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建设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分析

2020-03-17郝万磊

财经界·下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第三产业关联产业结构

郝万磊

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打造需要立足于内需实现升级,如何在城镇化建设中把这一内需潜力发掘出来,是当前重要的课题。

一、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理论

(一)产业结构转换升级促进城镇化发展

我国“四化”同步发展要求也明确提出,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工业化。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发展历程明显表现出,在随着农业劳动力人口逐渐转移的过程中,人口向城镇集聚,城镇化得到发展,当人口转移的边际效益和城镇可容纳的边际效益相等时,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农民的市民化效益达到最高,当越过这一临界值,城镇的接纳能力达到饱和,人口继续转移将会带来“城市病”,这是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特大城市所遇到的难题,所以城市的发展有临界值,但同时这一临界值也是一个纳什均衡,当城镇化达到临界值后,由于技术的提高而带来的产业结构转换,产业结构的优化和高级化会带动城镇接纳能力的增加。纵观世界城市化历史可以发现,世界上每一次产业革新和技术升级都将城市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钱纳里和塞奎因(1975)提出了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比较的世界发展模型。该模型指出,在发展的初期,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推动的,受到工业化初始推动的城市化以越来越快于工业化的速度发展,工业化的速度开始滞后于城市化进程。

从以上相关理论分析中可以看出,城镇化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发展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两者之间具有很好的线性相关关系,城镇化的发展得益于产业结构转换,城镇化的发展只有以产业结构转换升级为前提,才能使得城镇化能健康发展,否则,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我国在推进的城镇化建设也必须遵循此规律,以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带动城镇化建设。

(二)城镇化发展带动产业结构转换升级

产业结构升级可以分为供给导向型升级和需求导向性升级。供给导向性升级主要指由于新技术的产生和管理流程的改变等,使得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其中新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是导向型产业升级的主要途径,新技术的应用主要来自于自身研发和引进两种,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上,大量企业的实力不足以支撑自主研发所产生的巨大费用和抗拒新技术研发的失败等,所以供给导向型产业升级主要依靠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来实现,但同时由于有条件的引进技术会产生许多附加性的要求,使得企业自主发展受到限制,当然并不是说技术引进不可取,在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按照比较优势理论等研究,我国引进技术带动产业升级,是目前的重要途径。需求导向型的产业升级,主要指由于市场和外界环境发生变化,倒逼或主动产业转型升级,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载体。

城镇化建设不仅能够扩大投资,而且能够带动消费,城镇化的投资不在局限于固定资产的扩大,更多考虑的是民生投资,城镇化建设带动的消费,不在局限于政府和企业的消费占比较大,更多的应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消费上升。城镇化建设能够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如下:

(1)创新能力。创新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意的出现需要一定的环境,在农村分散的居住方式和小农经济市场交易模式下,创新能力的培养环境几乎不存在,广大农民囿于其“一亩三分地”,对新型交易方式和种植方式无法产生更强烈的感觉,造成了我国农村仍然和几百、几千年相似的情况。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民接触的市场交易范围扩大,接触的到不同思想和背景的人员,这些影响因素自然能够带动眼界的开阔和思想的活跃,同时在第二、三产业发展的环境中能够带动创新力的培养,这是小城镇产业升级的重要基础。

(2)集聚效应。人口的集中带来规模效应,降低产业升级的成本。第三产业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生产和消费在时空上的高度一致性,第三产业不像工业那样生产在甲地,消费在已地;二是要求在有效的交通半径内,经济必须有一个最低的“门槛规模”,也就是说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人口必须集聚到一定规模,第三产业才能通过均摊降低成本,才能越过盈亏平衡点,才能作为产业来经营并形成有效率供给。

(3)消费结构。消费结构是需求导向型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以第三产业发展为基础的人口集聚过程中必然带来与农村不同的消费结构和消费层次,由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其消费结构和层次也将更广泛和高级,从而对产业结构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4)民生投资。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推力。以前以工业化为主的投资在促进经济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环境污染和产能过剩等问题,而在城镇化建设中农民向市民转化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一种身份的改变,更多的是享有与城镇居民相同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这些投资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新的突破口和思路。

(5)素质人才。产业有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中,人才因素起到决定性作用,城镇化的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但目前农民的素质决定城镇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缺乏,所以城镇化发展的前期阶段应通过降低产业层次要求,让农民通过“干中学”提高自身素质,当农民素質得到提高后便有能力进入到更高层次产业就业,产业结构层次也就随之得到提高。

二、城镇化建设与产业结构的关系:J市数据分析

(一)指标选取

(1)城镇化率指标。本文在研究城镇化与产业升级之间关系时,采用J市统计年鉴中在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人数占全市分行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衡量城镇化率。城镇化的两大定性指标为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农业人口向非农转移,所以统计年鉴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人数指标集中了这两大定性指标,之所以选择全市分行业从业人员数作为分母,是因为浙江作为外来务工大省的趋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而城镇化战略是国家层面提出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J市作为全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试点,在城乡一体化方面走在全省前列,以行业就业人口数来计算城镇化率具有一定的说明性和趋势性。

