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新闻作品如何唱响主旋律

2020-03-17王钰严思思

新闻世界 2020年1期
关键词:内容分析

王钰 严思思

【摘    要】在报道题材的选取上,2009-2018年中国新闻奖获奖网络作品注重对社会热点事件的报道,富有时代性。重大主题报道主要集中于时政新闻,主题性质分布反映了我国新闻工作“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基本方针和媒体的主流价值取向。网络新闻工作者十分重视新闻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善用技术构建传播矩阵,但在利用网络和新媒体技术手段进行创新性传播方面有待加强。在主题表达上,紧扣时代主旋律,传达积极价值取向,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中国新闻奖;网络专题;网络访谈;内容分析

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评选。随着时代发展,中国新闻奖不断完善奖项设置。从2006年第16届开始,网络作品被纳入中国新闻奖的评选范围。如今,中国新闻奖有包括图文类、广播电视类、网络类和综合类等4个大类的近30个评选项目。每一届获奖新闻作品都反映了我国新闻业发展的趋势和动态,研究获得中国新闻奖的网络新闻作品,对当下网络新闻内容生产如何唱响时代主旋律,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获中国新闻奖的网络作品包括网络评论、网络专题、网络访谈、网页设计等类别,本文以2009-2018年获中国新闻奖的网络专题和网络访谈作品为研究对象。中国记协网的数据显示,2009-2018年获中国新闻奖的网络专题和网络访谈作品共133件,其中网络专题作品84件(63.2%),网络访谈作品49件(36.8%)。

网络专题通过图文、音视频、VR、海报、H5、漫画等多媒体手段,对某一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报道。伴随着技术进步,网络专题的表现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比如第26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千年大墓惊世挖掘——南昌海昏侯墓出土》,主创人员利用时下流行的720全景技术拍摄,立体、动态地向观众呈现出海昏侯墓的样貌,全面反映墓葬发掘的过程和成果,最大程度地满足了观众对现场感和真实感的需求,增强了新闻专题作品的传播深度,具备较强的互动性、可读性、观赏性。整个专题形同博物展览,受到网友热烈追捧。

网络访谈指主持人和嘉宾通过面对面对话交流的方式,谈论公众所关注的新闻事件、人物或社会热点话题,并通过网络媒介呈现出来的网络新闻作品。[1]例如,在2011年日本大地震海啸事件发生后,关于核辐射的话题引起社会热议,龙江科普网及时策划并制作了《龙江科普网谈——第一期〈了解核辐射〉》访谈节目,邀请专家围绕核辐射进行对话,一定程度上普及了核辐射方面的知识,及时引导了舆论,消除了社会恐慌。作品以及时、真实、互动的特点,收获了良好的宣传效果,获得第22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二)研究方法与编码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通过编码将文本量化,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总结近十年来获中国新闻奖的网络专题和网络访谈作品的题材类型、主题性质、报道内容、时代特色和创新情况,归纳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共性,探索优秀网络新闻作品的生产和传播规律。研究者编制了《中国新闻奖获奖网络作品研究编码表》,编码类目包括选题、主题、内容、形式等多项测量变量。共有2位编码员,为确保科学性,正式编码前分别对他们进行了编码培训。在编码员熟悉了编码工作,并通过了信度测试之后,开始对作品进行编码,结束后将编码数据输入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统计结果

(一)题材类型

本文把获中国新闻奖的网络专题和网络访谈作品,按题材分为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科教文卫新闻、社会新闻、军事新闻、法制新闻、环保新闻和其他新聞等8个类别。在133件获奖作品中,社会新闻、时政新闻和科教文卫新闻最多,分别占33.8%、24.1%和22.6%,其他类型的新闻相差不大,占比都较小,参见表1。统计结果表明,优秀网络专题和网络访谈作品的题材分布主要集中在社会新闻、时政新闻和科教文卫新闻等领域。

(二)主题性质

根据主题性质,本文把网络专题和网络访谈作品分为正面报道、负面报道和中性报道。正面报道的焦点往往集中在社会的积极方面或光明一面,是以积极和和谐为基调的新闻内容;负面报道集中于那些与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相冲突的行为,像犯罪、丑闻、性攻击、事故和自然灾害等。中性报道指一些无法判断其正负取向的作品,其性质介于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之间。[2]在获中国新闻奖的网络专题和网络访谈作品中,正面报道较多(61.7%),其次是中性报道(33.8%),负面报道极少(4.5%),参见表2。获奖作品的主题性质分布反映了我国新闻工作“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基本方针和媒体的主流价值取向。

(三)报道内容

本文将获奖的网络作品按报道内容分为先进典型、重大成就、社会热点、工作经验、批评监督和其他等6类。表3显示,在近十年133件获中国新闻奖的网络专题和网络访谈作品中,报道内容为“社会热点”的超过一半(58.6%),其次是“先进典型”(18.0%)和“工作经验”(9.0%),“批评监督”占比最低(1.5%)。这是我国新闻媒体重视舆论引导功能使然。当前,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层出不穷,国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碰撞,使得社会价值观念变得复杂多样,这也对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时代特色

在判断作品是否有时代特色时,主要以其内容是否与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和国家重大事项有关为标准。统计表明,在获中国新闻奖的网络专题和网络访谈作品中,79.7%的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这首先是新闻时效性要求使然。时效性是新闻报道的天然属性,它决定了新闻作品要反映重大时代主题。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要承担“四种角色”,其中之一是“时代风云的记录者”;同年1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国记协第九届理事会全体代表和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获奖者代表时,对广大新闻工作者提出“四点希望”——做“政治坚定”“引领时代”“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3]可以说,记录时代、引领时代,是我国新闻工作性质和任务的必然要求。

