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请允许学生“狡辩”

2020-03-17杨爱忠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年7期
关键词:接纳人本主义理解

杨爱忠

〔摘要〕师生之间发生冲突时,教师要善于运用人本主义理念,给予学生无条件尊重,理解学生,接纳学生,学会倾听,允许学生“狡辩”,积极“解释”,释放情绪,暴露问题。师生共同探索,携手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人本主义;尊重;理解;接纳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07-0045-02

小学低年级阶段,老师特别容易成为学生崇拜的对象,即使老师不能成为学生的偶像,学生也愿意亲近老师,这与小孩子特有的情感依赖是密不可分的。在家粘父母,到校缠老师,这在当前的学校还是非常普遍的,尤其是对于被父母宠大、爷奶娇惯的独生子女来说,他们特别喜欢跟老师亲近。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青春期的迫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但学生还是愿意接受老师的指令,听从老师的安排,不会有太多的反抗,不会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生此时的依赖性比较强,作为老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爱与关注,这样学生才能够顺利地度过青春期阶段。

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发号施令,不去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就会让学生倍感孤独,甚至产生无助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影响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

婉婷(化名)是一个长相文气的女孩,成绩优秀,但性格内向,心思敏感。故事得从五年级下学期的那次感冒说起,勉强上完中午的课,头疼难忍的她请假回家看病,晚上病稍轻一些她就坚持把作业写完。可是第二天早上到校后,她发现数学作业做错了两道题,一上课数学老师就批评了她:“婉婷,你看你五道题错两道,就这课间还在走廊上说闲话呢?”她说:“老师,我昨天感冒了,晚上头又疼得……”不容许她把话说完,数学老师飞快地说道:“不要狡辩,课堂时间有限,老师说啥就是啥!”其实,课间在走廊上她正是在跟同学讨论那两道题,并不是说闲话。晚上,婉婷久久不能入睡,老师的话一直响彻在天花板的上空,震耳欲聋,她想逃离,可是那声音就像山谷里的回声,追着她的脑袋不放。第二天上课,她精神恍惚,思想分神,数学老师看她发呆,狠狠地瞪了她一眼,全班同学的目光又追了过去。又是一个晚上的胡思乱想,她开始失眠。她患了轻度抑郁症。

如果给她一个解释的机会呢?也许老师就会知道这个学生带病完成作业精神可嘉,就会理解学生的苦衷,给予学生关爱,不但不当堂批评,甚至予以表扬,也许这个学生就不会纠结以至抑郁。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对学生无条件的接纳上。接纳是一种宽容,是一种胸怀,是师爱,是温情,是人性,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静下心来倾听学生的原因,注意力就不会只集中在错题上,而是会关心学生的心理感受,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越来越亲近。

一句“不要狡辩”,就像一把从老师口中飞出的利剑,挡住了学生还未说出的话,让学生的情绪受到了压抑,心理压力越来越重,逐渐形成“情结”,影响学生健康。

童浩(化名),一米七六的个头儿,成绩优秀,性格外向,个性张扬,热情敦厚,活泼好动,六年级上学期当选为班里的卫生班长。一天午饭后,他重新划分政教处刚分配的卫生任务,而后上台布置,没想到这一安排遭到了同学们的议论,教室里顿时热闹开来,恰恰遇上学生会检查课前纪律,扣了班级量化分。下午上课,班主任来了,问情况后得知说话声因童浩而起,就下命令道:“童浩,你若再乱,把你家长叫来。”他刚张开嘴:“老师,不是我乱,我只是……”班主任立即打断:“不用狡辩,你是罪魁祸首。”童浩满肚子委屈,心里很是愤愤不平。他实在不明白老师怎么不分青红皂白呢?他开始讨厌班主任,辞掉了卫生班长的职务,也不想听班主任的课,师生矛盾逐渐升级,他最终转学了。

假如班主任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体会学生的心理感受,就会悦纳学生,理解学生,肯定学生为班级所做的工作,理解一个初一卫生班长的不易,为学生给自己分忧而心生感激。当班主任做到了这一点,就会給予学生充分的无条件关注,就会真诚地夸奖他积极地安排好卫生任务,学生的心里就会升起对老师的感激,热情和积极性可能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巩固。教师此时再委婉地指出工作方式上的不当之处,给他提出工作的努力方向,这个学生在以后的班务工作中肯定会另寻方法,处理问题的能力就会不断增强,最终成为一个有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好干部。

