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普扶贫背景下师范院校普通话课程“正音+语感训练”教学模式探析
——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为例

2020-03-17邓宏丽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音节普通话语感

陈 梅,邓宏丽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广西来宾 546199)

一、提高师范生普通话水平对推普扶贫的意义

语言是进行信息交流、情感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费希曼-普尔假说提出语言和经济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高度发达的地区语言总是高度统一,语言多样繁杂的地区经济总是不发达的[1]。2011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在民族地区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2017年6月23日召开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不能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脱贫会产生极大的阻碍作用。”[2]因此,提高、增强贫困地区人口的普通话水平,具有国家战略意义,对于改变落后观念,增强自信心、降低贫困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地区,语言形式多样,除了壮、苗、瑶等少数民族语言,还有粤语、西南官话(桂柳官话)、客家话、平话等汉语方言[3]。普通话的推广工作不仅需要建立长久发挥作用的基地,还需要一批骨干力量,中小学教师无疑是推普扶贫的中坚力量。但当前,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长期存在着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现有教师普通话水平更是参差不齐,不少教师还存在比较浓厚的方音。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后备力量,提高他们的普通话水平,对未来扎根农村教育的师范生切实发挥国家语言文字的基础性作用,加大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的力度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普通话系列课程教学模式现状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前身为柳州高等专科学校)一直比较注重对学生普通话能力的培养,早在1991年就在全校开设了“普通话”课。2014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后,面向师范生开设的“普通话”课名称修定为“普通话与教师口语”,面向非师范生的则定为“普通话培训与测试”(课程名称不同,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原来的“普通话”课基本一致,为了叙述方便,下文将统一使用“普通话”作为该课程名称)。从高职高专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学校招生规模扩大,生源的语言样态多样且复杂,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大部分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课程教学也达不到预期效果。

(一)教学形式和内容未能及时根据学生情况调整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未升格之前,生源主要来自广西,交际语言以壮语、桂柳话为主,学生普通话水平整体不高,教学模式采取的是以正音为主的普通话语音基础训练。从教学效果来看,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改善学生普通话语音面貌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之后,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来源地不同,普通话语音面貌有一定的差异,北方同学整体水平较好,南方同学语音问题相对较多。此外,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目的不一样,有的是为了通过相应的等级,有的是为了进一步提升个人的普通话水平。原来单一的语音训练模式已经无法兼顾到不同需求的学生,语音状态好的学生觉得语音基础训练太简单,语音状态不好的同学又觉得训练的针对性不够强。

“普通话”课是培养学生说好普通话、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一门语言实践课。近年来,“普通话”课变成了帮助学生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辅导课,除了教材一律使用普通话测试用书,教师授课时也都是按照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内容来组织教学。声母训练、韵母训练、声调训练、语流音变训练,学生一节课基本都是在跟教师练习发音,不停纠正声母、韵母、声调的错误或者缺陷,很少能自然使用普通话进行交际训练。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以及化整句为零散音节的教法,一方面学生容易产生腻烦心理,另一方面也会打击部分语音问题比较多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觉没有发音准的时候,从而产生畏难情绪,对学习失去兴趣。

(二)教学过程中重正音不重表达

普通话水平测试考核内容包括单音节字、双音节词语、朗读短文、即兴说话等四项内容,但是,教学时教师比较重视学生普通话声韵调的发音是否标准,大部分时间放在单字、词语、短文朗读训练上,学生用普通话自由表达的训练非常少。语言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不是一个个零散的音节。学习普通话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普通话的语音、词汇、语法,在未来的教学、生活中改变原来的方言习惯,具备普通话的听说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指导能力。教学中教学生学会正确的普通话发音是必要的,但是让学生养成用普通话思维的习惯,能学会自如地“说”普通话则更为重要。如果学生整体运用普通话的能力没有得到足够的训练,说话时要么空洞无物、磕磕巴巴,要么言辞干瘪、缺乏情感,最终无法顺利运用普通话进行言语交际,即便普通话等级达标,普通话的表达能力也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三)教学中缺乏对学生普通话语感的训练

由于普通话与方言的差异更多表现在语音上,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比较重视对语音知识的讲解,教学总是围绕着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表面上学生通过训练似乎能发出比较标准的声母、韵母、声调,但是在运用时则会出现语流缺乏流畅感或听起来别扭、不自然甚至字化的现象。在普通话测试中,不少学生在读单音节词语和双音节词语时问题不太明显,失分较少,到了朗读和说话项时则失分较多。分析原因,除了音节错误造成的丢分,很大的原因在于方言语调、方言词汇等造成的丢分,明显表现出普通话语感差,语言综合表达能力不足。

吕叔湘认为:“学习语言不是学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灵活自如地使用目的语。”[4]由于对普通话的整体语感缺乏感受和把握,传统的普通话教学模式实际上只教会了学生单个音素和音节的发音,学会的只是介乎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过渡语,语调不自然,无抑扬顿挫,也缺乏普通话应有的韵味。

