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经济学的先驱
2020-03-17陈巍
陈巍,理学博士,现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科技知识在古代世界的传播并把世界连为一体的历程。喜爱“上穷碧落下黄泉”,品鉴各个文明在应对相似问题时展现出的智慧。
谈起中世纪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许多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阿拉伯人擅长做生意的印象,甚至在金庸先生的小说里,都不乏像尹克西这样浑身珠光宝气的西亚商人形象。然而中世纪的阿拉伯人自己是怎样看待商业等经济活动,对其中内含的科学规律又有什么样的论述呢?如果我们说,中世纪阿拉伯学者们的经济理论,甚至对美国总统大选都产生过影响,是否会使您感到惊讶?在近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厚重积累下,中世纪阿拉伯学者的灼见早已被完全掩盖了。但如果我们从知识的海底重新把这些宝藏打捞出来,就会发现它们闪烁的熠熠金光,仍然会使我们在惊奇之余心生敬仰。在本文中,我们就来关注一位活跃在12世纪的商学大师迪马士基(al-Dimashqi)。
隐市高人
古语有云:“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在喧嚣的朝堂和市集中,往往能找到排除嘈杂干扰、自得其乐的贤才。这些不求闻达的贤才,其个人生平或许早已湮没,但却仍能以其智慧遗惠后人。迪马士基就是这样一位隐居于市集的宗师级人物。
他的名字显示他来自叙利亚古城大马士革,这里几千年来一直是连接地中海地区和两河流域的贸易要冲,拥有十分深厚的商业积淀。在迪马士基活跃的12世纪,这里曾经让著名旅行家伊本·祖拜尔惊叹:“如果地上能找到天堂,大马士革无疑就是其中一个。”从迪马士基的全名,我们还可以知道他的父亲名叫阿里,儿子名叫法德勒。从他的著作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地中海沿岸从的黎波里(现利比亚首都)到沙姆斯(现叙利亚城市)一带的各个市场都了如指掌,对经商活动和相关法律规定十分谙熟,因此他的著作很可能源于毕生商业实践的积累。
这部如历经长年淬炼打磨的宝石般的著作,就是《商业美德指南》。在这部被认为完成于不晚于1175年的书里,迪马士基作为一名老练而睿智的长者,仿佛在谆谆告诫初入商道的后辈,给他们介绍有关行商的道理、获取财富的门径,甚至避免踩坑的经验。当然,对于往往心浮气躁的年轻人来说,也许一些弯路或教训仍然是无法避免的。
商业指南
那么,这部《商业美德指南》里面都有什么内容呢?相信它不会让读者失望,因为这绝非只是一部现在常见的心灵鸡汤式畅销书,而更应归于一部商科教材。考虑到它成书于800多年前,里面的一些见解足以令我们五体投地。
迪马士基是以讨论财富的性质,以及它对人们具有何种意义开篇的,他歌颂了财富给人带来的富足生活,而这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货币衡量的。对于最重要的货币——金和银,迪马士基给出了检验其质量的手段。随后他告诉人们,要保护好自己的财产,一定要注意在防火、防盗、防骗等方面下足功夫。怎么辨别商品真假优劣呢?不要着急,迪马士基说,想做好生意,不了解各类商品的平均价格是不行的,而知道其价格后,就要一方面全面搜集信息,知道商品在1575年欧洲人绘制的大马士革地图各地的供需关系,侦察到围绕价格产生的波动。另一方面也要练就一双慧眼,把不同档次的商品和价格对应关系了解得清清楚楚。为此,商人们最好准备一份清单,把这些信息详细列举出来。
