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绿皮书》的创伤书写

2020-03-17施新苏樊婷婷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期
关键词:绿皮书

施新苏 樊婷婷

摘  要:本文用创伤理论解读第9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从主人公谢利博士的种族创伤、家庭创伤和性别创伤三个角度出发,窥探黑人精英谢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的生存困境。影片试图从黑人音乐家和白人司机的“最佳损友”搭配消融美国种族歧视的桎梏,打破美国的肤色偏见,呼唤人性平等。

关键词:创伤书写;种族创伤;家庭创伤;性别创伤

作者简介:施新苏(1997-),女,江苏南通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樊婷婷(1997-),女,江苏启东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3--01

一、引言

《绿皮书》——由黑人邮政员格林撰写,是种族隔离时期产生的特殊读物,准确的说是一本黑人旅行指南书。影片主要讲述的是在1962年的美国,一名上流社会的黑人钢琴家谢利博士,雇了一名底层意大利裔白人司机托尼·利普,从纽约出发,踏上了南方巡演的道路。不同肤色、不同身份、不同等级的两人,抱着对彼此偏见和误会,奔驰在南美公路上。面对生活习性的差异,他们选择包容对方并尝试换一种方式生活;面对险象环生的社会,利普粗暴的恐吓、谢利坚定的维权,两人彼此暖心的安慰,诠释着细水长流般的友谊,更呼唤着美国黑人和白人能跨越种族歧视的隔阂。

二、《绿皮书》中的创伤表征

1、种族创伤中的歧视之痛

《绿皮书》的故事发生在1962年的美国,美国虽然在南北战争后废除了奴隶制,但是黑人在美国的地位仍然低下,生存处境不容乐观,在美国南方种族隔离制度盛行,黑人出游时必须携带这本《绿皮书》从而知道哪些地方是允许黑人进入,否则会遭到不公正的待遇。

黑人钢琴家谢利博士看似处于社会上层,但是当他去种族歧视严重的美国南方演奏时,不得不雇佣一个白人司机充当保镖以避免遭遇不测。在纽约,谢利可以住在布置华丽的卡耐基音乐厅的楼上,在南方只能住在允许黑人居住的破烂且嘈杂的旅馆。偶然看见橱窗内一件西装,托尼试穿时裁缝笑意相迎,谢利提出试穿的要求时却婉言拒绝。作为一名钢琴家,谢利在台上表演的时候,受到赞美与欣赏,但是在台下谢利不允许进入白人专用的餐厅;不允许使用白人的化妆间,只能去狭小凌乱的杂货间;甚至连白人的厕所也不能使用,只能在户外上茅厕。对于这些不公正的待遇,连同属于白人群体的托尼有时也会愤怒,谢利却选择隐忍,告诉托尼“暴力永远不能取胜, 保持尊严, 才会赢得真正的胜利”。但即使谢利在音乐上成就卓越,人格崇高至上,但他的肤色决定他被白人群体隔绝在外,永远无法得到真正的认可和接受。

2、家庭创伤中的孤独之哀

除了反复强调谢利有着强烈的自尊的品格之外,通过他与托尼的家庭对比也显示出他的孤独。虽然在社会地位上,一个是高高在上的优雅的钢琴家,一个是地位低下的粗鲁的俱乐部打手,但家庭生活上,托尼有着幸福的大家庭,谢利却始终是茕茕孑立,形单影只。托尼第一次见到谢利时,他穿着华丽的服饰孤傲地坐在他的宝座上。在旅途初始,谢利坐在阳台上孤独地饮酒,看着乐队的其他两名成员谈笑风生。影片中的这些图景都可以使得观众感受到他孤独的底色。在他和托尼的谈话中,我们获悉由于他沉迷音乐忽视了妻子导致了她的离开,而他在世界上唯一的亲弟弟也始终不和他联络。他虽然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是却失去了和亲人分享这份成功的喜悦的机会,而托尼即使是在大胃王比赛赢得胜利也能得到妻子的赞赏。谢利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能帮助托尼写出文采飞扬的书信引得妻子开心,而他自己却连写信的对象也没有。影片结尾,在送托尼回到家过圣诞节之后,谢利回到了空荡荡的家中,难忍孤寂的他又重返托尼家中,与他们共度节日,某种程度上谢利已把托尼视为自己的好友甚至可以说是亲人,谢利的孤独可以通过与他的交往得到暫时的缓解。

3、性别创伤中的身份认同困惑

从文化身份上来讲,谢利是一个血缘上的黑人,精神上的白人,然而在白人群体中因为他的黑人血统受到歧视,在黑人群体中又因为他的文化教养而格格不入。在两性交往中,他也因为同性恋身份遭到歧视。在青年会被抓,受到警察身心上的侮辱,满身伤痕,赤裸身躯,狼狈地蹲在角落中。托尼去营救时,字幕指出该场所是“YMCA”,是当时给男青年提供健身和临时住宿的福利场所,也是同性恋的聚居地。当托尼通过贿赂警察的方式将其营救出来时,谢利对这种行为表示不满,在大雨中与其争执时咆哮道,“如果我不够黑人,也不够白人,或者是不够男人,我到底是什么”。同性恋在当时的美国并不被接受,所以谢利既要承受种族歧视的创伤,同时在身份认同上产生危机,“黑人”、“同性恋”、“知名钢琴家”这些身份杂糅在谢利的身上,让他饱受心灵的创伤。当托尼发现谢利的性取向时,并没有流露出歧视的神情,而是温柔地表示他能理解这一切,来自外界的温情,对于处于至暗时刻的谢利来说无疑是一剂修复创伤的良药。

三、结语

《绿皮书》从一场黑人精英与白人底层经历的公路旅行切入,展现主人公的成长,他们的种族和阶级冲突的裂痕在旅途中得到弥合。影片着眼于谢利博士的个体的创伤体验,捕捉到其经历的种族、家庭、性别创伤,谢利通过与托尼的交往,开始逐渐从创伤体验中调节自我,寻求修复创伤的途径,从而实现自我的人格成长。

猜你喜欢

绿皮书
与孤独作战 喝一碗《绿皮书》煲的“鸡汤”
碰瓷的绿皮书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文化品格培养
《绿皮书》的电影叙事学解读
《绿皮书》:高尚和勇气是自由与成功的通行证
从解构主义视角分析电影《绿皮书》中的文化身份
空间理论视阈下电影《绿皮书》中的男性成长研究
夜半花
像命中注定,唐和托尼同年去世,才有了《绿皮书》
2014中国环境绿皮书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