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测绘类专业“学、训、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03-17孟伟
孟伟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是检验学生技能水平的有力手段。技能大赛的开展确实达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目的。但也产生了如“精英教育”“应赛教育”等不利影响。探索企业用人标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技能大赛三者存在的差距,解决技能大赛训练与日常教学的矛盾,构建“学、训、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技能大赛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力,显得尤为重要。
[关 键 词] 测绘地理信息;技能大赛;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5-0038-02
一、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展现状
(一)技能大赛开展现状
2008年,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提出,定期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把多年来探索出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的经验和做法,加以制度化和规范化,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局面。至此全国范围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如火如荼地展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将技能竞赛作为一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主要形式,形成了国家、省、院校级多层次,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和综合素质全方位考察的技能竞赛体系。[1]
目前,测绘地理信息类技能大赛多为由行业指导委员会和教育部分别指导开展的各级技能大赛。行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的技能大赛内容形式更加多样[2],如无人机测绘技能大赛、计算器测绘编程大赛、工程之星测绘技能大赛等。由教育部指导的比赛规模辐射区域更广,参与院校更多,主要分为国家级竞赛、省部级竞赛、校级竞赛三个层次:一是院级技能竞赛,指结合专业实训教学计划,在课堂内对学生所学技能进行竞赛和评比,调动學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以省内各院校间测量技能竞赛;三是国家级竞赛,对校级竞赛成绩突出的学生在大赛前集中指导和训练,挑选最优秀的学生走出去,在夺得荣誉的同时,促进学校之间的了解和沟通。
(二)现行技能大赛模式存在的问题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为宗旨,推进了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3],已成为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风向标。但与此同时,对职业竞赛与常规职业教育关系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如“精英教育”“应赛教育”等功利化倾向。[4]开展技能大赛受益的是各所院校的少部分学生,存在受众面窄的问题,违背了职业教育“面向人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向。[5]同时,技能大赛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忽略了学生综合知识的获取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基于技能大赛的“学、训、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针对上述高职教育技能大赛急需解决的矛盾,探索将“赛”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学”“训”“赛”相融合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6]并以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群为对象,选择部分班级实施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对比检验改革成效。
(一)构建“学、训、赛”一体化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树立技能大赛完全服务于教学实训为宗旨的正确的观点,明确教学、实训、大赛的关系。通过调研了解企业需求、用人标准,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竞赛项目的产生源于生产一线,使人才培养规格、企业用人需求、技能大赛标准三者做到有机融合,达到技能大赛促进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服务实践生产,竞赛项目源于生产一线,“学、训、赛”三者相互融合的目的;同时将大赛的训练与日常教学相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与课程标准的制订充分考虑技能大赛,使全员接受强化训练;出台相应技能竞赛管理制度,成立专门竞赛管理机构,建立技能竞赛奖励机制,营造“竞赛典型激励学生,竞赛环境感染学生,竞赛机会造就学生”的良好氛围。
(二)完善制度、机构建设,保障“学、训、赛”一体化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实施
在制度建设中,充分体现出对技能大赛的保障机制,根据训练、比赛成绩、竞赛级别,学生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奖励、物质奖励、优先评优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我院在新一轮的职能部门设置调整中,首次成立了“校企业合作办公室”,技能大赛工作由原教务处兼管调整为“校企业合作办公室”专职管理,完善了机构建设,保障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三)深化校企合作,教学内容能紧随行业发展
