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朱自清散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2020-03-17沈洪瑞
沈洪瑞
朱自清的散文创作,早期清秀生动,发展到后期淳朴腴厚,激进深邃。文笔中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应该说,这是对朱自清散文艺术的一个十分精确的评价。其中以《荷塘月色》的成就为最高。本文将从修辞学的角度分析这篇优美的散文。
一、《荷塘月色》中消极修辞的运用
散文开篇写到: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作者不冗繁拖沓,不用大量铺垫,直接简明扼要的表明自己的心情“不宁静”。词语的锤炼和句式的选择是《荷塘月色》消极修辞主要表现形式;如:
“妻在屋里拍着润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这句中“迷迷糊糊”表现了母亲哄着孩儿渐渐入睡的情态;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中“阴森森”一词表现夜路黑暗、凄清的样子,也从侧面表现出作者凄凉苦闷的心情。再如: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零星”一词运用极为准确,说明白花数量之少,但是却恰到好处。又如: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这句中“峭楞楞”一词生动形象的描绘了灌木丛生长的不规则,枝叶四散,也说明了作者对词语选择的谨慎性。句式的选择在文中也有体现;如: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这一句运用近乎相对的短语来表现作者复杂的心情;再如: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
这句话,从大体上看是一个积极修辞中的比喻句,但是抛去修辞格不谈,句子则表现出严密的逻辑性,从作者的眼中先看到荷叶,依次出现白花,在观察花开的形状,是严格按照人的观察顺序描写的。文中有大量的叠音词,增强了语句的韵律美,同时也加强了文意。
总而言之,消极修辞在这两篇作品中运用十分广泛,但并不为人们所重视,因其不如比喻、拟人等积极修辞手法所表现的那么生动形象,但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荷塘月色》中积极修辞的运用
积极修辞是指运用修辞格来描绘人或事物,使其具有鲜明的美学特色,《荷塘月色》这两篇散文对修辞格的运用可谓是匠心独运,几乎文章的大部分都在使用修辞格,使得文章灵活生动,富有美感。
(一)比喻的运用
比喻的使用,可以深刻的东西为简单,抽象为具体,形象地概括了。也就是因为比喻有这种作用,才使文章更有吸引力,能更好的打动和抒发人的情感。例如: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句话是隐喻普遍,荷叶白相比,中间成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像写荷花的叶子和白色的花千娇百媚的形状。
(二)比拟的运用
比拟即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写或把人当做物写,或把甲物当做乙物写的修辞格。它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拟人即把物当做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情感。如: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写出了荷叶轻盈高挑的姿态。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句中把微弱的路灯光比拟成渴睡人的眼,形象的表现出灯光透过树缝后被削弱的迷离、暗淡的样子。还有写荷花,
“羞涩的打着朵”,“叶子肩并肩紧密地挨着”,“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
这些都透漏着作者的喜爱之情,使文章具有超强感染力。
(三)排比的运用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联系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格叫排比。
《荷塘月色》中是排比和比喻连用来描写景物,如: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一句是博喻和排比连用,表现出淡月映辉,荷花晶莹剔透的光彩以及荷花一尘不染的高贵品质。
(四)引用的运用
引用也叫引语,即援引现成的语言材料,如名人名言、成语、谚语等来说明问题的修辞格。引用的好处是所引用的話是人们熟悉的或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使用这种辞格可以使论据确凿,加强说服力,使语言简练隽永。
《荷塘月色》中同样也是两处使用引用,一首是南朝乐府诗《西洲曲》,另一首是南朝梁元帝的《采莲赋》。作家借《西洲曲》主要是要表达对以往“情人”的思念。《采莲赋》的引用是在作者“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本是一首爱情诗,诗中的男女嬉笑玩闹,无拘无束,自由畅快,让作者心生羡慕。这两处引用的使用,表现出作者独特的情思,使文章富有文采和蕴含。
(五)通感的运用
从修辞学的角度看通感是指感觉器官的互换,即把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沟通起来,用甲感觉去描写乙感觉。它经常使用图像语言,感觉的传递,与情感是相通的,互相映照,启迪读者想象,细细回味,用于绘制和深化意境。《荷塘月色》中两处使用通感,第一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用“渺茫的歌声”来形容芳香,把嗅觉转化为听觉。第二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一处是写光与影,把视觉移植为听觉。
结语
《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是我国现代文中写景散文的典范和高峰。这篇散文想象丰富,描写生动,巧妙地将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完美结合,描写了自然的风光,创造了优美的意境,使这篇文章在现代散文史上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袁行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2》,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1月第2版
[2]胡裕树:《现代汉语》,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7月第7版
[3]黄伯荣 廖旭东:《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4版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肇源农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