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语境下新闻直播热及观众心理分析

2020-03-17汪佳桂锁敬慧

新闻世界 2020年1期

汪佳桂 锁敬慧

【摘    要】科技的发展,催生了新的媒介形态和传播逻辑。这不仅推动了传统媒体的转型,也迫使主流媒体发展网络直播。基于互联网逻辑的“直播+新闻”一经推出,便成为主流媒体的“网红”“爆款”。究其原因,是其满足了观众的深层次心理需求,增强了用户黏性。本文从直播抓“老赖”说起,从心理学的视角探讨新闻直播蓬勃发展的原因,以期为传统媒体转型和新闻直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闻直播;心理学视角;镜像共鸣

2018年8月16日起,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和亳州广播电视台联合开展“猎赖”专项执行行动,亳州广播电视台新闻客户端“掌上亳州”和官方微博亳新闻对抓“老赖”过程进行了全程同步的视频和图文直播。5次联合行动累计20多个小时的直播,吸引了近20万人次在线观看,直播视频一度刷爆亳州人的微信朋友圈。“直播+新闻”所带来的高收视率和参与率,也促使各传统媒体积极布局网络直播。

一、“直播+新聞”成新闻传播新热点

在传统媒体式微、新媒体崛起的大趋势下,以央视为首的传统媒体打破新闻直播的固有模式,加入网络直播大潮,利用“移动+社交+直播”三位一体的新媒体优势,不断推陈出新,迅速引领新闻传播新热点。

2016年6月10日,一位37岁的女士在河北骑马时,不慎从马上跌落,下半身失去知觉。14点20分,北京派出120直升机,从北京孙河备勤站起飞前往救援,央视记者跟随直升飞机对该事件进行了全程直播,推出《正直播!120直升机、救护车接力救援》。这种突发事件的新闻直播,因为没有预先设定采访计划,事发现场和记者反应都是最真实的,因此很好地拉近了观众与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的距离,也促使直播这一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信息传播方式逐渐被主流媒体所吸纳和采用。

2017年1月4日,人民日报与新浪微博、一直播共同推出全国移动直播平台——“人民直播”,直播内容涵盖各个领域,直播数量保持在每月100场以上。其中“清华大学2017级本科生军训结业典礼”的参与人数最高,达227.5万人次。

二、新闻直播热背后的观众心理分析

融媒体背景下的“直播+新闻”之所以能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是因为新闻直播抓住了用户心理,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掌控感、代入感和人际需求等独特的“融心理”需求。了解新闻直播热背后的观众心理,对于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深度融合有着重要意义,值得媒体人思考。

(一)好奇心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人们关心、关注突发事件和新闻热点,正是好奇心的外化表现。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动机和寻求知识的动力,会激发我们的探索欲,促使我们更多更深入地了解新闻事件。所以,与浏览新闻网页不同,观众一旦进入新闻直播界面,大多数会坚持到最后,很少中途离开,因为这样才能掌握事件全貌,充分满足好奇心。

“老赖”是失信被执行人的俗称,他们具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因为不少“老赖”擅长玩失踪、打“游击”,所以记者和执法干警凌晨两三点就开始行动了。能不能抓着“老赖”,大家心里都没底。这种不确定性诱发了观众的好奇心,让观众既想目击过程,又想确认结果——“老赖”是否真的被抓到。所以在直播过程中,观众一直处于好奇和亢奋状态,这就大大增加了新闻直播对用户的吸引力和用户黏性。

(二)掌控感

焦虑被称为时代之症,困扰着越来越多的都市人。 进化心理学认为,焦虑是基因给我们的礼物,本质是潜意识中对失控的恐惧。正因为焦虑感,我们的祖先学会了躲避凶猛的野兽,提前为过冬未雨绸缪,才得以存活下来。而传统媒体独有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新闻直播“眼见为实”的镜头语言,巧妙地化解了公众渴求真相的焦虑,让人们获得了掌控感。

