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解的困境

2020-03-17贾璇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期
关键词:困境

贾璇

摘  要:电影《一次别离》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伊朗普通中产阶级家庭的事件。影片的成功之处在于其循序渐进地向观者展现了试图化解故事核心矛盾而进行的种种社会制度和人性的探索,最终让观者看清故事中这个无解的困境并陷入深深的思考。

关键词:《一次别离》;困境;矛盾化解;故事架构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3--02

伊朗电影《一次别离》用30万美元的成本,成功摘得2012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荣誉,并入围最佳原创剧本奖。没有华丽的场景和特效,影片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其巧妙的故事架构。影片用朴实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普通中产阶级家庭的事件,然而其典型化的故事建构却将这个普通的事件放大到整个伊朗社会的层面,以小见大地对伊朗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剖析。纵观整部影片,其实只有两个核心问题:纳德与西敏是否会离婚?两个家庭的矛盾怎样才能化解?针对这两个问题,导演法哈蒂十分巧妙地给出了一系列化解矛盾的途径,而随着这些途径的展开,观者逐渐能看出导演对每个途径的态度,以及隐藏在这些问题背后的个人与社会的困境。

一、助长邪恶的法律

影片一开始有一段长达4分钟的长镜头,这个长镜头不仅给出了问题——纳德与西敏的婚姻困境——还试图给予解决的方法。两人在法官面前陈述了自己想要/不能移民的原因,试图让法律帮助两人解决问题,然而法官不仅粗鲁地驳回了西敏的申请,还将两人的离婚问题贬斥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在法律的参与下,两人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反而让西敏负气离家出走,进一步加深了两人之间的隔阂。

西敏走后,为了照顾患有痴呆的父亲,纳德雇用了怀孕的护工瑞茨,而本身就因为生活压力而疲惫不堪的瑞茨险些害得纳德的父亲丧命,纳德暴怒之下将瑞茨推出家门。当晚,瑞茨流产住院,纳德被告上了法庭。这便产生了影片的第二个核心矛盾——处于社会中产阶级的纳德一家和社会底层的瑞茨一家怎样才能和解?

解决第二个矛盾的首要途径仍然是法律。纳德与瑞茨一家第一次在法官面前审讯的时候,纳德刚开始还显得心虚愧疚,承认自己“当时有点强硬”,随即法官便说:“解释清楚点,你现在被控有谋杀罪”。听到这句话后,纳德态度明显坚决了许多,坚持说自己没有推瑞茨,并否认自己知道瑞茨怀孕的事实。随后,案件争论的焦点转变为纳德是否知道瑞茨怀孕,法官又一次警示道:“如果能够证实你知道她怀孕,法庭将判你入狱一至三年”。这时,纳德眼神中对瑞茨流产的同情和愧疚便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由于害怕惩罚而不得不坚持谎言的冷酷与决绝。双方本来期待用法律能解决问题,带来正义,然而毫无人情、非黑即白的法条以及严酷的惩罚,让原本在生活中的“正派的男人”在法律的淫威下不得不选择了欺骗,造成矛盾不可避免地进一步加深,最终将两个家庭推入不能回头的深渊。

值得注意的是,每一次双方情绪激动的时候,法官便会用“拘禁三天”的威胁让当事人“闭嘴”,这种赤裸裸的威胁也体现出法官根本没有想过深入探究事实的真相,只是对这些每日不停上演的社会案件疲于应付、敷衍了事的态度。

二、堕落的纯洁

显然,法律无助于解决纳德与西敏的矛盾,更让纳德不得不违背自己的良心和教养,在谎言中煎熬度日。这时,纳德与西敏的孩子特梅——一颗还未被成人世界污染的纯洁的心灵——几次质问父亲是否在知晓瑞茨怀孕的事情上撒谎。面对孩子纯洁的眼神,作为一个在平时生活中正直不阿的父亲和男人,纳德内心的煎熬可想而知。终于在巨大的良心的压力和无可争辩的事实面前,纳德向特梅坦白自己知道瑞茨怀孕的事实,他甚至对特梅说:“如果你叫我去,我就去告诉他们”。这时孩童般的天真纯洁似乎为这个陷入绝境的事件赢得了转圜的余地,双方至少有了开诚布公的可能性。然而,虽然导演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特梅的回答,但是纳德并没有去坦白,反而在法官的又一次质问中,将女儿也拖入了这个谎言的泥潭中。在法律的威压之下,纯洁的特梅也和父亲做出了同样的选择,用谎言再一次抹杀了化解矛盾的可能性。至此,导演法哈蒂告诉我们,道德的力量是强大的,也是脆弱的。它可以唤醒一颗被恐惧蒙蔽了的良心,但是仅仅依靠一颗纯洁的心灵,也并不能化解这根深蒂重的危机。

