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第二语言习得

2020-03-17王源锦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期

摘  要:反身代词是一类具有独立指称性的词,它必须依靠先行词才能起到指称作用。现代汉语反身代词具有长距离照应的特点,关于其研究一直是语言学领域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根据乔姆斯基所提出的约束理论,照应语必须在管辖语域内受到约束,但汉语反身代词“自己”却有着其特殊性,它可以跨越其所在的管辖语域,这显然跨越了约束理论的限制条件。本文将主要针对汉语的反身代词进行研究,重点以反身代词“自己”为研究对象。通过乔姆斯基所提出的约束原则A理论对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非照应用法和照应用法进行分类,并对“自己”的长距离约束特征进行一定的分析,随后针对分析,对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对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方式的设定有所启示。

关键词:反身代词;复合反身代词;约束原则A;长距离照应

作者简介:王源锦(1994.5-),女,汉,江苏省徐州市人,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中国文化海外传播。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3--03

一、引言

1.1术语

1.1.1普遍语法理论的概念

乔姆斯基设定了一个假设,即为将人的语法知识划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所有人类普遍共有的,也就是人类不需要后天学习,而是通过进化和遗传先天就获得的那部分,因此称為普遍语法,简称UG;另一部分是各个不同的民族所独自拥有的语言,这些特有的语言包含着个别的语言知识,这部分是人们在出生以后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掌握的。

1.1.2约束理论的概念

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包含着“约束理论”这个概念,它研究的是在一定的句法范围内名词词组之间的指称关系。乔姆斯基之所以提出约束理论,是在他论述句子中管辖与约束的概念时发现了一些现象,一个语句中存在着各个不同的名词短语,管辖约束理论主要是针对它们之间不同的互指情况作出界定。他把名词类的短语分成三种:代词;照应语;指称语。乔姆斯基认为这三种代表指称意义的词是存在于任何语言中的,并且没有任何语言会超出这三种的范围。同时,他还提出了三种规律,这是当它们在表示指称意义时所呈现的:1、管辖语域内指代语是自由的;2、无论指代语存在于任何语域里,它都是自由的:3、照应语在管辖语域内是受约束的。就是以上这三条规律共同构成了非常有名的约束理论,语言学界内一般将其称作约束A原则、约束B原则和约束C原则。我们在讨论汉语反身代词约束问题时,主要围绕着它与约束A原则的符合程度进行探讨。

约束理论涉及到以下几个重要的概念:

“管辖语域”的概念是,含有该照应语的最小名词词组或句子。照应语受到约束是有条件的,如果一个照应语与句子里其中一个成分共同统制它的先行语,且在管辖语域内,那么这个照应语就受到约束。当一个句子与另一个句子形成嵌套关系时,这时候管辖语域就为内层的小句,因此,反身代词及先行语的约束关系必须限制在此范围内,也就是说,反身代词不能越过内层区域这个存在管辖职责的句子去寻找它的先行语。

“照应语”以“himself、herself、自己”等反身代词为代表。

“代名词”以“你、我、他”等代词为代表。

“指称语”至指起指称作用的名词词组,如“小王、桌子、椅子”等。

1.2文献综述

关于反身代词“自己”的本体研究已经有很多,也在国内语言学界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高名凯(1957)将汉语反身代词与西方的语言作出了比较,他认为这两种语言的反身代词存在用法上的不同,汉语中“自己”可以单独作为一个主语,而西方的语言则不存在这样的用法,汉语是一个不存在阴性及阳性的语言,其反身代词自然没有“性”的特征,也就是说,汉语的“自己”在形态上不存在像英语中“himself、herself”这样男女表达不同的区别。丁声树(1961)通过研究指出了反身代词“自己”的几项特征:第一,“自己”往往与上一句的主语存在明显的指向关系;第二,当“自己”在兼语句中时,兼语后的“自己”往往指的是兼语,如“工作人员们批评他太看重自己”,这里的“自己”指的是兼语“他”;第三,“自己”还有泛指作用,如“改变自己总比适应环境来得慢”,这里的“自己”没有特指,而是泛指所有人。王力(1943)发现“自己”位于叙述词前面时有两种情况,不仅能表示复指,还能表示一个人或强调的意思。吕叔湘(1980)认为“自己”在复指句中与“别人”相对;泛称出现在句尾的某个主题,如“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由上述部分研究可以看出,语言学界对于“自己”的用法的研究已经提出了很多明确的理论基础,但是,我国学者对“自己”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其中“自己”在遇到长距离约束时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就鲜少有人指出。直到乔姆斯基提出了约束理论后,人们才渐渐地意识到汉语反身代词在长距离约束时的特殊性,值得注意的是,属于照应语的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由于不同于英语,它并不是完全符合约束原则A,这一现象成为语言学家研究关注的焦点。

