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49—1966年中国水粉画的宣传教育功能及价值研究

2020-03-17胡劲峰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水粉画创作

胡劲峰

(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不仅需要建设家园、振兴国家,更加紧迫的是要树立、塑造一个崭新的国家形象,这就需要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和普及国家的法规、政策。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水粉画以其材料廉价、绘制快速的特点在所有的绘画画种中脱颖而出,并以宣传画、招贴画、年画的形式,服务于国家和政府,充分彰显其宣传教育人民大众的社会功能。水粉画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一、水粉画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水粉画传播至中国已有数百年,在20世纪初得到很大的发展,其创作风格大多以两种形式出现。一种是西方传统绘画风格,多为表达客观世界,既有欧洲古典绘画的气质,又兼顾欧洲现实主义、印象派绘画的特点。另一种是月份牌样式,由郑曼陀开创,经杭樨英的改良,从提高画面明度、色彩纯度、色彩冷暖关系的强度入手,让月份牌画面更加明艳,最终形成了海派月份牌的细密样式,但这种样式却因商业而生,并不能表达作者的创作感受。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国家和文化观念转型的要求下,水粉画的创作风格必须进行革新。

(一)“文艺的党性原则”的要求

“党性”一词来源于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美学家培根,是对艺术家、作家政治倾向性的标注。列宁对该术语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并明确了“文艺的党性原则”这一概念:“文艺必须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也即站在党的立场,必须有明确的党性,维护党的政策。”[1]毛泽东在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示:“把文艺的党性原则贯彻到文艺创作和理论的每个重要具体问题上,作为党的文艺方针规定下来。”[2]这指明了当时文艺创作的发展方向,文艺界将“党性原则”作为创作标尺展开了学习和讨论,并确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风格,水粉画作为文艺界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也必须遵循该标尺。

(二)文化观念转型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社会文化观念受限于封建制度的文化体系,严重影响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因此文化转型显得尤为重要。毛泽东早在1940年发表的《新民民主义论》中就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念进行论述:“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3]这种文化观念的转型要求与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本质相契合。因此,水粉画在此期间选择了这一创作风格,并通过以叙事性的画面内容,典型的人物形象,写实的绘画手段,反映社会、大众的精神需求,表达整个国家健康、活泼的社会状态,彰显全新的文化观念。

二、水粉画创作彰显宣传与教育功能

在1949—1966年期间,水粉画作为国家的宣传工具多以政宣画、广告招贴、年画等形式出现。通过作品内容的时政化和创作图示的标准化,充分发挥了宣传和教育的功能。

(一)水粉画创作内容的时政化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要求文艺创作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17年里水粉画创作的主题和画面形象更多侧重于对时事和政策的选取,画面内容以叙事性手法进行表达,以直观的形象、易懂的情节出现在人民大众的面前,旨在向社会各阶层宣传时事,普及政策。这一时期水粉画的创作内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描绘国家领袖。领袖形象是体现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歌颂时代的重要环节,更是彰显国家意志、精神的具体表现。这17年里,水粉画从未间断以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主题的创作,增强了人民的国家归属感,提高了民族凝聚力。此时的作品有三个特点:一是叙述某个重大历史事件,领袖形象作为画面的中心、视觉的重点,领袖形象高大严肃,体现领袖的国之支柱作用,如艾中信的《毛主席和朱总司令》(1953年),谢之光的《毛泽东会见伏洛希洛夫》(1957年)等。二是领袖与人民在一起的图式,画作中领袖形象多为微笑,神情极具亲和力,反映领袖的人格魅力,如妥木斯的《毛主席在农村》(1955年)等。三是普通人民群众的生活场景,此类创作并未明确出现具体的领袖人物形象,但画面表达简单明了,表述出人民对领袖的崇拜和热爱,如张大昕的《民族和睦团结生产的新家庭》(1954年)、张怀江的《接待人民来访》(1954年)等。