学院持续与当地具有影响力的测绘企事业单位合作,增加校外实训基地,给学生提供综合学习领域实习、顶岗实习的机会,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学校在每年度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也会邀请企业的专家、技术骨干参与,保证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紧随行业发展,职业能力符合岗位要求,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四)改革实训室制度,开设第二课堂
为满足实践技能培养的需要,成立“测绘爱护者协会”、“即刻飞行”无人机学生社团,定期开展实践活动。工程测量实训室针对社团及其他有需要的学生开放,开设第二课堂。成立“测绘工作室”,承担一定量社会服务项目。工作室成员由学生组成,大赛选手作为骨干,专业教师负责指导工作室具体工作。在服务地方经济的同时,学生获得参与生产实践的机会,促进实践能力的提高,真正做到产学结合。
三、“学、训、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成效
(一)解决了技能大赛即“精英教育”受众面窄的问题
针对技能大赛,明确参与宗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我院测绘专业群为实践研究对象,根據技能大赛竞赛内容,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调整,增加开设数字测图赛项能力提升训练、二等水准赛项能力提升训练等专业群选修课程。学生根据自身学习基础、兴趣爱好自愿选择是否修习该课程,任课教师按照人才培养计划承担并实施该门课程授课内容,即指明了职业教育“面向人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向,将“赛”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大赛训练融入了常规教学,兼顾了整体教育与精英教育,建立起了“学、训、赛”相融,互不干扰、互相促进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将技能大赛与学生社团活动有机结合,将相关竞赛内容融入人才培养教学环节,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与课程标准的制订充分考虑技能大赛,确保学生综合知识的获取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强了专业内涵建设,使教学质量显著提升,优化了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解决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企业用人标准、技能大赛内容三者存在差距的问题
通过同类院校调研、与企事业单位领导者进行访谈、专家座谈会议等多种途径和形式,调研分析现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企业用人标准、技能大赛内容之间存在明显差距的根本原因。基于调研分析结果,明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设置教学内容,竞赛项目源于生产一线。将企业文化引入实训基地建设,创设具有职业氛围、实践特点和人文关怀的培训环境,使岗位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于各教学环节。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载体,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完成学习,与生产一线零距离接轨,以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使学生在项目实践中掌握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专业技能的应用,使人才培养规格、企业用人需求、技能大赛标准三者做到有机融合。
(三)解决了专业师资队伍业务进修瓶颈问题
指导教师对比赛选手的强化辅导训练,在熟悉测绘行业作业规程的同时,须对各类大赛的竞赛规程进行针对性研究,在遵守竞赛规则的基础上,要充分思考、反复琢磨,使竞赛内容作业的质量、速度、精度拥有最优的方式方法。同时也需钻研同类院校的先进方法手段。在比赛选手的专业技能得以强化的同时,教师的业务水平也在竞赛专项培训、参赛院校间的交流学习过程中得以锻炼提高;同时我院近些年的技能大赛指导教师团队,依托技能大赛平台,在此领域也申请进行了多项教科研课题研究,学术水平得以提升。
(四)促进了教学设备增购更新,进一步提升办学能力
学院对国赛、省赛等各级各类的行业技能大赛也非常重视,在实践教学软、硬件条件建设上给予大力支持。近两年通过政府采购等形式引进全站仪、电子水准仪、GPS-RTK、各类型无人机等总价值约380余万元教学实训设备,使原有损坏严重的仪器设备得以替换,仪器设备在数量上得以补充,在精度上得以提升,工程测量实训室仪器设备,可以同时满足10个教学班,300名同学开展教学实训生产实践。
四、建设总结
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以技能大赛为契机,探索构建了“学”“训”“赛”相融合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缩短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企业用人标准、技能大赛内容三者之间的差距,同时解决了技能大赛训练与日常教学的矛盾、高职院校教师进修瓶颈等问题。通过实践运行,在促进学生就业实践能力、推进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充分发挥技能大赛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力,也确实达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目的。该成果对提高学校办学能力方面具有推广和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刘祖军.高职院校“国赛”测绘项目“赛与训”的探讨[J].才智,2015(24):126-128.
[2]冯青.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中技能大赛要素的运用[J].成人教育,2011(6):87-88.
[3]张小菊,鹿路,牛彦飞.浅议技能大赛对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J].教育探索,2008(2):37-38.
[4]常刚.技能大赛与职业教育关系研究文献(2007—2012年)综述[J].江苏教育研究,2015(15):62-65.
[5]连素萍.浅谈高职技能大赛对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3):100-102.
[6]祝瑞花.以技能大赛为引领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现代教育,2013(Z2):12-13.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