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雕塑艺术与建筑的关系
2020-03-17王思哲肖福科
王思哲 肖福科
【摘 要】雕塑艺术最早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而建筑艺术也很早便出现,本文通过比较不同时代的雕塑艺术与建筑艺术发展轨迹,探究雕塑与建筑的相似与不同,渐行渐远还是殊途同归。
【关键词】雕塑;建筑;关系
雕塑是一种相对永久性的艺术,传统的观念认为雕塑是静态的、可视的、可触的三维物体,通过雕塑诉诸视觉的空间形象来反映现实,因而被认为是最典型的造型艺术、静态艺术和空间艺术。雕塑艺术如果去追溯它的前身,你可以回到几万年以前,雕塑这一艺术门类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的进步,宗教,人类的哲思,开始对艺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旧石器时代,石雕,骨雕,这类在现代人看来简陋的材料已然是当时的艺术形式。到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时代,城邦的出现,使得人们对建筑的要求更高,他们的建筑不仅仅能抵挡敌人或者野兽的侵扰,还要对他们的信仰报以足够尊重。有的人说建筑也是雕塑的一部分,这当然很有道理,从宏观的角度来思考,建筑是可以被看做一件巨型雕塑。而有得观点则认为建筑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不属于雕塑艺术的范畴,甚至是建筑艺术成就了雕塑艺术。从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雕塑艺术与建筑的关系确实“暧昧”,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下面我们展开论述,探究雕塑艺术与建筑的关系。
一、新旧石器时代的雕塑与建筑
在旧石器时代,雕塑还不能成为雕塑,由于工具简陋,只能满足一些日常的饮食与狩猎,由于有计算时间的要求,出现了“刻”,这种简单的活动,在骨头上记录一些重要事件,在墙上记录日期。
在这一时期,真正意义上的建筑也没有出现,多位洞穴或简易的茅草的搭建。
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懂得如何“经营”自己的生活,种地有了章法,有了农业的雏形,捕猎的工具也更加丰富,对火的掌握,使得这一时期开始出现了器皿,但这一时期的陶器多为火候不足的粗陶,随后进而发展出了厚胎的素面灰褐陶,一点点的向彩陶发展。这便是早期雕塑的雏形,即人们对体的初步理解,虽然多为实用性,但也能反映出当时的审美。
由于当时农业的快速发展,出现了用以居住的房子,而由于人类原视的居住形态,这种房子一般为多间式、平顶。甚至一些有威望的首领的屋内会出现牛头型制的雕塑,虽为装饰作用,但这一时期的雕塑与建筑俨然还是混为一谈。
二、古希腊时期的雕塑与建筑
到了古希腊时期,人们的思想进一步打开,由于战争很少,致使每个城邦都有很好的发展,生活富足,人们开始热衷于文化,开始关心周围的世界,热衷于思考,发现美,并报之以热诚。独立的塑像也随之出现,热爱运动的希腊雕塑家开始为优美的身体塑像,米隆的《制铁饼者》就是很好的例子。
文化迅速发展的希腊城邦,开始有自己的信仰,他们要为自己信奉的神建造庙宇,给诸神一个“家”。大型的宫殿,宏伟的庙宇开始出现,用于祈祷的大型场所也随之而来。《帕特农神庙》是希腊建筑的代表作,也是那个时代耀眼的巅峰。但在建筑中,依然能够看见雕塑的影子,庙宇顶端的,象征着神的雕像,庙宇四角的雕像,以及支撑庙宇的柱子,似乎也能给人一种雕塑的感觉,整个《帕特农神庙》依然给人一种雕塑堆砌起的建筑这种感觉。所以在这个时期,虽然雕塑与建筑各自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甚至在我们现在看来可能被奉为“顶峰”,但依然有相互依附的关系。
三、二十世纪以后的雕塑与建筑
从古典时期以后一直到现代艺术出现之前,虽说建筑与雕塑都在各自的“轨道”上按部就班的发展着,但情况与古希腊时期的情况不仅相同,建筑里有雕塑,雕塑里有建筑,相互依存。在《凯旋门》上依然有着浪漫主义雕塑家罗丹的手笔。而随着二十世纪流水别墅,以及包豪斯团体所带来的在设计上新的审美以后,建筑的功能性与外观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世纪末,用钢铁、玻璃和混凝土建造的大胆的结构工程,就预告了建筑艺术领域的一种新美学,对当时仍沉湎于历史性建筑风格的建筑学表示了明确的否定。在桥梁、厂房等纯实用性建筑中作为难以避免的缺陷而接受的东西,首先是在名胜建筑、宗教建筑或住宅建筑中被彻底否定了。再一次进行了最后的尝试,用一种妥协来处理历史至上主义和节俭实用性该怎样抉择的问题,那就是一种在装饰艺术和建筑雕塑方面新发展起来的装饰性。这种“现代风格”引领了人们新的艺术思考与设计理念,也是从这里开始,雕塑与建筑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分道扬镳”。在同一时期,布朗库西那种带有强烈的人性思考的雕塑也注定雕塑艺术走进了一个新时期。
四、后现代建筑与当代环境雕塑
时间来到当下,当你置身某一个广场上,看看四周,标志性的雕塑屹立在街头,与周围的空间,环境,熙熙攘攘的人流契合的相当完美,它们共同构成了当下美好的城市风景。雕塑艺术发展至今,它更密切的联系着你我的生活,雕塑艺术家们思考的是如何让更多的人关注它,又不让更多人关注它,这里的意思是艺术家在思考著如何让雕塑更好的融入环境,悄无声息的走进人们的每一天,回想一下文章开头的,带有实用性的陶土罐子,再看看你身边广场上的雕塑,它从一种“实用”转入了另一种“实用”,从生活转入了精神。这个时期雕塑也很难看到被与那个建筑融为一体,这个时期的雕塑已经有了自己更深层次的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在现代艺术中出现了反传统的四维雕塑、五维雕塑、声光雕塑、动态雕塑和软雕塑等。这是由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出现,冲破了由牛顿学说建立的世界观,改变着人们的时空观,使雕塑艺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识和表现世界,突破三维的、视觉的、静态的形式,向多维的时空心态方面探索。
再看一看城市中的建筑,“火柴盒”式的建筑给人们带来压抑的感觉,这些“火柴盒”也没有了古希腊时期,建筑上放置雕塑的做法了,建筑在自己实用性方面发展的同时,也注重了自己在美学上的进步。
通过上文的列举与比较,雕塑与建筑从最初的互为表里到现在,似乎也并没有真正的分道扬镳,我们可以看到,当代的雕塑更有了建筑感,而建筑里也更有雕塑感,表面上两种艺术形式早已与最初的形态大不一样,但仔细思考,会发现,它们在更高的地方来了一次“重逢”。
参考文献:
[1]《剑桥艺术史》 [美]苏珊·伍德福德 等 著
[2]《当代艺术的主题》 [美]简·罗伯特 等 著
作者简介:
王思哲(1993.08.16),男,汉族,辽宁朝阳人,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 研究方向:环境雕塑与室内装饰应用研究。
通讯作者:
肖福科,大连工业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