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中分层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
2020-03-17施悦
施悦
[摘 要] 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飞跃性发展,我国逐渐进入新的时代,新的时代也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各行各业都在积极进行改革,教育事业亦是如此,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满足不了新的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语文是教育事业的重要部分,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语文教育必须做出一系列改革。如何通过语文教育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是语文教育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
[关 键 词] 中职语文教学;分层教学模式;应用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7-0056-02
在中职教育中,传统的语文教学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要求。教师要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探究出一套适合中职学生的语文教学方法,要学会因材施教,而不是采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课本知识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理解记忆的方法。分层次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符合中职学生的特点,中职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每个人的学习进度、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都有很大差别,实施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能够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果。
一、中职语文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应用现状
(一)中职语文教学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在大部分的中职学校,语文教师还是习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将分层教学的模式带入语文课堂上,无法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一方面,因为学校不够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学校对教师的教学培训较少,导致教师的教学水平得不到提高,与其他教师之间的沟通较少,导致教学水平跟不上时代的步伐[1]。另一方面,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大,教师短时间内摆脱不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的影响,习惯于“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大部分的中职语文课堂上,上课氛围较差,教师无法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授课,而是以班级中大部分学生为教学对象,这就导致一部分学生跟不上讲课进度,对语文的学习产生厌倦的心理,一部分学生认为授课内容较简单,往往容易放松对语文的学习。教师在学校接受的学习机会相对不多,导致教师的教学方法并不能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吻合。长久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提升教学质量,忽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造成学生丧失學习兴趣,难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中职语文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师将知识一味地灌输给学生,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时代的要求。目前大部分的中职语文课堂上都是教师占主体地位,学生无法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不能主动地进行思考,导致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下降。另外中职学生相比于其他类型学校的学生有所不同,不同的学生对未来的规划可能有所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向。有的学生今后的目标是继续升学,那么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术性的知识更为重要。有的学生今后的目标是就业,那么他们更注重在学习中对知识进行实践,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总而言之,中职院校的学生在入学的时候就表现出较大的文化差异性,同时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了较为明确的认知,对待学习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自然有所不同。若是选择继续深造,普遍注重理论知识学习,若是选择就业,普遍注重实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发展目标,造成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存在同质化。
(三)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语文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注意将课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发挥语文教学的作用。然而在很多中职学校的语文课堂上,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轨这一现象十分严重,教师往往把课堂的时间都用来讲解课本上的知识,忽略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所以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很多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根本无法联系到所学知识,所以导致语文学习对学生的影响不大。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将知识归根到生活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很多语文教师对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理解不到位,导致教学内容出现偏差,在一味追究分层教学模式的同时,忽视了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教学内容,疏忽了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的教学基本要求。
二、分层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一)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对学生进行分层
中职学生自身情况各有不同,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也各有不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概而论,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发挥好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要想提高教学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职语文教师应在制订教学目标之前对学生进行分层,这样才能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学到知识。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将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学生分层[2]。有些学生有较好的语文基础,学习积极,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好,并且将来的发展方向是继续升学,那么可以把这类学生归为A类学生。有些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也有较好的语文基础,但是不准备继续升学,将来的发展方向是就业,那么教师可以把这类学生归纳为B类。有些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但是有自觉学习的意识,学习态度积极,但是没有继续升学的打算,那么可以把这类学生归为C类。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学习态度较差,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并且对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那么可以把这类学生归为D类。将学生进行分层以后,对不同的学生教学内容应该有不同的侧重方向,比如在对A类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着重帮他们扩展相关的语文知识,要求他们掌握更多的学术性知识。在对B类学生进行教学时,应该注重实践教学,多安排教学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中。C类学生,他们的语文基础较差,教师应该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教学,帮助他们养成学习语文的正确学习习惯。对于D类的学生,教师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让他们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的同时帮助他们确定对未来的规划。
(二)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是固定的,这就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了更好地挖掘每一位学生学习的潜力,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分层,还要根据学生分层,将教学目标进行分层,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通过学习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实施分组的时候,可以以学生学习目标的明确性作为出发点,将学习目标明确,并且语文基础扎实的学生分为一组,教师在教学环节,要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延伸知识的能力,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就学习目标不准确,语文能力薄弱的学生而言,教师要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立足教材内容,循循善诱,深化指导。比如在学习《谈友谊》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在课前设置好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A类学生,教师可以要求他们在课前搜集好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比如关于友谊古今中外的一些典故,要求他们熟练记忆这些典故,并让他们完成与友谊相关的写作练习,掌握好对相关典故的应用。对于B类学生,教师要注意培养他们掌握一些企业要求必须掌握的语文知识,围绕《谈友谊》这一课的内容,重点讲解在现代化企业中建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友谊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构建企业之间的友谊,增加实践性的练习,帮助学生积累工作经验。对于C类学生,应该要求他们能够完成与本课相关的练习题,着重关注他们在学习上的进步。对于D類学生,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较为简单,比如要求学生掌握《谈友谊》这一课中重点段落的理解,能够了解文章的大意,针对友谊这一话题能够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对评价标准进行分层
评价标准能够很好地检测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地反馈给教师相关的信息,以便后期进行教学调整。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同,所以评价标准的制定不能一概而论。教师考核也同样应该深入教学全过程,如可以将考核活动深化到日常的作业训练、单元测试、期中测试等,保证更加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避免一考定性的弊端之余,还可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完《窗前的树》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来检测学生对这一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对于A类学生应该要求较高,在检测题中应涉及与升学相关的练习题,培养他们对升学考试的适应能力。对于B、C类的学生,评价标准要侧重实践运用。对于D类学生,则采取一般的测试题即可,检测他们是否掌握了最基本的知识。
三、结语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学好语文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他学科,所以语文是教育事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生能够通过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学习,掌握好书本知识的同时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更好地认识生活。
参考文献:
[1]赵丽君.高中田径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应用探微[J].当代体育科技,2018,8(24):64-65.
[2]杨杰.动态分层教学模式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26):10-11.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