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探析
2020-03-17辛兵
辛兵
摘 要:經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使得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出现大量剩余,这些劳动力涌进城市务工,造成农村儿童大量留守的社会问题。这些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家庭教育支持,因此在学习情况和心理发展上很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目前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问题研究成为了社会性的研究课题,基于此,本文集中分析和研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问题解决路径,希望研究内容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农村学校;教育;留守儿童;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02-0188-01
经济社会建设进程中,留守儿童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家庭问题,已经成为受到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其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关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问题。由于留守儿童缺乏来自于父母的家庭教育,又由于农村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滞后,导致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未成年人的教育应该是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的责任,因此我们需要构建全方位教育管理机制,切实解决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问题。
1.健全留守儿童档案,整合学校社区管理力量
社区和乡镇学校要联合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学校和社区需要及时、详细掌握留守儿童情况,档案的主要内容包括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个性特点、心理健康状况、家庭情况、目前监护人的情况和实施监护行为的落实情况等。基于这样的基本要求乡镇学校和社区要不断完善档案内容,为学校管理、教师管理以及社区管理提供有效依据,在实施管理教育的过程中要做到 “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够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解决提供针对性思路,促进教育管理工作质量提升。由于留守儿童大量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和社区中度过,因此这个过程中学校和社区要联合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加强和监护人以及学生家长的联系,建立定期三方交流制度。留守儿童在学校期间、社区活动期间以及家庭活动期间,他们表现出来的问题以及突出表现都要记录下来,总结应对留守儿童心理、学习问题的好经验和方法。
2.建立教育管理制度,有效落实管理监护责任
教育制度的制定和完善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提供了保障,将监护责任有效落实,促进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和秩序化发展,避免在教育管理实践工作中出现时松时紧或是无人抓落实的情况。尤其是针对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学校和社区需要建立 “一帮一”、“结对子”的管理工作模式,保证“问题儿童”的问题得以及时解决,避免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使监护责任制度得到落实;强化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教育,明确监护人、学校、社区在教育管理实践中分别承担的责任,强化责任意识才可以为后来的留守儿童管理工作提供依据。部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和管理能力不足,没有有效监护人,这时候学校就要和留守儿童所在的社区进行协商,社区干部要配合签订留守儿童第二监护人责任书,协助学校管理,避免出现管理时间空白的问题;部分留守儿童不愿意上学,选择辍学在家,或者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原因无法继续学业,学校要做好家庭工作,争取社区帮助,帮辍学儿童返校,使其能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3.加强心理健康辅导,完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机制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我们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关注的首要问题之一,由于家庭原因,留守儿童家庭关爱以及家庭教育上缺乏,因此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也是我们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在应对措施上,首先,学校教育工作中,教师需要强化自身的责任感,积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情况,并建立家校沟通机制,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家长及时汇报,教师还需要有意识地向家长和监护人普及正确的教育方式。其次,学校需要有意识提升自身的教育管理能力,如创设安全教育课程,引导留守儿童建立安全防范意识,减少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合理安排教师数量,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服务,且树立主动服务意识,积极关心孩子的异常表现;添置书籍、建设活动室,利用课外阅读以及课外实践活动,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减少他们的孤独感。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目前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想要切实解决这一问题确实需要多方形成合力,政府、社会、学校、家庭要形成联合力量,为留守儿童提供健康、有爱的成长环境,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在得到普遍关注的前提下,确实有所改善,但是也还没有形成理想的教育管理模式,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本研究立足农村教育实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展开探讨,希望本研究提出的建议可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刘朝阳,李慧丽.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管理现状与策略[J].中外交流,2015.22(35):135-136.138-139
[2]方云彦,王罗晓.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强化措施初探[J].学周刊,2017.21(02):1150-1152.1154-1155
[3]万展豪,张颖里.浅析现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强化措施[J].学园,2016.22(01):107-109.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