三、无可奈何的信仰

影片到了这里,依靠法律和道德来解决问题似乎已经没有了可能,那两个家庭的矛盾又将怎样收场?影片特意在剧情上安排了一个前面多次暗示了的反转——瑞茨流产并非是纳德的原因,而是出了车祸——将这场困境的突破口成功转移到瑞茨身上。影片中瑞茨是一个十分虔诚的教徒,对于违禁可能带来的报应深信不疑。因此,在心中存疑的情况下,她坚持不能收取纳德家的赔偿款,也最终无可奈何地坦白了自己流产的真正原因不在于纳德。此时,信仰的力量凸显出来,整个事件终于大白于天下。然而,他们的矛盾就此真正解决了吗?纳德一家从瑞茨家中走出来,看见自己的车玻璃上被失控的瑞茨的丈夫砸了一个大洞,但是他们什么都没说,也什么都没做,就这样沉默着开着车回去了。这一段让观者感到深深的无力和空虚之感。两家人的矛盾似乎就在此中止了,可是没有一个人心中感受到了解放,每个人都在这场战争中无可奈何地被撕裂拉扯着,原本的包容和关爱也都被自私和仇恨取代,就如影片快结尾时两个家庭中原本天真友爱的小孩,也最终怒目而视,如视仇敌。这两个家庭,或者说其代表的社会上的两个阶级,就在这场冲突中被越拉越远,即使因为宗教找回了暂时的平静,但是就像那个车玻璃上的大洞,就算谁都不说,它仍然在那里,伤害和隔阂已经造成,信仰只是暂时为两个家庭的冲突提供了一个表面上的解决的方法。

四、不可避免的别离

两个家庭之间的矛盾似是而非、无可奈何地落幕了,纳德与西敏的婚姻也随之走到了尾声。影片的最后,西敏与纳德再一次来到了法庭。只是这一次,他们的离婚已经尘埃落定,女儿特梅不得不在父亲与母亲中做出选择。她泪流满面,说自己已经做了决定,却迟迟不肯说出她的选择。然后在一个同样长达4分钟左右的长镜头中,纳德与西敏分别立在画面的两侧,一扇玻璃门挡在两人中间,在漫长得难以忍受的沉默中,影片结束。通过这个首尾呼应的圆形叙事结构,导演再一次重申了他对于纳德与西敏的婚姻悲剧的看法——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无解的困境。即使两人的感情很明显没有破裂,两人也从未对家庭或者对彼此不忠,纳德与西敏还是要离婚,而且法律和他们深爱的孩子都无法挽救,因为造成他们婚姻悲剧的根本原因是这个让人不得不别离的病态的社会。在这个动荡不安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阶级与阶级之间,丈夫与妻子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都不可避免地疏远、别离。而造成这种别离的原因是多样的,有物质层面的贫富差异,有精神层面的价值观的分歧,还有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隔离……在这个分离变异的国家和时代里,每个人都被这些变化撕扯着,不得不做出自己的选择,就像纳德不得不在妻子和父亲中做出选择,西敏不得不在家庭和自由中做出选择,特梅不得不在父亲和母亲中做出选择,瑞茨也不得不在信仰和财富中做出选择……

结语:

《一次别离》通过小人物的故事和视角,向观者展现了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冲突,并随着细腻而富有张力的剧情呈现试图为矛盾寻找解决之法。然而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之后,观者才无可奈何地看清这个无解的困境,并最终理解影片的良苦用心之处——在一个分裂的国家和分裂的时代里,个人的命运也只能是无可奈何的别离。

参考文献:

[1]盧茜.生活的片段,国家的寓言——电影《纳德与西敏:一次别离》主题分析[J].戏剧之家,2014(09).

猜你喜欢

困境
困境
夏日困境大“突围”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如何帮助学困生走出困境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困境中的欧洲一体化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论狭义平等理论的三重困境
中国“富二代”家庭教育的困境
刑事禁止令执行的困境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