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唱张爱玲》:“进念”结合科技打造张爱玲传奇

2020-03-17周凡夫

歌剧 2020年9期
关键词:胡兰成剧场张爱玲

周凡夫

今年9月是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100周年诞辰和25周年逝世纪念,这当是今年大中华文化界的一件大事。香港进念·二十面体特别制作《说唱张爱玲》以作纪念,原计划于6月初搬上舞台。然因疫情影响,剧场仍未开放,《说唱张爱玲》便改以网上直播形式进行,首先在进念油管(YouTube)频道播出MV版,相隔一周后又播出了剧场版,两个版本的影片在进念的油管频道只保留24小时。也就是说,11月底将在剧场正式公演的会是《说唱张爱玲》的第三个版本。

这次“进念舞台创新实验室”(Z Innovation Lab)糅合科技与创意,来重温张爱玲一生及其文学世界的《说唱张爱玲》,采用破格的说唱形式。文本选取自张爱玲作品及文章中的选段,以近年来在胡恩威领航下的“进念舞台创新实验室”的制作方式,融合舞台科技与创意来呈现。特别是剧场版,带有新美学观的舞台制作,并在其中融合传统歌剧的音乐戏剧性,糅合中西方音乐色彩和现代剧场戏剧美学。这种音乐和戏剧的现代结合,是基于歌剧形式并超越这种形式的大胆创新和探索。

浓厚的“张爱玲味道”

张爱玲的一生,与上海、香港和美国洛杉矶关系密切,她对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艺术、女性身份等,都有独特的见解。数十年来,她的作品于文艺界中备受追捧,但将其搬上舞台,仍数进念最多。

回顾进念创团30多年来,以张爱玲及其作品为题材的剧场制作便有不少,包括正式成立后在香港的第一个演出《心经》(1982),而后的《两女性》(1983)、《华丽缘》(1986)和《断章记》(1995)。千禧年后,进念改编过《半生缘》(2003及2012两个版本),和2014年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形式上加入了多媒体和各类型的乐曲,创造了别具一格的“音乐话剧”。《说唱张爱玲》以各种声、演、技的实验性制作,将张爱玲的文字立体化,可以说是“进念舞台创新实验室”继《追忆逝水年华》及《瞽师杜焕》后再进一步的“实验”。这次敢于以更为大胆创新的形式来制作《说唱张爱玲》,便是在过往这个坚实的制作成果基础上来进行的。

《说唱张爱玲》的阵容,包括来自全国的音乐人和演员。包括歌影视艺四栖创作演员张耀仁和青年说唱歌手杨默函的原创音乐,演员叶丽嘉与杨永德演绎的张爱玲文字里的“她”和“他”,还特邀林嘉欣(独白)与陈绮贞(独唱与吉他)共同演绎张爱玲的《天才梦》。

MV版首播观后,可说很有惊喜。近一小时的节目,视与听都有不错效果。张爱玲在世的74年,基本上在几位不同的“说唱人”不同的演绎下,以线性叙事“流水式”地呈现出来。虽然只是网络上的“平面”演出,仍能让人保持着观赏的兴趣,很有一气呵成、毫无冷场的效果。

这关键在两点。第一点是张爱玲人生故事的取材,胡恩威很聪明地从“情”的角度切入,而且从张爱玲自己的作品中选取内容。因此,整个MV版的制作,便具有至为浓厚的“张爱玲味道”。特别是对熟读张爱玲文字的“张迷”而言,这种味道不仅来自张爱玲的文字,更来自舞台上呈现的图像、照片、张爱玲小说文集中的插图,甚至是来自张爱玲的录像及电影画面。

当然,還有同样很关键的第二点,那就是戏剧节奏的掌握——变化明快、爽朗,得以在不足一小时内,以十多个不同的段落,讲述了张爱玲74年来的传奇一生。当然,聚焦于张爱玲在上海、香港和洛杉矶生活的戏剧内容,将她个人的感情生活与小说中的爱情故事很好地融合,还穿插了一些很能反映张爱玲个性和心境的文字。譬如,她晚年(1970年代)在美国研究《红楼梦》,发表《初译红楼梦》(1973年),出版《红楼梦魇》(1977年)时,在红色的画面中,观众看见的是一双远望的无奈眼神,随后画面上出现张爱玲所说的“人生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未完”的文字。

至于选用了进念当年在《半生缘》舞台制作中金丽生与郁群两位名家分别自弹(三弦、琵琶)自唱的苏州评弹开场录像,使得MV制作中既有回顾作用又有突出《半生缘》的效果。

最神来之笔的是最后部分的设计。首先由叶丽嘉独自“说”故事:“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很多人来做媒……”故事不长,不足三分钟。故事说完,画面仍是叶丽嘉,但不再说话,只是“听”。画面后,杨默函以“现代说唱”(传统爵士乐的饶舌音乐Rap Beat)方式唱出这个来自张爱玲的《爱》的故事,用了差不多的时间将同样的故事再说唱了一次,作为整个制作的结尾,再一次强调了“说”与“唱”的元素。

