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符号互动论下现代师生关系的思考

2020-03-17黄秀群李玉龙

大东方 2020年1期
关键词:教育教学师生关系

黄秀群 李玉龙

摘 要:符号互动论作为一种主要研究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律的理论。与教育教学中的师生、生生这种人直接面对人的活动有很大的关联,通过对符号互动论的研究来探讨教育教学中的人对人的关系,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以实现学生和老师在快乐中教学和学習。

关键词:符号互动;教育教学;师生关系

符号互动论(也称符号相互作用理论,symbolicinteractionism)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律。社会心理学家米德被认为是符号互动论的开创者,除了米德之外,托马斯(W.l.Thomas)、库利等人也对符号互动论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布鲁默(H.G.Blumer)和G.库恩等发展了米德的思想,并形成了以布鲁默为首的芝加哥学派和以库恩为首的衣阿华学派,它们在研究方法等问题上形成了不同的看法。通过符号互动理论的学习,应该怎么将其理论应用于实践,指导我国的教育教学,使其在教育教学领域得到科学合理的发挥其作用。

一、符号互动论的理论渊源

符号互动理论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18世纪苏格兰道德哲学家们的意识流之中,亚当· 斯密、休谟等人为其代表人物。作为符号互动萌芽意念,他们提出:若欲建立人类的科学家,则必须重视人类相互联系的基本事实,并应把注意力集中于人际间的沟通、同情、模仿及风俗上。哲学家们的零星观点在19世纪和20初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在当代符号互动理论的过渡阶段,美国早期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约翰·杜威、查乐斯·霍顿·柯利、威廉·伊萨克·托马斯斯及乔治·米德等人对该理论的诞生起了重要作用。

社会心理学家米德被认为是符号互动论的开拓者,他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次系统地论述了符号互动论的思想,并于1934年发表著作《心灵、自我和社会》,也有将其翻译成《精神、自我和社会》[1]他以进化论思想作为铺垫,指出“精神和人类之间的符号沟通可使人类能够进行对于生存来讲十分必要的合作;从持续进行的社会过程开始,精神、自我和社会产生于这一过程。”

符号互动论一词首先使用的是布鲁默,认为:“人对社会客体的作用应依据该客体对他的意义,社会客体的意义来自于社会互动,而意义则是在解释过程中获得和改变的。布鲁默学派把社会互动解释为符号的直接沟通,人能够设想他人或群体如何评价个人,即能够通过扮演经过概括化的他人角色,并相应地解释情境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2]他与库恩关于互动论的论战成为继米德互动论体系发展的主旋律,他们都同样强调人类运用符号的能力以及发展思维、确定意义和自我反省的能力。布鲁默和库恩的理论探讨发展到后来最终构成当代符号互动论的基本理论框架。

二、符号互动论的主要观点

符号互动论是教育社会学三大流派中解释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支。符号本是一个哲学概念,指传达信息的基本单元。[3]它是对事物的表征,也是语言、动作、表情等的代码形式。一个事物之所以用符号来表征,是因为人们赋予它意义,这个意义是大家所公认的,或是相关人所承认的。符号互动论所指称的符号是“有意义的姿势”,其“有意义”就包含了符号互动论的核心内容。符号代表了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符号互动则表达了人们在社会中的交往,它不仅在物理性层面上,而更多的是语言、动作、表情等这些表达人们思想的形式上。人类生活在一个充满符号的宇宙中,“互动是构成社会的基础”。[4]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通过符号的传达得以进行的,这样才能促进人类之间的交流,社会结构得以稳固形成。”总之,概括来说,符号互动论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点:

(一)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心灵和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都以符号使用为先决条件。如果人不具备使用符号的能力,那么心灵和社会就牌一片混乱之中,或者说推动了存在的根据。

(二)语言是心灵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能使用语言这种符号系统。人际符号互动主要通过自然语言进行,人通过语言认识他人和社会。

(三)心灵是社会过程的内化。事实上内化的过程就是人的“自我互动”过程,人通过人际互动学到了有意义的符号,然后用这种符号来进行内向互动并发展。社会的内化过程,伴随着个体的外化过程。

(四)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的,并不是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个体在符号互动中学会在社会允许的限度内行动,但在这个限度内,个体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处世行事。

(五)个体的行为受他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人对情境的定义,表现在他不停地解释所见所闻,赋各种意义于各种事件和物体中,这个解释过程,或者说定义过程,也是一种符号互动。

