并没有获得同侪教师的充分理解与支持, 一些本校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轮岗教师所提出的学科理解以及教学方法持相对抗拒的态度[5]47。在这种保守封闭的学校文化氛围下,轮岗教师常被视为“外来者”及“侵入者”,不仅教师们对轮岗教师开展的专业引领活动多持消极态度,轮岗教师自身也因此而被边缘化。

(三)管理部门:信息交流平台缺失与制度性保障不到位

轮岗教师专业引领效果的不理想,与管理部门提供的配套性措施与支持性制度保障不到位有不可分割的关联,具体来看,管理部门在轮岗教师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1.信息共享平台尚未建立,帮扶需求识别不准

轮岗教师选派的一般流程为,由城市优质学校选拔教师参与轮岗,将备选教师的信息交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再由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帮扶学校在教师数量、教学科目上的缺口统一派遣。这表明,选派轮岗教师所能解决的主要是帮扶学校师资不足、科目不均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帮扶学校的需求主体地位被忽视。行政部门自上而下地派任教师,但未能充分考虑到各校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导致派任的教师很有可能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学校的切实需求,从而既为学校管理带来一定的负担,亦将轮岗教师置于尴尬境地。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一项调查显示,72.7%的校长认为流入教师不是学校需要的, 52.82%的校长认为很难满足交流进来的教师的所谓需求,40.36% 的校长认为交流来的教师不好管理[8]。另一方面,轮岗教师的自主选择权缺失。轮岗教师在选派过程中地位被动,其轮岗需求既不被关注,亦无从了解帮扶学校的基本状况,而这不仅影响着轮岗教师的积极性,更在无形中拉长了轮岗教师在帮扶学校的适应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专业引领活动的顺利开展。上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管理部门并未很好地搭建可供帮扶双方充分了解的详细的、透明的信息共享平台,未能充分地考量帮扶学校以及轮岗教师的综合需求,城市优质学校、帮扶学校与轮岗教师之间的信息沟通不便,从而导致对帮扶学校的真实需求识别不准、定位不明,轮岗教师的专业所长与帮扶学校的客观需求之间的匹配低效,专业引领流于形式,缺乏实效。

2.选拔与培训机制不完善,轮岗教师胜任力不足

轮岗教师作为轮岗实践的行动主体,其专业素养、领导能力以及敬业精神等直接关系着专业引领活动的效果,因此,教师的选拔与培训至关重要。然而,当前教育管理部门关于轮岗教师的选拔与培训机制并不完善:一方面,轮岗教师的选拔标准较低,优秀教师的轮岗难度大,而且,“一刀切”的刚性选拔模式要求教师无条件服从,亦影响了轮岗教师专业引领的热情及效果;另一方面,专门针对轮岗教师的培训机制尚未建立,忽视了轮岗教师的专业发展诉求及专业能力培训。轮岗教师多是在一线成长起来,他们虽然拥有较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能够很好地驾驭自己的课堂,但相对欠缺专业领导力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素养,因而不一定能很好地引领其他教师的专业成长。然而,当前专门针对轮岗教师专业引领胜任力的培训活动较少或几乎没有,从而使轮岗教师对可能在专业引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缺乏心理准备,对在专业引领过程中实际出现的问题亦不能找到合适的理论分析框架,而仅能凭借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自行摸索探究,其效果难以保证。

三、化解轮岗教师专业引领困境的路径

轮岗教师专业引领效果的提升是个体能动性和各部门协作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既需要轮岗教师的踊跃参与及广大帮扶教师的主动配合,亦要有教育管理部门和城乡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实质性支持。在多方协同、通力合作中,轮岗教师才能切实给帮扶学校提供精准的帮助,并促进帮扶教师的专业成长及学校的内生性发展。