(2)产业结构指标。产业升级的途径有产业间和产业内部升级两种,产业间的升级指有相对比较收益较低的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产业内部升级则指由于科技含量的提高、生产工艺流程的改变和管理经验的提升等,产业内部有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发展。本文主要研究各次产业之间在推进城镇化发展和城镇化为产业升级提供平台和载体中的作用,故第一种产业升级的方式是本文研究所需要的指标,分别用J市各次产业增加值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作为产业结构转换的相关指标。

(二)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原理和模型

(1)灰色关联的模型及分析过程

首先,确定进行关联分析的参考序列。即是确定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各因素的数据,设[xn=xn(k)/k=1,2,3???n]为参考序列,[y1=y1(k)/k=1,2,3???i,(i=1,2,3???m)]为比较对应序列,其中k表示不同的时间。

其次,对确定的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由于在进行数据处理时,两组数据的计量单位不一致,不能进行直接的比较,对数据无量纲化处理一般采用初值化无量纲处理,公式为:[xi(k)=xi(k)xi(1)],其中[x1]为原始数据,[xi(k)]则为进行初值化处理的无量纲数据。

最后,根据无量纲化处理的数据,进行求关联系数和关联度。灰色关联系数公式为:

其公式中,[ξi(k)]则是比较数列[y1]对参考序列[xn]在k时间的关联系数,[ρ]是分辨系数,其取值在0和1之间,系统一般默认都取[ρ]=0.5。将各年的关联系数进行平均即可得出关联度。根据灰色关联分析理论,关联度数值的大小则反映该比较因子的重要性,关联度数值越大,表明因子的作用越大,其评价也就越好。

(2)数据分析

根据指标选取说明,本文选取J市统计年鉴(2003-2012年)数据进行分析。根据统计年鉴中相关数据,经过计算整理形成表1的J市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各指标的初始分析数据。

对上述数据进行初值化和运用灰色关联系统软件进行运算,得出J市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关联度(表2)

表2. J市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关联度

[一产占比 二产占比 三产占比 工业占第二产业比重 0.996213 0.933249 0.998619 0.998641 ]

从表3可以看出,J市城镇化发展与各次产业结构都具有较高的关联程度,其中与工业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关联程度最高,而且保持较好的稳定性;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与城镇化关联程度较高,但是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不稳定关系,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与城镇化的关联程度最小。其中第三产业和工业占第二产业比重与城镇化关系最大,这即是第三产业和工业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与城镇化趋势相似,第一产业的关联程度高于第二产业,这与产业结构与城镇化的理论相违背,可能的解释是J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使得第一产业转移劳动力已经基本完成,在第一产业就业和第二、三产业就业之间的差距小于全省和全国的其它地方。

(3)结果分析

城镇化的发展是以就业人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聚集的过程。在农民素质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就业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移门槛最低,这一方面因为第三产业以相关服务业为主,另一方面也因为第三产业具有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第二产业由于绝大多数行业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城镇化的发展应该在带动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中的工业转型升级具有更高的效应。按照理论来说,第一产业在城镇化发展中的地位应该是下降的,也即关联程度不高,但是运用灰色关联系统计算出来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与城镇化具有很高的关联程度,第一产业在城镇化建设方面仍然具有重要地位,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对于其农业的转型升级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其中主要应该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保障和根本。按照本文的研究思路,还可以根据灰色关联模型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具体的行业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各行业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关联程度,但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三、政策建议

(1)就地产业化是可行的农业升级路径。城镇化建设与农业具有密切的关系,农业的低附加值和“靠天收”的情况需要得到转变,农业的就地产业化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的附加值,而且能够为城镇化的兴起和建设提供动力,这一模式在有些地方已经得到很好的验证。J市农业发展的特色即是农业的就地产业化,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以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就地进行城镇化,这是城镇化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最稳固和可行的城镇化,同时以农业的就地产业化带动第一产业的升级,城镇建设和第一产业的升级在农业的就地产业化中得到良性的结合。

(2)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红利仍然存在并起着重要作用。当前各地主推战略兴新型产业是必要的,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但在我国仍然有大量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出来的现实背景下,城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过程中,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战略性新型产业的作用有待商榷。而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对产业工人的素质要求方面较低,同时能够吸纳大量农村转移人员就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而形成的城镇在我国并不少见。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城镇化发展的规律具有内在一致性,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仍然没有完成,当劳动密集型产业红利拐点出现的时候,也就是我国城镇化建设进入更高阶段的时刻。

四、结束语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在当前时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需求侧改革也在持續发力,城镇化建设作为一种战略被提出来,能够产业集聚、人口集聚、消费创造以及创新扩散等方面倒逼或助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更多发挥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能,城镇化建设的研究也值得继续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朱烨,卫玲.产业结构与新型城市化互动关系文献综述[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09):113-115.

[2]彭红碧,杨峰 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J].理论探索,2010(4):75-84.

[3]林国先.城镇化道路的制度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8—12.

[4]辜胜阻,李正友.中国自下而上城镇化的制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1998(2):60-70.

[5]刘洁泓.城市化内涵综述[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58-65.

猜你喜欢

第三产业关联产业结构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奇趣搭配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拼一拼
智趣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