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2020-03-17陈晓迪
陈晓迪
[摘 要] “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几千年的中华历史,拥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 如何吸收这些文化积淀,就要从诵读传统经典开始。何为经典呢?时间是个最伟大的作者,它必将写出最完美的答案。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华传统经典是“在古今浩如烟海的书籍中筛选出的精品,是我国民族文化、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学的典范、精华和荟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还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
[关 键 词] 中华经典;诵读;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7-0166-02
一、中职学生诵读中华经典的意义
众所周知,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学生文化底子薄,素质偏低。极少有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学生,大多数学生是学习态度不端正,生活目标不明确,阅读学习兴趣不浓厚。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重视程度下降。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型应用人才,课程的编排只是一味突出就业,强化职业实践能力,因此专业课成为主课,文化课成为副课。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不高,不再像对待普通高中学生那样,重视传统文化的熏陶,人文精神的积淀。这就让学生自身不能获得正确的培养,人文光辉在他们身上缺失,语言粗鲁、行为错失,社会上也形成了对中职学生的偏见。
现如今的中职学生三观越来越趋向于金钱至上的实用主义,所作所为让人担忧,充斥耳边的网络语言已经很难承载中国当下厚重的文化。
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孝敬父母、热爱家园的情怀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古诗词教学还可以让学生积累词语,为日后打下扎实的基础。而传统文化教育则可以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完成。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
近几年,教育部非常重视中华经典的传承,“诵读经典”活动在各个学校此起彼伏,但是,中职学生阅读经典的状况令人担忧。北京大学教授王余光认为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人格必须要读经典。王余光说,“读经典的好处,首先能够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认同,如果连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都没有读过,何以谈到认同?”并非读经典就会照搬其中体现的价值观。在文化的传承中,我们实际上是在不断地做选择,来选择与新的时代相适合的价值观。
诵读经典,让我们的学生在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同时,获得影响他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有利于开阔人文眼界、修养德行、认识社会、提高文化底蕴、美化心灵、重塑正确的世界观,获得积极向上、关爱社会、热爱生命的人生观,不再一味追求金钱的价值观。
二、中华经典诵读对提升中职学生语文素养的影响
语文教学以美为境界,美能激智,美能发辞,美能怡情,美能育德。诵读脍炙人口的中华经典,既丰富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又能引领学生发现、欣赏、感悟、表现、挖掘美。中职学生课余时间充足,把额外时间变成经典诵读的展示平台,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释放激情,不但能培养创造力、想象力,还可以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加上老师适时的诵读方法指导,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读书诵读聚会,把人文关怀浸透到学生的心灵。诗歌不再是距离学生遥远的文字,而是学生生活中亲密无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样最终激发了学生主动自读的意识,慢慢养成了热爱诵读的习惯,即使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也是一个内心丰盈、灵魂富足的人。诵读经典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
(一)诵读中华经典,让学生赏析它的精妙语言
中华经典作为现代语言的源头,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国艺术宝库的奇葩,言简意赅,诵读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被广大学生所喜爱。如荀子《劝学》中的“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人张口即来;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些语句几乎无人不晓。诸如此类的句子学生不但耳熟能详,还常常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在作文之中。我们在赏析这些妙语时,有一种“如逢故友”之感,心中洋溢着暖融融的气氛。
(二)诵读中华经典,汲取文化精髓
中华经典有着极其丰富而独特的内涵,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如春风化雨般的汲取其精神营养,转化为自身的素养积淀。如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以“极夫游之乐”为开端,说明了“非常之观”在险远之处,人们如果要想欣赏到这种险峻奇美,必须要具备以下条件:坚强的意志、足够的力量、一定的物质基础。当然,作者在这里记游褒禅山不为记游,而是为了阐明人生哲理:无论治学处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苏轼的《赤壁赋》写了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主客问答,凭吊古人,阐述哲理,表达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诵读中华经典,丰富语言积累,促进身心健康
语文学习是个积累的过程。积累是前站,读背结合,才能让学生储存海量的语言材料,这样就能非常熟练地将自己的日常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准确、形象、立体地描绘出来。如今的中职,课堂成了一些学生说废话、玩手机、睡觉的专场,即使教师如雷轰顶般的吆喝,对他们来说也无济于事。面对这样的课堂,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能不头疼吗?能不着急吗?思前想后,我终于悟出了一些門道。也许诵读中华经典是一味解药。因此我挑选了一些优秀的经典诗文,天天让学生诵读,经过一年多的坚持,学生开始慢慢地变了,自觉不自觉地以圣贤的思想为标准,来对照检查自己的言行,促使自己行为好转,内心清澈,心地美好。