(一)关注轮岗教师能力精进和角色认同,提升专业引领胜任力

1.提升专业素养和领导才能,发展专业自我

轮岗教师首先得是一位普遍意义上的“好老师”,必须具备专业的教学知识以及熟练的教学技能技巧,能够熟练从事校本课程开发相关事宜,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熟知教育科研的基本规范,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轮岗教师还应是一位好的领导型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领导才能,包括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探索创新能力以及较强的团队协作与组织能力等。既能管控好自己的课堂,亦能带领其他教师开展专业探索活动;不仅能解决好自己面对的专业难题,亦能引领其他教师发现自身的专业不足并引导其反思、分析直至解决之;不仅自身的专业素养不断提升,亦能激发其他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训练其专业技能。毫无疑问,轮岗教师的各方面能力越强,就越容易赢得帮扶学校领导和同事的信任与配合, 其专业能量辐射范围越大,专业引领的效果也就越好。此外,对轮岗教师而言,原校与帮扶校之间在学生水平、教育教学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异质性既是对其专业能力的考验,亦是其专业发展并带动整个同侪教师发展的重要契机。因此,轮岗教师应克服畏难心理,主动融入环境,与同侪围绕各种教学问题展开交流合作,并将自己经验系统中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先进理念等因地制宜地加以转化,促进专业知识在原有基础上的再生,提高自身以及同侪教师的专业水平。

2.明确“帮扶者”角色,明晰职责义务范畴

轮岗教師作为专业引领实践的主要行动者,只有在主观上实现外部制度性规约到自我角色合理认同的转变,其专业引领才有内在的精神支撑。为此,轮岗教师一方面需要唤醒自身的主体意识,做好成为“帮扶者”的角色准备。在正式进入帮扶学校之前,轮岗教师便应明确其作为帮扶学校的支援者所应承担的基本职责和义务,明晰角色背后的社会定位、专业素养、行动规范要求,对其即将要开展的专业引领活动有明确的认识并做好充分的准备。另一方面,轮岗教师还需在轮岗实践中通过不断的参与、探索、建构,内化“帮扶者”的角色要求,在帮扶学校中切实树立“帮扶者”的形象并取得社会认可。进入帮扶学校之后,轮岗教师需要尽快调整适应期,主动融入学校环境,了解学校发展历史及建设规划,深入洞察教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为有需要的教师提供切实的指导和帮助,引导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探索,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努力在学校营造积极向上、自由民主、致力发展的良好氛围,吸引更多的教师主动自觉地参与到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进程中来。

3.树立全局观念,修炼敬业精神与奉献意识

教师轮岗不仅关系教师个人的切身利益和专业发展,更牵涉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乃至社会和谐发展的大局[3]97。因而,教师应树立全局观念,明确教师轮岗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充分认识到自身所具有的能力对改善农村薄弱学校状况、促进薄弱学校教师发展继而改变农村学生命运等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充分激发轮岗教师的内在激情和能量,唤醒教师潜在的奉献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教师应将自我放置到整个教育事业的大格局中,认识到充满奉献的人生才是积极的、有意义的,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敬业精神,以良好的师德和教风,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自觉地约束自己的非理性行为,担当起改善农村教育落后状况的社会责任。如此,在轮岗过程中,教师不再只是被动的政策执行者,而是一个主动的调适者和变革者,在帮扶校的实践场域中引领学校理念的革新、课程教学的改进及教研的发展。

(二)重建帮扶学校自我变革的主体角色,培育内生力量

轮岗教师专业引领的核心应聚焦于帮扶学校和轮岗教师双方的彼此适应和协调发展。为此,帮扶学校必须重建其自我变革的主体角色和主体地位,通过充分发挥管理体制和校园文化的支持作用,提升轮岗教师对本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借助轮岗教师的专业引领活动来培育内生性力量,激活本校发展动力,精准促进学校脱贫。

1.实行人性化管理,为轮岗教师提供制度支持与情感关怀

帮扶学校需以教师共同发展为着力点,为轮岗教师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持与情感关怀,帮助他们积极进行心理调适以尽快适应新环境,逐步承担起引领变革的责任。为此,帮扶学校首先需转变观念,重新定义轮岗教师的地位与价值,全面认识轮岗教师对学校变革发展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轮岗教师的专业力量来引领本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并认识到这种力量的彰显并不是自然自发的过程,而需要学校提供必要的条件支持及保障,由此明确学校在此过程中的责任与义务。其次,帮扶学校需建立轮岗教师专业引领活动的制度体系,使轮岗教师的专业引领活动得以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通过制度性的安排使轮岗教师的专业引领合法化、常态化。如举办轮岗教师的经验交流会及教育理念宣讲会,使本校教师得以全面了解轮岗教师的专业发展历程心得,系统地了解前沿教育理念及教育发展动态;成立以轮岗教师为核心的教研发展共同体,搭建共享合作平台,促进教师间更好地进行专业对话与学习;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观摩,围绕真实的教育教学问题有组织地展开研讨、协商,在通力协作的基础上将新的理念、新的方法运用到各自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在不断的反思与协商中逐渐完善。再次,帮扶学校还需给予教师必要的情感关怀,关心轮岗教师在新的环境中的心理适应、文化适应及人际关系适应情况,主动了解其在适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诉求心声,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予以解决或满足,使轮岗教师切实感受到学校的关怀与重视,从而得以尽快调整心态,全身心投入学校发展事宜。