聚焦“情”字考验演技

《说唱张爱玲》MV版放上网络后一星期,剧场演出的录像也被放上网络进行直播。这个剧场版本,自幕启至最后落幕、演出及制作人员字幕播放完毕,已近晚上9时45分,也就是说超过100分钟,较预计的90分钟长,比MV版多了40多分钟。

其实,两个版本的基本素材都来自张爱玲的著作内容和文字,说唱的亦是张爱玲74年的人生,焦点同样集中于一个“情”字。但MV版是网络屏幕的“平面化”平台,剧场演出录像直播版的平台则是没有现场观众的香港文化中心剧场,以两位男女演员(主角)的现场演出为“主体”,直播时还结合不同拍摄角度、叠影,字幕叠置等技术,在画面上营造出前、中、后不同角度、深浅的叠置景观。

剧场演出制作直播版的观赏焦点,除了音乐,更重要的便放在两位演员身上,尤其是主演叶丽嘉。基本上,在整个演出中,她都以“独白”来演出(其中一场与男主角杨永德起舞,并无对话),可谓对演技的大考验。她的对白设计又让观众感受到,她大多数时间是在扮演张爱玲,但有时却又抽离,是在演出其他角色——或许,那亦可能是张爱玲内心的另一个“我”,但界线又刻意地被模糊,由此亦见出叶丽嘉有很不错的掌握能力。

相对而言,杨永德的表演空间便较少了。其中最突出的当是紧接着“说画”那场戏,继续采用了穆索尔斯基(Mussorgsky)的《图画展览会》(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过门的主题音调作配乐,舞台上保持着七个绘画画架的场面。戴着眼镜的胡兰成,用地道的广东话独白,讲述了自武汉给张爱玲写信开始,到他和张爱玲的关系恶化直至张爱玲1947年6月10日写信给他提出离婚的过程和他的感受。

有趣的是,这段十多分钟的“独角戏”,“胡兰成”一边说,一边手持不同的“头像画”(张爱玲)放到七个画架上;演出中途,舞台上自左边走出一位女士持圆形牌子掩着面孔出场,横穿舞台走向右边,圆形牌子上只写有一个字,先后出现“胡”“兰”“成”等几个字,到最后七个画架上都摆上了头像,但画架最右边的椅子仍然空置着。这一段戏,荧幕上仍然投映着张爱玲的文字。杨永德“口”中所言、在舞台上所演的胡兰成,是张爱玲笔下的胡兰成,还是观众、读者心目中的胡兰成?对任何演员来说,都有很大的压力。

中西音乐虚实影像

《说唱张爱玲》的剧场版,就音乐而言,张耀仁及青年说唱歌手杨默函的原创“说唱”音乐,仍是演出的框架。音乐带着现代爵士乐、Rap的风格,赋予张爱玲文字新的感觉;陈绮贞以吉他伴奏唱出的《天才梦》,在剧场演出制作版中改为杨默函的说唱;剧场版中,《半生缘》的苏州评弹影响也删去了;采用巴赫的D大调第二号古大提琴(Viola da Gamba)奏鸣曲、两集平均律钢琴曲集(Well- Tempered Clavier)中的多首前奏及赋格,甚至《圣马太受难曲》(St Matthew Passion)作配乐的效果,用得很不错,和影像相融得很自然。

基本而言,幾处关键的剧眼,在剧场演出版中仍然保留着,如说了三次的“人生三恨”和最后结束的“爱情故事”,以及保持着先独白再“说唱”的形式。剧场演出版,虽然删去苏州评弹的说唱,但舞台上却多了一位拉胡琴的琴师(应是胡琴手洪鸿君),后来在交代张爱玲1960年入美籍时,还奏起阿炳的名曲《二泉映月》,产生了颇为微妙的感觉。

这种将中国传统的说唱艺术、胡琴名曲、巴洛克乐曲、穆索尔斯基的俄罗斯民族色彩音乐以及现代爵士Rap“说唱”相互混搭,再结合时虚时实的影像画面的舞台,再运用好几种先进的舞台科技,包括多媒体伺服系统(server based)、舞台跟踪系统(tracking system)、光雕投映(projection mapping)及声音景观(soundscape)等,产生了极具创意的美学观感。

如果说,张爱玲百年的传奇故事,能结合现实舞台立体地在网络上重现,那应是进念·二十面体自2017年开始主办“进念舞台创新实验室”系列活动,以前沿舞台科技融入艺术,利用剧场空间去盛载、探索舞台科技和多媒体设计更多可能性的成果。相信11月底的剧场演出版,胡恩威会在吸收目前这两个版本的经验后加入更多新的元素,让人产生很大的期待。

猜你喜欢

胡兰成剧场张爱玲
九月雨
欢乐剧场
胡兰成与范秀美:幸福的黄手绢
论《日出》的剧场性
梦里梦外——评张爱玲《天才梦》
胡兰成的女克星
张爱玲在路上
浪荡子模板——胡兰成
张爱玲胡兰成的错综情感:乱世中的自私男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