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办学历史 不忘教育初心
——对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的历史回顾与感悟
2020-03-17胡光明
胡光明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226)
人们常说历史是一面镜子,是留给后人的最好的老师和最好的教科书。正如先哲们所言的“温故而知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要坚守教育初心,首先就要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才能知道要到哪里去,才能知道应该要做什么。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创建至今,已有了55年的历史。55年的筚路蓝缕、栉风沐雨,55年的艰苦创业、励精图治, 55年的春华秋实、峥嵘岁月,广职人塑造了一座座不可磨灭的丰碑,留下了一幕幕永远不能忘却的记忆。这里仅从学校几次命名和改名的片断中,来回顾学校所走过的历程,去寻找学校的“根”和“源”,探究广职人应有的情怀、初心和使命担当。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地传承过去、继往开来,把握现在、面向未来。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始办于1965年3月4日的广西劳动大学(简称“劳大”)。办学的起因是自治区党委为了贯彻1961年7月30日毛泽东主席《给江西共产主义大学的一封信》的精神和1964年初刘少奇副主席到广西视察时的指示精神,响应党中央倡导的“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决定在明阳农场所在地创办广西第一所半工(农)半读的新型高校,并由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伍晋南兼任校长和书记。
劳大创建之初可谓真正的“一穷二白”——“一无校舍,二无资金,三无图书及教学设施设备”,完全是在一张白纸上起家。除了教职工工资和学生生活补助费由国家财政拨付之外,其他都要求学校自筹资金,通过劳动生产来实现自给自足。学校按照自治区党委提出的“基建、办学、生产相结合,一并推进”的方针,经过师生半年多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仅建起了简易的教室、宿舍、餐厅、浴室、礼堂,解决了办学的基本需求和条件,实现了当年建校、当年招生,学生人数达到762人,而且,在办学体制、形式和方法上有许多创新和突破,比如在体制上将明阳农场及其所属大修厂等有关单位划归广西劳动大学统一管辖和领导,形成了校、场(厂)合一的领导管理体制以及教学、生产统筹安排的运行机制;招生采取高考统一考试与对口保送选送相结合,办学层次有大专班、中专班,还有进修班;教学计划和形式根据半工(农)半读的原则,采取边劳动、边学习的教学形式;专业课教学由专任教师承担,实践课和劳动生产活动的教学由农场农业技术人员及熟练技术工人承担。
但由于受“文革”的冲击,劳大仅招收了一届学生,到1970年就撤消停办了。虽然学校过早地夭折,可这种坚持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采取多层次办学、实行专兼教师教学、搭建校企合作领导体制的做法和探索,对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高职教育的发展,至今仍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劳大实际上是对学科式普通教育的一种颠覆或剥离,揭开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面纱,开创了学习实践并举、工学结合育人的先河。寻根溯源,广职院能始终坚持走产学研合作办学之路,不断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成功跨入全国一流高职院校行列,与得益于劳大的“影响”和“滋养”有很大关系。尤其是老一辈广职人所体现的“自力更生、勤俭办学,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精神,更是留给学校的宝贵精神财富,任何时候都要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
劳大“寿终正寝”后,学校的旧址便成了广西农学院的教学基地。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而“文革”结束后的广西农垦正处于产业结构大调整的关键时期,百废待兴,急需各方面的高层次人才。时任广西农垦局局长的韩炜同志,在第一时间作出了与广西农学院合办广西农学院热带作物分院(简称“热作分院”)的决定。1977年4月,经当时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文教办批准同意,成立由广西农垦局和广西农学院双重领导的广西农学院热带作物分院。在管理上以广西农垦局为主,主要负责党团组织、政治运动、行政管理等,广西农学院主要负责教学和招生工作。教学经费按招收普通班人数和规定标准由广西农学院拨给,其他学校基本建设、教学设备投入、生活设施、科研经费等全部由广西农垦局负责。实际上采取的是以行业为主、与地方高校联合办学的领导管理体制和形式。
热作分院设立的亚热带经济作物系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和茶叶系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都是依据当时农垦系统及地方农业种植结构的实际和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经过认真调查和论证才确定下来的。虽属全日制4年本科专业教育,但其主要任务和培养目标,就是为农垦系统和地方培养急需的应用型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配备的教师除了农学院留下的少量教师之外,其余大部分都是从广西农垦局从各场、站、所的专业技术骨干中抽调上来的。他们不仅有较高的学历和文化,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既能讲理论传授书本知识,又善于动手进行实际操作。热作分院在办学过程中,继承了劳动大学坚持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传统。在开展教学的同时,边学习边劳动,建立起校内的生产实习基地。同时,根据课程内容需要和农时季节,组织学生到农场、工厂进行实习和实践锻炼。所以,从本质上说,热作分院坚持和追求的仍属于一种应用型的本科教育,也可以说是对高等职业教育上层次的一种不自觉的尝试和启蒙。