(六)在个体面对面的互动中有待于协商的中心对象是身份和身份的意义,个人和他人并不存在于自身之中,而是存在于互动本身之中。

三、对现代师生关系的思考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既含有目的、内容、制度、方法等方面的因素,又具有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的层次,它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整体系统。但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5]教育措施包括教育内容和手段,教育内容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影响物;教育手段是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既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方式和方法,也包括进行教育活动时所运用的一切物质条件。而符号互动论中的符号代表了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符号互动则表达了人们在社会中的交往,它不仅在物理性层面上,而更多的是语言、动作、表情等这些表达人们思想的形式上。人类生活在一个充满符号的宇宙中,“互动是构成社会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通过符号的传达得以进行的,这样才能促进人类之间的交流,社会结构得以稳固形成。”

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时时处处都是符号,符号充斥了教育的整个活动。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如何通过教育措施实现二者之间的良好互动,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利用好符号互动理论和符号,通过对符号互动理论和符号的了解及研究,从中受到对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启示,以解释学视角中的符号互动理论更好的指导师生关系在教学中的良好互动。总的来说,是一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和文本之间的互动、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互动、师生各自的内在互动。如图所示:

(一)生生互动——师生关系的助跑器

在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是学生,学生是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一个不可构成教育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角色。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健全发展少不了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只有激发了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性,才能实现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应有地位,使教育教学活动充满活力、激发学生的思想、开拓学生视野和实现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容易形成学生群体的规范和价值观念,这种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也有利于新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和建立。因此,生生之间的互动,是实现师生关系的助跑器,有了生生之间的内在互动,才有了师生关系的外在建立,为师生关系的良好建立起到了一个推动作用。

(二)师生互动——师生关系的根本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师传生授的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站在神圣的三尺讲台上不可侵犯的传授者;而学生则是乖乖坐在低过讲台的课桌上静静地听教师讲解,甚至还会背着手,不允许有一丝的声音打扰课堂,打断教师授课的思路,更不允许对教师有任何的无礼无敬的行为出现。但学生不是简单的物体,他们是人,是有活力、有生命、有能动性的人,而且还是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理想、观念、想法、价值观等等。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想建立新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必须打破原有的“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打破原有的“师传生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有更多的话语权,和教师有更多的面对面、直接的对话权,允许甚至鼓励学生发言、质疑、讨论、争辩,在这样一种师生互动中,激发学生的激情,开户学生的智慧之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思想,从而形成一種全新的师生关系。因此,师生互动是师生关系良好建立的根本。

(三)教师和文本、学生和文本的互动——师生关系的基础

师生关系的建立不是凭空而来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共同构成了教育活动。文本在整个师生关系的建立中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作为中介沟通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灵,教师和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则构成了师生关系形成和建立的基础。文本即教材或教学资料,是老师与学生产生交流互动的一面镜子。按照符号互动理论,文本就是镜子,和学生可以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形象。通过这面镜子,大家也可以看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师生之间通过文本对话,进行互动,他们在对话中通过移情性体验,在“你”中发现了“我”,即“镜中我”。[6]通过这种文本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也构成了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基础,不再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无米之炊,无水之源。

(四)师生各自的内在互动——师生关系的目的

教师和学生都是各自独自的单独个体,在师生关系的建立上,除了有其他外在因素外,还有各自的内在因素,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各自的内在互动,只有建立在各自的内向互动基础上,才能建立好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能动性的单独个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双方都需要不断的内在反省、检视,以求达到更高的境界,更好的建立好师生关系。同时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也在于使学生和教师能自我成长、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而师生关系中各自内在互动有利于实现这一目的。因此,在师生关系上,师生都要做好各自的内在互动,以建立好更稳固、健康、健全的师生关系。

四、结语

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是教育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运用教育社会学解释学派中的符号互动这一微观理论对师生关系进行分析,是从一种主观的角度探讨教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从而,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这一理论来反省、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以符号互动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师生关系的建立,进而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与学生建立起良好、民主、平等、友好的全新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毛晓光.20世纪符号互动论的新视野手探析[J] .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2]特纳,乔纳森·H.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 .吴曲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0页。

[3]陈夏英.试论符号互动教育观[J] .铜仁学院学报,2008,(4):72。

[4]宋丽范.符号互动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4):20。

[5]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9页。

[6]邱泽厅.社会学是什么[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64页。

作者简介:黄秀群: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理论、幼儿教育等。李玉龙:贵州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毕节市中心分校讲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理论、中职教育教学等。

(作者单位:1.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师范学院;2.贵州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毕节市中心分校)

猜你喜欢

教育教学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师生关系好很重要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论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医学院校临床药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开展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
还原一个纯洁的师生关系
如何关爱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