傅友相(2002)认为,汉语“自己”存在的约束理论上的特殊性并不完全局限于句法问题,其中语用及语义等这类非句法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张杰(2002)、曾卫军(2006)则直接指出,汉语“自己”的约束问题并不完全停留在句法层面,要研究它就必须将语义和语用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察,这样才能把握“自己”的本质特征。

也有在词汇方面着手来研究有关于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问题,董秀芳(2002)认为现代汉语的“自己”在形式和功能深受古汉语的影响,它是古汉语“自”和“己”的合并,其中“自”是一个照应词,而“己”是一个指代词,正是受到了古汉语用法延续的影响,现代汉语“自己”才会不同于英语的反身代词,不完全符合约束原则A。

1.3研究方法

本文拟用文献研究法,通过查找整理文献资料的方法,对汉语中反身代词“自己”的用法进行整理论述,找出它的特殊性;再通过语料统计的方法,分析对外汉语教材《新实用汉语课本》中关于“自己”的使用情况。

1.4语料来源

本文的语料主要来源于教材《新实用汉语课本》第一、二、三册。

二、反身代词“自己”的使用特点

2.1有关于“自己”的三种用法

自从乔姆斯基将约束理论提出后,各个国家的语言学家们纷纷将自己的母语与约束理论A结合起来探讨,验证二者的适用性。汉语分为光杆反身代词和复合反身代词,而“自己”是典型的光杆反身代词(后文都将其简称为反身代词),这类反身代词书写形式较短,不仅可以受长距离约束,而且具有主语倾向性,它与宾语的先行语往往不相容。其中,它有三种主要的用法:

(1)照应用法;这也是它最基本的用法,这时候反身代词“自己”作为照应语,不能独立指称,必须回指句子中的主语。例如“小王希望能够在班集体中发挥自己的才干。”在这个句子中“自己”处在定语的位置,这时候回指主语“小王”。

(2)同位语用法:“自己”可放在“你、我、他、我们、你们”等人称代词后面,除此之外,也可以放在一个专门指称人的名词后面组成同位偏正结构。例如“小王自己就是一名摄影发烧友。”这里的“自己”与指称语“小王”相结合形成同位关系,作为句子的主语。同时,有时候“自己”跟它前面的人称代词在结构上不发生直接关系。例如“我自己明白这个道理。”這个句子中“我自己”作为句子的主语中间不能插入任何成分,要把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

(3)泛指用法:“自己”具有泛指的作用,通俗来说就是“自己”用来表达一种普遍性存在的真理或者一个社会公认的事实上。例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个句子中,两个“自己”没办法回指,因为它们都找不到合适的先行词。基于乔姆斯基的约束原则A理论而言,反身代词是不能进行独立指称的,同时也无法作为句子的主语,因此这个句子中“自己”处于主语位置时,这时候它的角色就不是反身代词了,它没有特定的指称对象,这就是其泛指作用。

2.2“自己”的约束问题

当汉语反身代词“自己”处在一个结构简单的句子中时,不管它处于何种语法位置,先行词都无条件地指向句子的主语,同时,在语义指向方面也不会产生任何歧义。例如这两个句子,“小王责备自己的过失。”和“他希望能在新朋友的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能。”句子中“自己”的先行语一个是“小王”一个是“他”,均符合约束原则A,且不存在歧义现象,我们一般称这种现象为“短距离约束”。

乔姆斯基提出的约束原则归根到底还是基于语料对象为英语语料的情况,他将此笼统地称之为了语言中的普遍原则,然而,随着很多汉语语言学家用这条约束原则来验证汉语时,发现汉语反身代词的情况远远没有英语这么简单,同英语中的反身代词“himself/herself”不同,汉语中反身代词“自己”的先行语就可以越过管辖语域,在其之外受到约束,这种情况一般又称为“长距离约束”。例如“小王听说小白喜欢自己。”这个句子中“自己”既可以接受长距离约束指向大主语“小王,也可以接受短距离约束指向小主语“小白”。所以,我们也可以称此句是一个具有歧义性质的句子。

2.3“自己”的主语倾向性

汉语中宾语不能约束“自己”,能够将其约束的词一般都是主语,这种选择主语为先行语的现象,我们称之为“主语倾向性”。当反身代词“自己”作宾语时,同时句中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能先行语,“自己”则更倾向于选择处在主语位置上的先行语,而不是处于其他句法位置上的先行语。例如“小王送给小凡一张自己的照片。”这个句子中“自己”倾向于指向主语“小王”,并非照应宾语“小凡”。