热作分院相继招收了两届亚热带经济作物和茶叶两个专业共计120名学生。但合办的热作分院是面向全广西经济建设的,最后毕业分配在广西农垦系统工作的学生仅有十多人,远远满足不了广西农垦经济建设的需要。更不幸的是,1978年以后又遇上自治区压缩教育经费,以致学院连续几年被停止招收学生。这就意味着学校会再次遭受撤销、停办的厄运。
学校何去何从,路在何方?在农垦局领导班子的呼吁和努力下,经自治区政府批准,1982年7月,广西农学院热作分院成功改制为广西农垦职工大学,广西农垦人终于迎来了自己的高等学校。可是事非经过不知难,广西农垦当时能下这样的决心实属不易。广西当时只是一个仅有8万职工的小垦区,经济实力也很脆弱,全年工农业总产值还不到4个亿。而按照当时的政策规定,系统行业办学的经费要全部自行承担,自治区财政不再拨款。放眼望去,那时能自己办大学的只有新疆、黑龙江和广东三个大垦区,连云南、海南这样的直属垦区也顶多是成立个干校而己。像广西这样的地方小垦区竟然办起了大学,常被人们比喻为“小马拉大车”!言外之意是说我们自不量力,自讨苦吃!可是以韩局长为首的广西农垦局领导班子却始终认为:人才是本,教育是根。农垦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和教育,再苦再穷也要坚持把大学办下去,打造我们农垦人自已的“黄埔”!广西农垦局向自治区政府作出了“办学经费由广西农垦财务包干经费结余中承担”的庄严承诺,才使学校得以延续复生,薪火相传。
广西农垦职工大学从1982延续至1998年,其中最后两年为了适应农垦经济由单一的传统农业向农工商综合经营转变的需要,同时也为了增强人才培养对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又更名为广西农工商职业大学。这16年都是学校开办成人高等教育阶段,既是学校艰苦创业的起步阶段,也是学校稳步前进的关键时期,更是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腾飞发展夯实基础的重要阶段。学校传承和坚持行业为主的办学体制,首先立足农垦,为农垦服务,坚持利用各种合作平台、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因此,在广西农垦职工大学创建的第二年,即1983年就提出学校必须树立为企业、为行业服务的办学思想,企业缺什么就办什么,必须按需施教,学以致用,培养各种应用型人才。而且,借助于学校与行业有着天然联系的这种优势,面向全国农垦系统招生,成为广西最早向区外招生的高校。学校在彭民璋校长的主导下,探索出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四多”办学之路,形成了多学科、多专业、多类型、多形式的办学格局,搭起了四通八达的教育“立交桥”。更难能可贵的是,有一大批从广西农垦各个单位或岗位走进学校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骨干,其中有不少人还是广西农垦的拓荒者和开创者,如江锦心、王扬明、何际铭、苏以瀛、谢进文、陈又新、吕隆熹等同志,都是来自创建广西农垦的第一批大学生。凭着对农垦的深厚感情和热爱,他们把毕生的精力倾注在为农垦事业发展教育和培养人才上。由此可见,学校的生存发展及其定位和使命,任何时候都是同社会经济发展的任务和需求紧密相连,又同教育者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息息相关,融为一体。
众所周知,成人高等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是对“文革”的一种“补偿”教育。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深入, 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职业技术教育应运而生,方兴未艾,成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既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最好摇篮和载体,又是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更充分就业创业的最有效途径和选择。毫不夸张地说,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是能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关键所在。因此,学校领导班子审时度势,在1996年就提出了把学校由成人高校改制为职业技术学院的设想。从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到广大师生员工,开展思想大解放大讨论,形成共识,凝心聚力,外塑形象,内强素质。按照职业教育的性质特点和目标任务,把学校定位为建成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基地、职业培训非学历教育基地、职业技术等级证书培训和考评基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的要求,练内功、补短板,奋勇争先,努力创造改制条件。经过两年来的努力,1998年3月6日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成功改制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成功迈入高等职业教育行列。
学校改制以后,驶进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呈现出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基于对高职教育的正确认识,彭民璋院长在学校改制的第一年,就明确提出要以转变教育、教学思想为先导,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培养途径,进行“六双”教学改革,即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的“双教”,培养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双师”,制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双大纲”,编写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双教材”,建立学生毕业持学历证书和职业证书的“双证制”,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双基”。由于学院坚持了正确的办学方向和准确定位,积极推进教学建设与改革,努力办出高职教育特色,突出产学研结合,不断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2005年接受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成为“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并正式迈入全国一流高职院校行列。
