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归化和异化角度赏析《Gone With the Wind》汉译本

2020-03-17王子怡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期

王子怡

摘  要:小说《Gone With the Wind》是玛格丽特·米歇尔创作的一部浪漫主义的小说,小说曾感动了无数的读者。小说通过朴素的语言展现了一个很复杂的社会,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命运的描写,让人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当时的社会现状。迄今为止,这部小说大概有40余个译本,在中国范围内,最著名的当属傅东华先生的译本和陈良廷先生的译本。

两位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对于译本是更符合堵着的语言习惯还是传播异国文化方面有不同的理解,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归化和异化的区别。使用不同的理论指导,就会生成不同的译本。因此,本文旨在以归化和异化理论为指导,赏析傅东华先生和陈良廷先生的汉译本,希望通过此文的分析,对后人研究《Gone With the Wind》这部作品有更深刻的帮助。

关键词:《Gone With the Wind》;傅东华;陈良廷;归化和异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3-0-02

1.原文赏析

《Gone with the Wind》于1936年在美国出版,其作者是玛格丽特·米切尔,这部作品在1937年成功地获得了普利策奖。后人根据这部作品改编了一部电影《乱世佳人》,好评如潮,成为美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品之一,同时这部作品也是玛格丽特在世期间出版的唯一一部文学作品,其影响意义之大可以想象。

玛格丽特在创作《Gone with the Wind》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自己的生活经历,也就是說,文中的一些人物和情节是以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为原型的。例如,过去邻居讲过的一些战争时期的旧事被玛格丽特改编成美国内战时期南方人民的生活经历。再例如,男主人公的形象就是以玛格丽特的第一任丈夫为原型创作的。虽然玛格丽特并未说明作品中的人物原型,但是后来的研究者还是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

这是一部浪漫主义的反映了南北战争的小说,在小说中,女主人公具有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这让无数读者感动。虽然这部小说描绘的是美国的南北战争,但是这对于其他发生战争的国家的人民来说,也是可以感同身受的,所以,这部小说不仅仅是在美国,甚至在全世界都很受欢迎,现在人们普遍认为这部小说是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描绘爱情的经典小说代表作。

2.傅东华译文赏析

2.1标题的翻译

原文标题为《Gone With the Wind》,傅东华先生译为了《飘》。原题目含义就是随着风飘舞,傅东华先生的译本很生动地道的传达了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内涵。仅用一个字,译者就能传达出原文那种灵动的感觉,文学的色彩更加浓郁。但是,对于中文读者来说,中文习惯用题目起到概括全文的作用,是全文的点睛之笔,通过题目就可以知道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但是傅东华先生标题的翻译,并未做到这一点。读者通过标题的阅读并不能了解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基调。因此,对于标题的翻译,我认为傅东华先生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其译本更加精确的传达了源语的文化和语言特点,但是并未考虑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

2.2景物的翻译

虽然这部小说是以叙事为主,但不可避免的会有一定的景物描写。景物描写就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或某种物品进行描写,通过对景色和物品的描写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衬托人物的性格等,景物的描写会使读者身临其境,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感情。

例:“Seated with Stuart and Brent Tarleton in the cool shade of the porch of Tara, her fathers plantation, that bright April afternoon of 1861, she made a pretty picture.”

译文:“一八六一年四月一个晴朗的下午,思嘉小姐在陶乐垦植场的住宅,陪着汤家的那一对双胞胎兄弟——一个叫汤司徒,一个叫汤伯伦——坐在一个阴凉的走廊里。这时春意正浓,景物如绣,她也显得特别标致。”

分析:本例句出自第一章第二节,描绘了垦殖场里的部分景色,原文的景物描写传达的是一种春意盎然,美好的四月景色。傅东华先生的译文用了“春意正浓,景物如绣”这样八个字,就展现了一副生机盎然的四月天。中文习惯使用四字格,习惯重复。而傅东华先生的译文很符合中文读者的语言习惯,因此,对于景物的描写,傅东华先生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但是,严格来说,这八个字是增译的内容,在原文中并没有相对应的语句,应该是译者根据原文的思路增译的内容,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个译本并未完全忠实于原文,而是更加符合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所以我认为译本的准确性还有待商榷。

2.3对Scarlett的翻译

例:“Scarlett OHara was not beautiful, but men seldom realized it when caught by her charm as the Tarleton twins were.”

译文:“那郝思嘉小姐长得并不美,可是极富魅力,男人见了她,往往要着迷,就像汤家那一对双胞胎兄弟似的。”

分析:中文的语言多短句,少长句,多标点;而英文的语言多长句,少短句,少标点。从原文和译者的译本可以看出,傅东华先生的译本完全符合中文的语言习惯,多短句、多标点,原句仅有完整的一句话而无一个标点符号,但是在译文中,却出现了五个小短句,四个逗号,这符合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因此傅东华先生的译本是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另外,中文小说的字数一句一般不超过十个字,而傅东华先生的译本基本都维持在每个短句都在十个字左右,若是单句字数过多的话,会导致译文晦涩难懂,读起来也并不顺口。在句子形式上,傅东华先生的译本与原文有很大的不同,考虑的更多的是译入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和阅读习惯。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人名的翻译,傅东华先生的译本也很符合中国人名的命名特点,即姓在前,名在后的形式,例如郝思嘉就很类似一个中国人名,对于中国读者的阅读很方便,不用再刻意记一些很难记的姓名。

3.陈良廷译文赏析

3.1标题的赏析

对于标题的翻译,陈良廷先生并未遵从原文的风格,而是倾向于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将其翻译成了“乱世佳人”。但从标题看,读者并不能从标题看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是主题,但是在读完原文之后反观题目的话,我们可以看出陈良廷先生的翻译时基于文章的内涵以及主旨之上的。例如,“乱世”二字交代了小说所描述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处于一个战乱时代而不是和平年代;“佳人”二字表明这部小说是一部爱情小说,而不是科幻小说。其次,中文的表达习惯用四字格或者成语,在这里,陈良廷先生采用了成语的形式进行标题的翻译,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所以,陳良廷先生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通过标题的翻译,能够让读者了解到全文的整体思路,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思维。

3.2景物的翻译

例:“Seated with Stuart and Brent Tarleton in the cool shade of the porch of Tara, her fathers plantation, that bright April afternoon of 1861, she made a pretty picture.”

译文:“1861年4月,有一天下午阳光明媚,她在父亲的塔拉庄园宅前门廊的荫处,同塔尔顿两兄弟斯图特特和布伦特坐在一起,那模样真宛若画中人。”

分析:对于例句中景物的描写,陈良廷先生并没有做太多的改变,而是按照字面的含义译为了“那模样真宛若画中人”,基本上保留了原文的韵味,忠实于原文的内涵。因此,对于此句的翻译,陈良廷先生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从原文的角度出发,更多的考虑的是原文的韵味和语言表达习惯,从而忠实于原文,保留了原文的语言结构和内容内涵。

4.结语

《Gone  with the Wind》是一篇经典的描写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爱情故事的浪漫主义小说,对于小说的译本有一百多种。在中国,傅东华和陈良廷的译文是最受欢迎的两个译本。而两位译者的翻译也是截然相反的两种版本,傅东华先生更多的采用的是“归化”的翻译策略,而陈良廷先生更多的采用的是“异化”的翻译策略。但是两种翻译策略并没有对错之分,只是有合适与不合适的区别。另外,对不同的句子采用的翻译策略也应该是不同的。本文就对两位译者的不同的句子进行了赏析,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赏析了四个例句的译本。希望能对后热研究《Gone  with the Wind》译本提供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