2.展现反帝反美。朝鲜战争期间,水粉画的创作内容上分为以下四个部分。(1)“三视”仇视、鄙视、蔑视下的美国形象[4]。由于之前的国民党当局对美国的过分依赖及政治导向性宣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部分阶层对美国的态度仍停留在“亲美、崇美、恐美”的阶段,这部分人尤以高级知识分子、教会学校较为明显,因此中央特别提出对美国的“三视”态度。美术(水粉)作品以此为主题进行创作,图像上以简单明了、易传播的要求为主,深入批判、揭露美国的形象,如苏州市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帝侵略委员会创作的《蔑视美国!》(1951年)、胡考的《美国纸老虎与战争贩子杜鲁门、麦克阿瑟、艾奇逊》(1952年)等。(2)军人形象。美术家们深入朝鲜战场,体验、考察生活,收集创作素材,以战士为创作主体,再现部分战斗场面或者训练状态等片段化的情景,人物形象坚毅、健壮,如由中央美术学院研究部编、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宣传画选集》(1951年),收录了徐悲鸿、古元、董希文等著名画家的31幅作品,讴歌战斗英雄。(3)普通群众形象。该类作品内容未出现任何与战争相关的元素,形象多以社会各阶层人物为主体,体现社会全员对朝鲜战争的支持和对美帝的抵抗意志,如苗素的《扑灭战火,拯救和平!》(1952年)、叶善绿《人人防疫,粉碎美帝国主义的细菌战!》(1952年)等。(4)对和平的向往。自鸦片战争中国社会动荡,人民对于和平的渴望由来已久,朝鲜战争更加凸显了社会、大众对社会和平的情感诉求。邵宇的《反对侵略战争》(1950年)、古元的《我是保卫和平的战士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1954年)等,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民众对和平的向往。

3.表现劳动场面。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百废待兴,发展经济、振兴工业、提高物质水平的任务是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作为时代的宣传平台,水粉画创作内容紧扣现实需要,多以普通的人物形象反映当时社会的突出事例,画面人物形象健康、强壮有力,展现和赞美劳动生产,普及和推动国家各项经济生产政策,有效提升大众的主人翁意识。这一时期水粉画的画面主题宽泛,包括对成功范例的学习、对工业迅速发展的表现、对生产细节的刻画、对劳动英雄的赞美、对劳动精神的弘扬等。

4.反映社会生活。为了反映社会和大众生活里的变化,展现全社会的精神风貌,水粉画以生活中的平凡场景作为创作的切入点,利用真实的事件,幸福、快乐的人物状态作为画面主体,宣传和教育人民大众,服务国家和政府。如俞云阶的《为了社会主义,献出我们最大的力量》(1954年)、哈琼文的《争取“五好”》(1958年)、翁逸之的《各族人民亲密团结伟大祖国繁荣富强》(1963年))等绘画作品。

(二)水粉画创作图式的革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对整个美术界提出了新标准、严要求,少部分美术工作者因其自身对这些指示的理解不透彻,对政治与艺术关系认识不深刻,导致在创作过程中出现了概念化、套路化的现象:一种是画面内容硬性剪拼,或使用政策条款的文字形式充斥画面,另一种则是使用“人海”战术的大型群众场面。针对这些现象,江丰、周扬等文艺界领导在文代会中指出:“当前文艺创作最重要最核心的任务是表现新的人物和新的思想,文艺创作最崇高的任务,恰恰是要表现完全新型的人物。”[5]水粉画以此为依据,对创作的构成形式、人物形象、色彩运用等进行革新,并凝炼出全新的类别和特征。

1.构成形式。由于当时整个社会受众群体的文化水平不高,画面内容必须直接,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们总结以往经验,构成形式趋于标准化,具体分为三个类别。(1)图文结合。此类样式多在政宣画、招贴画中出现,首先,图像占据作品的主要区域,对文字进行图解,表达作品主旨。其次,直白的口号化文字穿插在作品里,对画面进行简洁说明。最后,通过文字帮助艺术家去补充说明图像未表达出的部分主题外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加强作品的宣传教育功能。(2)三角形构图。该构图形式多为大尺幅的多人次群像,以领袖或英雄人物为中心支撑,并呈发散状,获得画面整体的稳定、和谐,在强调创作意图的同时,提升大众的崇拜情感,如王柳影的《周总理参观少年儿童科技工艺作品展览会》(1956年)等。(3)单个肖像。多以具体人物的胸像或半身像形式出现,画面主体明确,旨在对画面人物的赞美和歌颂,以完成宣传、教育目的。如刘秉礼的《心怀祖国放眼世界》(1966年)等。

2.人物形象。水粉画创作从时政的普及宣传、教育大众的目的出发,在创作过程中画面主体人物形象的塑造特点突出,可归纳成三种形态。(1)工农兵形象。此类水粉画人物形象体态健硕,饱满振奋的精神状态,舞台戏剧化的动作姿势。如许利民的《人人都在忙生产、商业也为人人忙》(1958年)、钱大昕的《为革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1966年)等。(2)女性形象。该类画作较之以往发生了巨大改变。为提高女性社会地位,体现“男女平等”,在赞美中华人民共和国、讴歌社会主义的画面中,以女性为主体的作品频繁出现,排斥旧社会千金式的柔弱多病或者媚俗的女性体态,提倡健康向上、强壮结实的女性形象,如丁浩的《我们为参加国家工业化建设而自豪》(1954年)、陶谋基的《劳动带来了幸福》(1953年)等。这类作品凸显新中国给人民带来的社会生活安全感、幸福感和存在感。(3)儿童形象。此类水粉画人物形象多以活泼健康,动作舒展,旨在表现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朝气蓬勃的形象。如杨俊生的《我也带上了红领巾》(1955年)等。