2.建设开放合作的校园文化,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

建设开放合作的校园文化,既是轮岗教师专业引领活动顺利开展的外部环境支撑,亦是学校各项改革推行的必要举措。为此,需要做好几方面工作:首先,改革教师考评机制,注重教师能力建设。学校需转变论资排辈的评价文化,以教师实际的教学能力为考核评价的关键指标,给予教学能力突出的、积极追求上进的、有强烈专业发展需求的教师以更多的机会,鼓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其专业技能,并最大限度地给教师的发展提供各种支持;其次,健全教師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创新改革。学校应通过各种方式督促教师走出“舒适地带”,转变教师因循守旧的教育观念,借助轮岗教师的专业引领活动,在学校营造鼓励改革、支持创新的文化氛围,鼓励教师将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运用于课程开发、课堂教学以及班级管理等各项事务当中,积极打造改革创新的典型,大力宣传改革产生的影响及效果,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轮岗教师的专业引领实践中来;再次,倡导教师开展合作,营造互助共赢氛围。学校应鼓励教师以本校具体教学实践为依托,就教师共同面临的、感兴趣的问题,结成多种形式的合作小组,共同致力于问题的解决和实践的改善。在进行问题研讨过程中,教师之间会进行更加频繁的分享、交流和协商, 这将促进教师间知识经验的共享及教育理念的相互影响,同时,在言语的汇聚和思想的碰撞中亦将生成新的教育教学智慧,这些都将构成学校变革的动力源。如此,轮岗教师开展的专业引领活动才是教师发展真正所需,并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大契机,从而得以获得教师们的大力配合与全力支持。

(三)完善政策导引与制度设计,精准推进轮岗扶贫实践

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引导、整合资源、凝聚力量,构建和完善教育精准扶贫制度体系及治理机制,从整体上保障轮岗教师专业引领实践的顺利推进。

1.加强政策宣传与思想引导,提高轮岗政策认同度

部分城乡学校和教师对轮岗工作的不支持、“软抗拒”以及轮岗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与其对轮岗政策的不了解、不认同有关。因此,进一步加强轮岗交流政策的宣讲力度,使城市优质学校、农村薄弱学校以及广大教师充分理解政策设计的目的及意图、了解政策制定的逻辑及流程、把握政策标准的规定及要求,提高对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认识,切实提升各利益群体对轮岗政策的认同度。为此,需从三个方面努力: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专门的政策学习与宣讲活动,使各类学校、教师以及学校管理人员得以对教师轮岗政策有系统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督促学校展开进一步的内部学习与讨论,确保政策理解到位;其次,借助各类媒体,通过各种途径全面宣传轮岗交流对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改善农村教育状况、实现教育公平等方面的意义及价值。在此基础上,大力弘扬轮岗教师优秀事迹,积极推广专业引领成功经验,努力打造积极的社会舆论环境,以此提高轮岗教师的社会地位及社会认可度,激发教师的专业使命感及社会责任感;再次,全面搜集各利益相关群体对轮岗政策的认识及反馈信息,特别是了解其顾虑及需求,在协调各类利益冲突的基础上,创造条件满足各种合理的要求,不仅做好思想引导工作,而且提供切实的保障措施。尤其是轮岗教师,一方面应引导他们认识到专业引领活动对于其自身专业发展以及农村学校及教师发展的重大价值,另一方面亦应充分考虑其合理的利益诉求,妥善解决其实际困难,促使教师从消极轮岗走向积极轮岗。