抚今思昔,从1965年至今,学院几次易名,走过了55年不平凡的道路,学校由小到大、由大向强,成功地实现了五大突破和五大转变:
一是突破单一的农科专业结构,面向农工商综合发展增设调整专业,实现发展转变。由于历史的原因,学校创建之初主打的是农科专业,这既是行业办学的要求,也是学校发展的“根基”。可随着农垦事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单一的传统农科专业已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如何既保持行业特色和自身优势,又能大力发展工科、财经、管理、信息等多科性专业?学校作出了“两全其美”的最佳选择。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三农”为目标,同时对接现代农业产业链,对现有专业进行改造、调整和重新布局,构建学校涉农专业群并形成相互衔接的专业链,既保持了农业教育的行业特色,又体现了现代农、工、商综合发展,集一、二、三产业于一体的需求和趋势,从而更好地推进了农业教育的现代化。
二是突破原有的办学体制向集团化办学和现代化治理转变。作为公办高校,在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不动摇的前提下,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机制的改革,向集团化、多元化、现代化发展。学校从2012年至今,相继成立了行业主导型学院理事会、中国茶业职业教育集团、广西茶业职业教育集团、广西物流职业教育集团、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中国农垦职业教育联盟等实体化运作的产教融合平台,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教育链和产业链紧密结合,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真正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并在依法治校和现代化治理上迈出了新步伐。
三是突破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向产学研深度融合转变。学院不断破除长期存在的理论与实际脱节、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努力实现产教一体、校企互动,使教育教学过程与行业企业生产过程深度对接,融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质陶冶、技能提升、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逐步打破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之间的藩篱,使学院与行业企业形成“合作多赢”共同体,形成产教良性互动的“双赢”局面,不仅促进了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还促进了企业技术进步、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是突破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向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转变。学院始终坚持开门办学,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实行“四多”办学和 “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即以全日制高职学历教育为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业余函授学历教育和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为两翼),搭建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立交桥”。
五是突破现有办学水平向优质高职院校和更高教育层次转变。通过2005年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尤其是开展创国家示范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以来,学校办学水平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办学层次取得重大突破,先后成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优秀单位,全国百所高职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广西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院校,自治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自治区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高职院校网络思政工作创新示范案例50强等。
不忘初心方能行稳致远,牢记使命才能开辟未来。55年来,几代广职人的自强不息、艰苦创业,铸就了学校的辉煌,谱写了绚丽的篇章。一部学校史就是一部艰苦创业史,更是一部奋斗史。尤其是坚持立足社会需求和实际,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努力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的宗旨始终如一,毫不动摇。正是几代广职人的这种初心如磐、矢志不渝,使命在肩的信念和情怀,才是学校真正得以化茧成蝶,长盛不衰,永远高歌前行在路上的“根”和“源”!现在学院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更要寻根铸魂,守初心、持恒心、强信心,大力传承和发扬广职精神,解放思想,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开拓奋进,敢做善成,为加快推进学院“双高”建设,实现学院高质量发展,打造全国一流高职院校的目标而不懈奋斗!我们深信,一个千帆竞发、人才辈出,更加辉煌灿烂的广职院一定会呈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