三、“正音+语感”的普通话训练模式

语言学家王尚文认为:“语感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而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5]作为一种个体的言语经验,语感是一种对具体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的感受和运用能力,语感好,那他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也较高。语感的获得可以是自然而然获得,也可以通过言语实践获得,基于以上存在的教学问题,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正音、朗读、说话加强对学生普通话语感的训练,帮助学生普通话语感生成,提高他们的普通话水平。

(一)在音节训练中获得普通话语音语感

学生接触普通话之前最先接触的是自己的母语,后期学习普通话时发音和听音都会受到母语的影响。比如许多同学对普通话词语的轻重格式等不敏感,朗读、说话无轻重缓急、强弱快慢的变化,体现出一定的方言腔调。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感是个总的名称,它包括语义感、语法感和语音感,有的人总是学不像,就是对语音不敏感。”[6]因此,练习普通话,就要训练学生对普通话语音的敏感度,建立正确的普通话语音标准。

语言学习最开始的时候基本是模仿,建立听觉语感标准,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标准的语音形式,能有效改善他们平时不正确的发音习惯。比如普通话翘舌音的发音,学生经常会用舌叶音来替代。舌叶音和翘舌音听感接近,但是位置不同,通过大量的正音发音训练可以让学生分辨清楚舌叶音和翘舌音的差别,学会正确的翘舌发音。所以,对容易出现问题的音素、音节,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反复训练,帮助学生摆脱方言发音习惯的束缚,提高普通话发音能力。

(二)在朗读训练中获得普通话节奏语感

普通话音节节奏主要是通过音节的高低快慢表现出来的,在词语表现为轻重格式,在语句则表现为停顿、重音、快慢、句调等。

1.听感上建立普通话节奏模式

学生运用普通话的过程中无法及时对自己的语音错误或者缺陷作出评判,很大原因是头脑中没有建立普通话标准音模式。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大量普通话语音材料,比如普通话训练音频资料、优美的朗诵、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等,将标准的普通话语感模式通过听感储存在学生者头脑中,然后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自己语音上的不足。同时,还可以借助类似“配音秀”“为你读诗”等手机软件进行训练,让学生通过模仿去感受普通话的语流,打破平时习惯的说话节奏模式。

2.训练普通话节奏格式

(1)普通话词语的节奏格式

学生学习普通话的时候关注点大多在声韵调,但实际上我们会发现:“把每个字声韵调原原本本不折不扣地读出来,语感上并不自然,甚至感到生硬,不像纯正的普通话。”[7]普通话语流中不仅句子有重音的变化,词语也有重音的变化,词语一般以最后一个音节为重音。汉语以双音节词语为主,音节中双音节词多为“中重”格式,少部分为“重轻”格式。教师授课时要注意通过示范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中重”格式前短后长、前中后重的发音特点,避免出现字化式或者非轻声情况下的重轻或者重次轻的读法。

(2)普通话句子的节奏格式

语言的基本单位是句子,句子的节奏主要通过语调表现出来。语调包含停顿、重音、快慢、句调等,是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我们读书或者说话时,不是单独发出一个个的音节或者词语,而是连续的语流。语流中语音之间会互相影响而产生音变,说话人情感、语义的变化也会带来音节节奏的变化。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借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必读篇目教学生学习停顿、重音、快慢、句调等技巧。短文朗读能较好地再现语调,使静态的音节变成动态的有节律的语流,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将语调变化贯穿整个句子,找到了普通话的语感,对后期普通话能力的提升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思维训练中获得普通话语感

语言表达和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通常情况下,思维与表达采用的是不同的语言,人的思维在向语言表述的转化过程中,很容易造成思维的阻滞,导致表达不流畅。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个人用自己熟悉的言语形式表达要比用不太熟悉的言语形式表达要流畅、准确。在进行普通话训练时,经常听到不少学生在进行普通话测试第四题“说话”时,语流速度明显减慢,磕磕巴巴,不时还会冒出方言词汇、方言语法等现象。普通话水平测试“说话”题考核的是应试人在无文字凭借下说普通话的能力,本质上就是对应试人普通话思维能力的考查。语感是一种直觉思维,是我们对一种语言日趋熟练后逐渐形成的理性、隐含的感性经验。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通过命题说话、即兴演讲、小辩论、情景对话等方式,将思维训练和说话训练两者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普通话思维习惯,提升学生的普通话语感。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针对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普通话”教学模式现存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正音+语感训练”的教学模式。在正音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普通话语感的训练,对于改善学生普通话水平的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影响学生普通话水平的因素不是单一的,我们还需要从多方面深入分析研究,探讨提高“普通话”教学效果的策略。

猜你喜欢

音节普通话语感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拼拼 读读 写写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藏文音节字的频次统计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17
木管乐器“音节练习法”初探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