其实,学生只是想解释事情的真相而已。但老师误认为是狡辩。当老师说出这样一句话时,他是高高在上的,盛气凌人的,威严不可侵犯的。

如果学生只是做出“解释”,澄清“事实”,这也只不过是“辩”,那双方就应该在态度上平等,以诚相见。如果一方高高在上,随时有可能贬低对方,那就会激发出对方的攻击性。内向的人往往是自我攻击,压抑不良情绪,最终形成心结,导致身心出现问题;外向的人是攻击别人,会顶撞老师,与老师对抗,使师生关系出现危机,最终使自身人格受到影响。

因而我们做教师的,对学生不要轻易用“狡辩”一词,给学生一份尊重,给他们一个辩解的机会,既然学生那么做,一定有做的理由。当我们把学生的话挡回去时,也就把自己堵在了学生的心门之外,那就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时间久了,师生之间的隔膜就会越来越深。

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具有积极尊重的需要,每个婴儿都驱使着自己去寻找积极尊重需要的满足。儿童能否形成健康的人格,完全取决于这种积极尊重的需要是否得到充分的满足。他把这种需要称为“积极性尊重”。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了解到有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可以因此获得足够的温暖、喜欢、尊敬、同情、认可、爱抚和关怀等积极性尊重;而有些事情是不许他们做的,做了就会失去无条件尊重,就会产生所谓的“价值条件”,在以后的发展中,他们会迫于这种价值条件而拒绝对自己经验的自我评价,而去优先迎合他人的评价。这样,个人的经验和自我就开始疏远了,不协调就开始产生了。儿童的价值条件是在趋奖避惩的条件下产生的,当行为得到尊重时,儿童就会产生价值感;当行为遭到反对时,他们就会产生无价值感。所以儿童必须学会防备某些条件,于是防御成了儿童行为的一部分。这样看来,儿童的“辩解”只是想避免惩罚,想得到成人的同情、认可、爱抚或关怀而已,这也是人之本性需要。为什么我们不能满足学生的这点需要呢?

两千多年前的《学记》中就论述:“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只有当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注时,学生才会亲近老师,才会信奉老师的道,才会效仿老师的言行,才会尊敬老师热爱老师,师生关系才会亲密无疏。因而,我们必须摘下师道尊严的帽,开放自己,真诚待生,让学生大胆“辩”,让学生多“解释”,启开学生的心灵之门,让真相呈现,让情绪释放,让问题暴露,师生共同探索,携手解决问题。相信当一个问题解决之后,老师的人格魅力会大显异彩,师生关系会更加亲密!

因而,我们要允许学生狡辩,给学生一份说的权利,因为这样做会满足学生的三种需要:一是被尊重的需要,二是安全的需要,三是被爱的需要。当学生的这三种需要都得到了满足,他们就会信任老师,依恋老师,自然会亲近老师。那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一,放松心情,避免焦虑;二,心平气和,用心倾听;三,学会包容,悦纳错误;四,积极探索,因势利导。当我们做到了这些,学生就会被接纳、被关爱、被包容,学生的心就会变得柔软,他们也会特别容易被感动。就像一个刺猬,当它的攻击性收起来时,它的刺也会全部倒扶,此时去收服它还是非常容易的。如果我们堵住了学生辩解的嘴,那么情绪的出口被堵住了,一堆的委屈与愤怒就被压抑,那么根根毛发直竖,就像刺猬尖刺立起准备随时防御敌人,那最后就会两败俱伤。

罗杰斯说:“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是回应,是看见,是链接。”是的,对于学生来说,教育者更要具有大爱精神,无条件尊重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温情与关爱,接纳他们的毛病与错误,给他们更加宽松的成长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地长大!

参考文献:

[1]杨韶刚.人性的彰显——人本主义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2]肖川.学校,用什么来吸引学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 河南省济源市邵原镇六主小学,济源,459003)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

猜你喜欢

接纳人本主义理解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运用叙事疗法使问题学生在问题中成长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对学生的爱
科学管理理论和人本主义思想在某互联网公司的运用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及其简评
和学生一起成长
让阳光照进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