3.色彩运用。该时期水粉画之所以是中国美术长河里最具特色的绘画形式,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创作中对色彩运用的革新。为了刺激观者视觉感受,增加受众群的记忆,加强传播画面主旨的作用,该时期水粉画创作对色彩的运用大多以苏式绘画色彩体系为基础,在画面颜色的使用上与1949年前的水粉画有着天壤之别,设色直接、大胆,提高画面色彩的明度对比,加强色彩饱和度,形成强烈的冷暖对比,并使用区域互补色撞击效应。1958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同志不要做空头政治家,要又红又专。红就是政治好,专就是业务好。”之后,红色便成为水粉画创作里的关键色彩,并以此建立和形成该时期政宣画特有的色彩体系,这深切影响了之后中国美术创作中对红色的使用和理解。

三、水粉画的价值发现

1949年至1966年里的中国水粉画无论是从画种的发展来看,还是其受众群体的范围,亦或是从其彰显的社会功能,该画种的发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一)水粉画获得的成功

首先,水粉画成为了独立的画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水粉画并未获得发展的机遇,归属于水彩画种,并以一种绘画技法出现(即:不透明水彩画技法),画家多以自我的创作习惯使用材料,画面样式更多的则是以油画创作时的创作彩稿或商业类需求下产生的月份牌出现,并未形成固定的风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水粉画的创作紧跟政府出台的政策、方针,必须以人民群众容易接受、一看即懂的绘画样式出现。同时,水粉画通过大量创作和高效地全面覆盖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获得了国家的信任和人民的承认,使其从水彩画种中剥离出来,形成了全新的画种。其次,这17年间水粉画虽多以政宣画、招贴画、年画的样式出现在社会民众的眼前,并成为最具广泛群众基础的画种,但因创作风格、画面样式、形象特征、设色规律的标准化以及完整的创作体系,高效地服务于国家和时代,完成宣传、教育目的,获得的成功是史无前例的,并对后世创作形成范式效应。再次,水粉以色彩教学科目进入高校美术教学体系。水粉的材料优势和科学的色彩体系,可以很好地运用在高校色彩教学课程中。中央美院成立后,徐悲鸿便将水粉画列为该校的色彩基础教学课程。20世纪60年代,水粉画被我国众多开设美术专业的高校纳入了教学体系,作为训练学生色彩能力的手段之一。直至今日,水粉仍然是美术类高考的考试科目之一。

(二)水粉画的价值效应

1.历史价值。该时期的水粉画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创作纲领,以“为人民服务”为创作宗旨,多以“大众化”意味的现实主义形式呈现,通过使用不同的创作主题、画面内容,诠释着社会主义价值观,并完成宣传政策和教育社会大众的功能,并留下了大量的艺术精品。

2.艺术价值。一方面,水粉画创作体系的完整、绘画语言的统一、画面内容的鲜明等艺术特征,给中国当代水粉画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大量水粉佳作的存世,水粉材料媒介的拓展、绘画技巧的运用给当下美术创作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依据。

3.实用价值。水粉材料简单、方便、造价低廉,既适合纸上绘画,也适合在石料、木头、金属等各种物质上大面积涂抹和覆盖,其材料的特性较之油画色彩还原度更高,更加适合运用于大批量的影印和张贴,其实用价值高于其他各类画种,为中国当代综合材料绘画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4.美育价值。这一阶段的水粉画的创作源于国家、社会、政治、风俗的需要,通过大量的印刷、张贴后,不仅给人们生活带来了美的享受,也拓宽了大众获得学习知识的途径,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了人们的审美修养,增强了人民对于美的追求和向往。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1949年至1966年里,水粉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贯彻执行国家任务的前提下,在满足人民精神生活诉求的背景下,水粉画打破了原有的创作形态,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创作体系,完成了画种的自我转变,以宣传画、招贴画、新年画等样式出现在世人的眼前,并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和无可比拟的普及广度,在世界美术史中耀眼夺目,对绘画种类的发展起到了示范的作用,为当下水粉画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经验,值得当代艺术家学习与借鉴。

猜你喜欢

水粉画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栾泓伟画展
廖骁作品赏析
《如诗如画》创作谈
付博宇作品
優美的抒情诗——赞邱玉祥的水粉画
《一墙之隔》创作谈
水粉画作品
创作随笔
王艳玲【绘画作品】