(五)创新情况

创新是中国新闻奖评选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从立意创新、传播创新、表现创新、综合创新等方面,对获奖的网络专题和网络访谈作品进行统计分析。表4显示,“综合创新”有48件(36.1%),“表现创新”和“立意创新”分别是29件(21.8%)和28件(21.1%),“传播创新”10件(7.5%)。网络新闻工作者十分重视新闻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但在利用网络和新媒体技术手段进行创新性传播方面有待加强。值得注意的是,获中国新闻奖的网络专题和网络访谈作品常用的创新性表现手法是“以小见大”,采用了此种方式来表达主题的获奖作品有53件,达39.8%。

三、分析及启示

(一)注重报道社会热点事件,新闻价值大

在报道题材的选取上,获奖作品注重对社会热点事件的报道,富有时代性特征。互联网技术让新闻报道变得几乎与事件发生同步,社交媒体对重大新闻事件的传播早已进化为病毒式裂变。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新闻工作者纷纷努力抢占第一报道权或第一解释权。但是,要从众多新闻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中国新闻奖,不仅是对新闻工作者新闻敏锐性的考验,更是新闻机构新闻报道策划水平的体现。比如第27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作品《先烈不容亵渎  正义从不缺席——加多宝侮辱邱少云案全追踪》,主创人员针对网络上利用革命先烈邱少云进行恶意商业炒作的卑劣行为,及时制作了网络专题作品,还原历史真相,客观公正地将事态发展呈现给公众,以坚定有力的事实回击质疑。作品正确引导了舆论,向全社会传递了铭记英雄、捍卫英雄的信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二)突出报道重大时政新闻,指导性强

在2009-2018年获得中国新闻奖的网络专题和网络访谈作品中,重大主题报道主要集中于时政新闻,主要包括全国重要会议、国家领导人活动、重要外交活动。在第28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网络专题及网络访谈作品16件,其中报道重大时政新闻的作品超过一半。这些作品高屋建瓴,政治思想性突出,新闻性强,策划精细,从多层面、多角度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挖掘,把宏大主题与群众密切关注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通过群众视角、群众声音反映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以点带面,以小见大,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如第2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初心》,央视网精心制作了梁家河篇、宁德篇、正定篇系列微视频,将习近平总书记早年在基层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经历和生动细节一一呈现,叙写总书记最“接地气”的一面,表达了执政者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作品真实生动,深刻感人。

(三)善用技术构建传播矩阵,富有创新性

创新是优秀新闻作品必不可少的元素。传统新闻业受到数字媒体的不断冲击,许多媒体都在努力通过变革和创新来适应当前的数字化传播环境。[4]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获奖作品都在技术上有所突破。2009年,重大事件报道仅限于电视直播和网页直播,如第20届一等奖作品《国庆大阅兵》;仅仅7年之后,媒体报道重大事件的表现形式与内容均有很大变化,如第27届一等奖作品《中国一点都不能少》,主创团队非常重视传播节奏和“时效度”的结合,策划推出了图片、H5动图、海报、文章、视频、九宫图解等多种载体形式的内容,传递中国声音,有力地引导了广大网民的爱国热情。不同的媒体工具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听感受,从而引发不同的传播效果。通过可视化、差异化、多样化的表达,制作H5、漫画、短视频、微海报等融媒产品,从传统媒体端移至新媒体社交平台,通过“报、网、端、微、视”联动,最终实现新闻报道传播力、影响力裂变式放大。[5]

(四)价值取向和舆论导向正确,弘扬主旋律

在主题表达上,紧扣时代主旋律,传达积极价值取向,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述获奖作品的主题性质和报道内容分布表明,在2009-2018年获得中国新闻奖的网络专题和网络访谈作品中,正面报道、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占有较大比例。比如第27届的《一份延续了68年的忠诚》《无人区·52载守边人》,第26届的《好人365——讲述中国人的精彩故事》,第25届的《网上诚信馆道德新标杆——谢岩斌千里还债》《温州城诚信接力》《孝在三生》等。第26届获奖的网络专题作品《携手同心共克时艰——“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不只是对事故的处置、救援、善后、安抚等重要信息进行实时发布,还重点突出地报道了前线救援情况,不间断地跟踪拍摄一线消防官兵、公安武警、医护人员、环境监测人员、志愿者及普通市民的典型事迹和正能量故事,展示了天津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信心和行动。

注释:

[1] 郭琦.网络访谈节目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新闻传播,2016(13) .

[2]张威.中西比较: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J].国际新闻界,1999(01).

[3]林如鹏,支庭荣.习近平新闻思想: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大创新[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7).

[4]白红义.从技术创新到新闻创新:重塑新闻业的探索性框架[J].南京社會科学,2016(10).

[5]陈艳艳,刘宗元.从融合新闻奖看技术与优质内容的关系[J].青年记者,2019(05).

(作者:均为江西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内容分析
国内电子商务学术研究进展分析
美国科学教育标准实施的新动向
三重表征视野下“金属晶体”内容分析与教学过程设计
改革开放以来幼师学前心理学教材发展演变历程
“老人摔倒”新闻正面报道的负效应研究
2016年《中国日报》“两会”数据新闻报道研究
从《远程教育》35年载文看远程教育研究趋势
基于引文分析与内容分析的专利计量与评价的理论探索
历史人物人格主要研究方法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