2.建设校方伙伴协作机制,促进优师与弱校精准匹配

教育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于,精准地识别帮扶对象的真实需求,在此基础上,提供有针对性的、精准的帮扶。针对强弱势学校的孤立发展格局,应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调控下搭建城乡学校之间、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的合作平台,构建共生互促的伙伴协作关系。双方学校提供优化配置的详细信息,并展开直接的沟通交流,在相互协商中就政策的具体实践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展开交流轮岗工作。依托校际合作平台优势,完善优师与弱校的精准识别机制, 实现扶贫主体的精准定位、扶贫对象精确识别与扶贫路径的精准选择,使轮岗教师和帮扶学校之间达到精准配置。为此,首先要建立县域内各校情况的动态数据库。行政部门应充分了解各学校具体状况,从学校所在区域、学校设施、师资队伍建设状况、教师供求状况等评价指标采集数据,全面评估学校发展状况,尤其要精准把脉薄弱学校的“短板”,充分重视学校的个性化需求。在此基础上,根据调查所得数据,对薄弱学校的结构、类型及主要问题等进行梳理,再结合轮岗教师的情况和意愿,综合评判后精准定位合适的教师对接薄弱学校。与此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机制建设和思想引导不断改变薄弱学校被动参与的状况, 增强其“造血”动力,使其更加自主地投入到教育脱贫攻坚的时代潮流中来,促进学校自身发展革新。

3.健全轮岗教师选拔与培训制度,确保轮岗教师质量

轮岗教师专业引领胜任力的提升,依托轮岗教师选拔与培训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为此,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首先,健全选拔机制,提高轮岗教师选拔标准。管理部门一方面积极探索个人意愿与政府任命相结合的选拔方式,允许教师根据自身情况和意愿进行申请, 在考虑轮岗教师意愿和帮扶学校需求的基础上, 遴选分配合格教师。另一方面还需明确规定轮岗教师的筛选标准,加大骨干教师的遴选比例,并综合考虑教师年龄、健康状况、资历、家庭情况、专业发展潜质与动力等多种因素,确保遴选出来的轮岗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引领胜任力,并具有一定教育情怀、较强社会担当;其次,建立轮岗教师培训机制,重视教师的再教育。完善专门针对轮岗教师的“岗前培训+职中培训+反思交流”培训体系。轮岗之前,组织教师参加岗前培训,深度解读轮岗交流政策,并开设针对专业引领活动开展所需的领导能力建设课程,帮助其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和能力准备。轮岗过程中,要为轮岗教师提供定期的专业支持与咨询服务, 给予适切有效的专业指导意见。定期组织开展轮岗教师经验交流会,就共同面临的问题相互讨论、共商对策,并在轮岗结束后,与即将轮岗的教师分享其轮岗认识、收获及反思,为即将轮岗的教师提供参考及借鉴;再次,落实动态跟进式的监管机制,切实提升专业引领实效。在轮岗交流的整个实施过程中,都应该对参与轮岗的各利益主体进行必要的监督,制定各自权力和责任清单,明确轮岗教师、薄弱学校、优质学校之间的责权关系,以便有效地对各主体进行监督、检查和问责,同时,要建立信息公开制度,确保轮岗工作公开、透明, 防止“暗箱操作”,避免虚假脱贫,并及时追踪了解帮扶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状况。

参考文献:

[1] 鲍传友,西胜男.城乡教师交流的政策问题及其改进——以北京市M县为例[J].教育研究,2010(1): 18-22.

[2] 邓涛, 孔凡琴.关于推进基础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化的思考——吉林省城乡师资差异和教师流动意愿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7(9):36.

[3] 蔡明兰.教师流动:问题与破解——基于安徽省城乡教师流动意愿的调查分析[J].教育研究,2011(2):92-97.

[4] 田汉族.刚性教师交流制的实践困境与法律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11(1):44-48.

[5] 宋萍萍,黎万红. 轮岗教师的共同体实践:样态及其优化[J]. 教育发展研究,2018(4):45-50.

[6] 薛二勇, 李廷洲.义务教育师资城乡均衡配置政策评估[J].教育研究, 2015 (8) :71.

[7] 叶菊艳. 从“学校人”到“专业人”:教师流动与教育变革实现的源动力[J]. 全球教育展望,2014(2):92.

[8] 中国教育研究院.教师流动促进学校均衡发展——校长视角下的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状况调查分析[N].中国教育报,2012-08-27(3).

(责任编辑:杨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