亳州广播电视台转型新媒体之后,每年亳州“两会”,都会对开幕式和闭幕式的实况进行跨屏直播,观众不用打开电视机,就能在手机的方寸之间实时聆听政府工作报告。进入新媒体时代,新闻直播更是成了日常。仅2019年8月,亳州广播电视台就举办了亳州市农村敬老院改革进展情况新闻发布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新闻发布会、2019年药博会新闻发布会、亳州市公检法重要岗位交流轮岗新闻发布会等多场新闻直播。直播公共事件,不仅让没有机会亲临现场的网友能目睹实况,也让权力置于监督之下,有利于维护公共利益,给公众以掌控感和安全感,由此增强公众的幸福感。

(三)代入感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欣赏文艺作品——尤其是欣赏大众文艺作品的过程中,常常产生移情的心理状态。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相近情感”与“类似联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代入感。

传统的新闻写作中,“用事实说话”是第一要求,记者要学会“藏舌头”,把要表达的情感和观点“藏”在文字和图片里面。而新闻直播可以轻而易举将观众带入到当事人的状态中,体验事发地的状况,体会当事人的情感,从而引发自身神经元的放电反应,产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代入感。

“猎赖”直播实时展示了“老赖”的万般“赖”法:有的闻风而逃,被窝还是热的;有的哭穷叫惨,却住别墅开豪车;有的暴力抗法后又求饶告罪……“老赖”及其家人的反应、“老赖”家里的真实状态等,都如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种“在现场”的感觉,让观众产生对“老赖”深恶痛绝的代入感,也让有着相同或相似行为的“老赖”们产生心理压力,比一般的社会新闻有更强的宣传效果。

(四)人际需求

网络让地球变成了“村”,却也让人际关系变得疏远。新闻在线直播,让收看同一新闻事件的观众有一种置身同一时空的感觉。观众之间的互动,能够在无形中形成相应的社群,人际需求得到满足。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舒茨提出的人际需求理论,包括感情需求、包容需求、支配需求。渴望爱与被爱、隶属于某个群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这些需求贯穿于人的一生。

在亞运会、奥运会等体育赛事的新闻直播中,观众一起为中国队加油助威、摇旗呐喊。中国队夺冠,观众们一起欢欣鼓舞,在新闻直播营造的同一场景里,观众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拥有同一个名字即“中国人”。

三、传统媒体转型中利用用户心理发展新闻直播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不仅要继续坚持“内容为王”,还要有“以用户为中心”的传播理念,创新传播方式。“直播+新闻”是传统媒体利用自身的优质新闻采编资源,插上新媒体的翅膀而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模式。这种模式充分考虑了“用户时代”观众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双重身份,很好地满足了用户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参与以及二次传播的心理需求,未来必将成为重要的传播模式。

传统媒体也需要抓住时机,在新闻直播的类型、形式和用户的互动模式上进一步创新,让新闻直播成为提高收视率、增强竞争力、实现转型的有效手段。

新闻直播热的背后,是新闻播报方式对观众心理需求的契合。在了解和认识用户对新闻直播的心理需求之后,作为媒体人,可以在新闻直播中融入更丰富的形式、更充实的内容、更巧妙的互动,带给观众更好的观看体验。

(一)直播的形式

随着5G网络的普及,AR和VR的头显设备也将进一步普及,VR新闻也必将得到快速发展。在直播中充分利用VR新闻的形式,可以让用户的“现场感”更“真实”,在观看新闻过程中的掌控感和代入感更强烈,心理上也更有震撼感。

(二)直播的内容

除比赛、活动、突发事件外,民生新闻也可以在线直播。新闻价值规律表明,事实内容越新鲜,新闻发生地离观众越近,新闻价值越大;和观众的日常生活关系越密切,观众越觉得“有用”,对新闻的关注度也就越高。

(三)直播的互动形式

对于用户而言,从新闻直播获得的人际需求满足不仅是通过观看内容产生的,还需要借助良好的互动行为。新闻直播的过程中,可设计更加丰富多样的互动环节。如,记者和用户的互动、新闻主角和用户的互动、用户和用户的互动,让用户的心理需求在观看新闻直播中得到充分的释放和满足。

参考文献:

[1]原华荣.移动直播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J]. 传播力研究,2017(08).

[2]曾俊,余泽莹.移动直播新闻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J].中国报业,2017(13).

[3]宋嘉玉.网络直播的用户心理研究——以“酷狗直播”为例[J].视听,2018(09).

(作者单位:亳州广播电视台)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