于是,迪马士基开始详细介绍从珍奇稀罕的宝石、香料、普通货物、名贵的丝绸和纺织品、铜铁金属,直到谷物等各类商品包括其品种、产地、等级,甚至明确报价等信息。这让现代读者看到后,都不免跃跃欲试,想穿越到古代丝绸之路去畅游一番,去获取迪马士基接下来分门别类讲述的几种财富:田产土地,包括马、牛、骆驼等力畜和山羊、绵羊等小型家畜在内的“不会说话的财产”,以及“会说话的财产”——奴隶。说起来不好听,但实际上主人对待奴隶也应怀有人道,不能过于野蛮行事。
总会有人生来运气就好,迪马士基并不否认这点,但他更强调人们完全可以通过工作取得财富,比如去学门手艺做一名工匠,或让自己成为充满智慧的脑力劳动者。商人也有自己的手艺,那就是买卖的技巧,在这方面迪马士基可谓是在商品价格波动中逐浪弄潮的高手。对于已经枝繁叶茂的成功人士,迪马士基则告诫他们不要纵容自己的欲望,而应采用适当方式让财富保值,并对意外支出有所预防。尤其忌讳的是违法行为,因为罪孽会摧毁财富,学识渊博的迪马士基引用大量贤人的金句论证了这一点。
尽管迪马士基的著作篇幅并不大,但从这本书里可以看出,对作者而言,运用知识的一切技巧都要以良好的自我管理为基础,这进一步构成穩定家庭和社会的基础。阿拉伯世界鼓励追求物质财富,但这种追求同样要符合诚实、勤俭等道德规范,要以促进共同利益和幸福生活为目标。
经纶济世
用现代话讲,迪马士基对价格理论给出了精辟阐述。他不赞同定价权取决于行政命令甚至神谕,而认为价格具有周期性。在供需平衡的情况下,商人可以搜集信息,在价格存在落差的不同地区之间贩卖商品。但“供需平衡带不来暴富”,迪马士基认为供需开始失衡时,有经验的商人会闻到价格波动的气味——赚大钱的机会来了。但这时商人也不能被小道消息迷惑,让不合理预期导致的妄念冲昏头脑,而一定要谨慎耐心、有节奏地建立自己的储备,静待价格飞涨时刻的到来。其间对虚实消息的处理,甚至有点类似兵法,这足以让读者体会到“商场如战场”。对价格理论和交易策略的详细记载,展现出迪马士基对价值投资和价格投机都具有很高的了解程度。
迪马士基把商业技巧约束于社会美德之下,在中世纪西亚世界中是普遍存在的。11世纪伊朗一带的王公兼学者基卡乌斯就在其著作中讨论了财富的性质、置业过程中的选择乃至于具体商业谈判技巧等与迪马士基著作相似的内容。而13—14世纪迪马士基的小同乡泰米亚则进一步讨论了供需决定价格波动的规律。但泰米亚则并不总是听命于市场自发调节这“看不见的手”,而是需要遵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比如在饥荒年月,极度短缺的现象让粮食价格飞涨,这时为避免人们大规模饿死,国家必须对粮食价格进行强制规定。
这些渐进式发展最终在14世纪后期伊斯兰学术巨星伊本·赫勒敦在其《历史纲要》中集大成式地展现出来。他讨论了经济中的增值过程,即通过加工将精湛的工艺转化为价值附着在原材料之上;生产力进步和人民的努力,会成为文明及其福祉,以及商业的繁荣依托的重要方面。此外,赫勒敦还对劳动、税收、稀缺性和经济增长的分工理论进行了早期讨论。尽管道德破坏容易导致贫穷,但政府对贫穷不能置之不理,而应当加大扶贫投资,从外部影响刺激这一地区的发展。
伊本·赫勒敦重视社会福利的观点,使他在500年后得到一位美国总统——里根的青睐。后者在竞选活动中宣传降低商品和服务的生产障碍,加大社会福利。尽管这种供给面学派不受当代经济界主流学者支持,但却帮助里根和老布什在竞选活动中获胜,而里根在报告中就援引了伊本·赫勒敦的观点。
我们应当看到,知识和思想发展的历史是具有连贯性的。伊本·赫勒敦与迪马士基均被部分研究者各自尊称为“经济学之父”。当然,古人不会在意这些头衔。但在充分体会现代经济生活之余,如果我们回头看历史上理性而不乏科学色彩的经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相信仍然会在获取茶余饭后谈资之余,或多或少得到些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