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情绪管理对营运安全的重要性
2020-03-17李佳敬
李佳敬
【摘 要】汽车已作为人们出行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故交通营运安全问题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点。因此,公交车司机应当做好自我情绪管理,原因是行车过程中会突发各类问题,可能会危害乘客的生命安全。为降低行车安全隐患现象,需要司乘人员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缓解行车过程中的压力,有利于提高行车的安全性。基于上述,文章就情绪管理对实践营运安全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情绪管理;营运安全;心理
引言:
公交车司机的情绪问题会直接影响行车营运安全问题,其原因是焦虑、烦躁、暴躁的情绪会让人体陷入消极状态,可能会降低消行车的安全性,其中“贵州安顺公交车坠湖事件”已成为交通营运安全事故的典例。因此,为降低驾驶员人员心理问题、情绪变化异常对行车的威胁,需要驾驶员人员做好自我情绪调节和情绪管理,借助合理的方式疏导他们的压力,有利于提高行车的安全性。
一、造成驾驶员情绪波动异常的原因
1. 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因素会直接干预驾驶员的心理状态,原因是子女、父母、亲友的生老病死会导致驾驶员情绪出现波动。若驾驶员受到此类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影响驾驶员的个人睡眠质量,致使行车过程存在疲劳驾驶的情况,严重危害了公交车的营运安全。另外,若驾驶员家庭出现变故时,可能会导致驾驶员长期注意力不集中,存在思想“抛锚”的情况。当驾驶员受到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时,自然会导致驾驶员在岗期间存在焦虑、抑郁等压抑的情绪,而这一现象会直接造成行车隐患问题[1]。
2. 外界环境因素
公交车营运作业通常处于较为复杂的环境状态下,行车过程会受到暴雨、大风、冰雹等天气,而这一因素可能会影响驾驶员的情绪。若驾驶员没有经过系统、全面的心理干预,可能会无法面对复杂、多变的作业环境。一旦出现此类现象时,若驾驶员出现紧张的情绪时,就会降低其注意力及专注度。另外,过程中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导致现场行车作业方面的隐患问题。因此,指导驾驶员学会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行车作业,消除消极心理情绪的负面影响,有利于降低交通安全隐患的发生概率。
3. 个人心理因素
当驾驶员受到严重的心理打击时,可能会致使其心理出现“扭曲”的情况。其中,“贵州公交车坠湖”事件正是由于驾驶员因“拆迁赔款”问题而造成严重的不满心理,致使21名乘客全部溺亡。另外,若管理制度不科学,可能会导致驾驶员对企业存在不满,或者是赏罚不科学而导致驾驶员存在敌对心理,就会致使驾驶员带着负面情绪行车作业,严重降低了行车过程的安全性。
二、强化情绪管理对营运安全的重要性及措施
1. 重视岗前自检
为提高行车的安全性,驾驶员应当消除自身心理、情绪的波动,在上岗前检查自己的行动力和心理状态,判断自我状态是否符合上岗要求。首先,驾驶员应当明白内在动力因素。其中,驾驶员应当尊重自然、爱护、拥护生命,一切以乘客的利益和生命为核心。在此过程中,管理人员可向驾驶员渗透“138路驾驶员遇迷路乘客助其回家”“福建驾驶员捶胸完成最后举动”等事件,促使驾驶员从内心深处热爱司乘岗位,能让驾驶员改变自己的价值观,这对于后期心理素质教育的开展是有利的[2]。其次,基本功训练中,驾驶员应当强化简单动作的训练与回顾,并在过程中完成自我检测,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车意识。例如管理人员应观察驾驶员的着装、岗前心理状态等情况,分析驾驶员是否在岗前存在饮酒情况。若过程中发现驾驶员存在情绪不稳定、情绪低落的现象时,管理人员应立即与其进行沟通与交流,帮助驾驶员走出困境并排除负面心理,待驾驶员情绪稳定后指导其投入到工作当中。再者,驾驶员应保持坚决、果断的心理,原因是驾驶员需要及时应对行人、车辆的通行,若过程中存在判断失误的现象,可能会导致安全隐患。因此,岗前分析中应当评价驾驶员判断、分析能力,探讨驾驶员是否能第一时间处理存在的问题。总之,通过对驾驶员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分析驾驶员的决断能力,有利于为后期技能培训提供技术支持。
2. 重视对驾驶员心理情绪的筛查
为降低不安全的行车、营运事故,需要管理者协同心理咨询师及时筛查职工的心理状态,并给予驾驶员专业、全面的心理干预,帮助驾驶员顺利完成行车作业。在此过程中,管理人员应当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考核:第一,应当评价驾驶员A3机动车驾驶水平,依据专业、全面的技能测试评估职工能够做到随机应变、灵活处理安全隐患现象等问题。例如可评价驾驶员能否做到“礼让行人”,评价他们是否存在“侥幸心理”“盲目作业”“逆反心理”等状况。通过对驾驶员的情绪展开分级评估,再对不达标者进行复测和情绪指导训练,促使驾驶员可及时稳定情绪,并带着沉稳的到情绪应对突发事件。第二,应当评价驾驶员的家庭情况,分析驾驶员家庭现状及情感情况,若存在情绪波动严重者不应给予上岗。在“贵州公交车坠湖”事件的教训中,管理人员应第一时间评价驾驶员对安全行车含义的认知度,帮助驾驶员第一时间解决赔偿问题,能促使司机始终保持一个乐观、积极的情绪。第三,驾驶员自身应分析在行车过程中是否存在紧张、急躁、麻木的情绪。若遇到突发事件时,驾驶员应秉承“安全第一”的操作意识,第一时间调节自己负面心理情绪,贯彻善良、社会责任意识,促使他们可及时调节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以便积极的、全神贯注的进行行车作业[3]。
3. 重视安全技能培训
管理人员应加大对驾驶员技能的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应围绕心理学、情绪控制、社会学等方面的内容开展,帮助驾驶员在教育过程中掌握正确的行车规范及行车方法,掌握与行车相关的风险问题。通过认知、改正行车隐患,并在阶段性教育中进行技能培训,促使驾驶员及时更新、拓充正确的驾驶习惯,这对于降低行车安全隐患是有利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指导驾驶员充分认知情绪管理的认知内涵,掌握方法,结合有效地管理和培训措施,有利于让驾驶员形成科学、正确的日常行车规范,也能让驾驶员在调整自我心态的同时形成正确的驾驶观念,这对于消除不安全行车事件是有利的。
参考文献:
[1]裴秀生. 情绪管理之"认识情绪"[J]. 华北电业,2019,No.303(12):72-73.
[2]王东,朱峻涛. 情绪管理在交通管理中的探索研究[J]. 健康世界,2020,27(09):75-77.
[3]仇春云. 心理學在情绪管理中的有效运用[J]. 心理月刊,2020,000(002):P.43-43.
(作者单位:长春公共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教育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