(四)诵读中华经典,有利于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天天诵读中华经典,就是与经典对话,就是充实学生的文化积淀,增长为人处世的智慧,享受丰富的精神生活。中职学生日常接触的大多是专业课知识,文化课接触比较少,而中华经典文质兼美,在反复诵读中,学生提高了阅读能力,提升了理解能力。同时,学生通过熟读精思,从中受到感染,对今后如何做人、如何做事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都有所触动,审美情趣得到激发,思想获得启迪,认识得到提高。
(五)诵读中华经典,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和文化品位
中华经典包罗万象,涉及内容广泛,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必须要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因为所有学科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这样做,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另一方面丰富学生内涵、提高品位,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让那呼之即出、信手拈来的名句经常在习作中出现,成为许多学生表达情感、陈述观点的依据。
(六)诵读中华经典,有利于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
中职学生这个群体,大多是来自各个学校水平一般的学生,能力比较差,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也不高。面对这样一群需要改变的学生,我们必须从改变自己的课堂入手,改变学生的思想,让他们重视学习中华经典诗文。自从督促学生天天诵读中华经典以来,语文课堂上,“低头族”少了,“瞌睡族”醒了,“手机族”不见了。代之而来的是埋头学习的学生,窃窃私语交流的伙伴,互相检查背诵的学生。杂乱无章的教室变得有序、精致。进入教室,如进入一个优雅的学习环境,让人神清气爽。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时,大家能够各抒己见,都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虚心学习态度,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从中汲取营养;读书写作业时,还会用“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要求自己;在课后也用《礼记》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指导自己的一言一行。很明显,学生通过诵读中华经典,提升了自己的文学修养,提升了自己做人的品位,提升了自己处事的规则,中华经典诗文让学生逐步提高。
三、挖掘教材本身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教育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古诗词,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比如,可以结合古诗词内容,适时地进行伦理道德教育、风俗习惯教育、文化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这些教育内容,从中选取对学生有益的内容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是语文教师必须做到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特点、地域文化特色、称谓特点、官职变化、节日习俗、当时的历法等内容。通过诗人的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来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及文化习俗,还原场景。因此,语文教师最核心的任务是挖掘诗词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从里面体会诗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从中受到教育。比如孟郊的《游子吟》、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静夜思》、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诗词,均包含了尊老爱幼、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浓烈、积极的思想感情。通过学习,能够让学生受到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珍爱友情等的教育,这要比泛泛的说教强一百倍。
《归园田居》《望庐山瀑布》《过故人庄》等山水田园诗歌则充满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农村田园生活的向往,是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追求生活美的重要内容。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诗歌所提供的内容丰富多彩,教师必须避免盲目崇拜的心理进行教学,必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创造性地运用这些内容。
四、诵读中华经典,有利于对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中职学生在诵读经典中慢慢感受到:经典不是标本,它活在当代,有强大活力,能参与当代文化建构,是影响人类灵魂的文化遗产。学生从经典中不仅获取知识,更是获得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可以为个体提供心灵上的抚慰和进取力量,使个体产生归属感、成就感,使心灵有所归依。
让我们把“经典诵读”变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并用其唤醒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灵,健全学生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刘丹.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探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2]牟骊安.贵州省新华书店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贵州:贵州大学,2009.
[3]张焱.经典如何吸引读屏时代的大学生[N].光明日报,2019-08-20.
[4]吕小鸽.诵读古诗文对大学生的影響[J].语文周报:教研版,2017(11).
[5]周美华.经典诵读,创建书香校园[J].教育科研论坛,2007(9).
◎编辑 郭起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