2.4“自己”的阻断效应

所谓阻断效应,指的是一个句子中可以被称为反身代词的先行语,因为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所以也称作可能先行语,并且,可能先行语在管辖语域内和管辖语域外的可能先行语在人称上是不同的,这时,处在管辖语域内的可能先行语将阻断反身代词“自己”指向管辖语域外的可能先行语,这种情况下,反身代词“自己”的长距离约束就受到了阻断。例如“你知道他不太会照顾自己。”这里有“你”和“他”两个可能先行语, “你”是第二人称代词,同时处于管辖语域外,而“他”是第三人称代词,并且处于管辖语域内,因为“你”和“他”的人称不同,在这样的句子里,“自己”是不能越过“他”指向管辖语域外的先行语“你”,只能指向先行语“他”,这种情况就称作“自己”的长距离约束受到了阻断。

三、“自己”在教材中的使用情况

为了考察反身代词“自己”在对外汉语教材中出现的情况,分析留学生将它作为第二语言时的习得状况,本文选择了《新实用汉语课本》这本教材的前三册为语料,将“自己”的出现次数进行统计。结果发现,第一册中没有出现“自己”,“自己”这个反身代词在第二册的第十六课中才第一次出现,教材的生词部分将“自己”解释为“代词,oneself,你自己,我自己,自己看”,整个过程都没有提到“自己”的照应问题,更没有指出长距离照应的特殊性。

在这几本教材中,经统计含有“自己”的句子有20句,对其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如下:

1、照应功能:共有12句占比60%的句子“自己”作为照应语。

如:(1)下车的乘客请拿好自己的东西。(定语)

2、泛指功能:共有1句“自己”在句中作主语,占比8.3%。

如:自己开车多方便,想去哪儿去哪儿!

3、同位语功能:“自己”的非照应用法是与“我、您、我们”等代词组合时,这种情况在选取为语料对象的教材中一共有7句,占比35%。

如:我结婚,我自己知道就行了。

从上述选取的课文中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作为基础教材的一、二册,选取的多为语句较为简单的课文,因此没有“自己”受长距离约束这种情况的句子。虽然如此,但是在教材的课文注释中编者也并没有意识将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用法的特殊性与其他语言加以区分阐述清楚,可见在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上,反身代词“自己”可以长距离约束的特性尚未被注意到。

四、针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启示

不同国家母语产生的迁移效果不一样,这里我们主要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留学生为例。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在习得时更多把它与母语中复合反身代词的用法相提并论,有很多经常出现的错误用法,比如不接受“自己”的长距離回指,或者允许“自己”指称宾语。因为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观念中只有一种形态类型的反身代词,而汉语中有两种类型的反身代词,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他们通过英汉类比的方法只能习得汉语中的复合反身代词,却无法正确地掌握与他们母语构词形态完全不同的“自己”的正确用法。

这也启示我们,汉语的复合反身代词“他自己” 由于母语的正迁移作用较好掌握,在学习过程仅需把其与英语中的“himself、herself”做类比便好。关于反身代词“自己”的学习则要困难很多,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们很容易把“自己”与复合反身代词“他自己”的用法混淆,老师可以将两种类型的反身代词做一个系统性的比较,使留学生意识到两者的不同,并通过强化对比的练习,充分解释“自己”在长距离约束方面的特殊性,从而掌握其不同的用法。

五、结语

汉语中反身代词“自己”的用法存在着复杂的不对称性,都是源自于它们在使用中的很多叛逆行为。最为明显的就是“自己”可以在管辖语域之外受到约束,这是完全不同于英语反身代词的地方。虽然现在关于此方面的理论还不够完善,但是研究成果已经颇为丰富,很多学者也针对“自己”为什么会在管辖语域之外受约束的现象给出了合理的解释,不少研究除了结合句法和语义方面,也更加注重“自己”本身的研究。本文对反身代词“自己”探讨还不够深入全面,尤其在如何把其特殊性很好地应用于第二语言习得方面的探讨还要多加完善,这也将对对外汉语教学中反身代词的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傅友相.谈汉语中的“自己”[N].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2(04).

[2]高立群,刘兆静,黄月圆.“自己”是谁?——对约束原则的实验研究[J],语言科学,2005(03).

[3]胡建华.汉语长距离反身代词化的句法研究[J].当代语言学,1998(03):33-40.

[4]胡建华,潘海华.NP显著性的计算与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指称[J].当代语言学,2002(01):46-60.

[5]姜海英,裴少华.汉语反身代词的约束问题探析[N].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08):39-41.

[6]潘海华.汉语复合反身代词与英语反身代词比较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07):241-247.

[7]邱舟艳.“自己”——约束原则A的叛逆者[J].山东外语教学,2001(04).

[8]张宁.光杆“自己”长距离照应成因分析[J].外国语文,2010(06).

[9]曾玉涛,赵涛.从约束理论看汉语指称中的光杆反身代词自己[N].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02):175-178.

[10]曾卫军.反身代词“自己”的所指特点[N].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0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